摘要:周恭寿是贵州省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执著于教育兴黔工作,为贵州省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周恭寿创办了贵州省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开创了贵州省女子教育的先河,给古老的贵州教育抒写下瑰丽的一笔。
关键词:周恭寿 女子师范 教育
周恭寿是名扬贵州省内外的教育家,他的一生都贡献给了贵州省的教育事业。特别是在他就任遵义县知事期间创办了贵州省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从而开创了贵州省女子师范教育的先河,为改变贵州省女子师范教育的空白状况做出了开天辟地的贡献。他的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和当时“中国正在经历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的社会背景,以及他个人在中国严酷的社会状况下的成长分不开的。
一、周恭寿所受的教育和经历促使他对教育事业执著追求
周恭寿出生于麻江景阳的书香官宦门庭。“祖父之翰,举人,官内阁中书、知府职。父周诚,举人,任知县、盐务使等职。恭寿自幼受家学熏陶,学习有根基。”[1]845周恭寿有了如此的家学渊源,加上个人的努力,他人自是难以比肩。严修督学贵州期间创办的经世学堂,在全省选拔的40名高才生中就有周恭寿;并且严修在《蟫香馆使黔日记》中写道:“麻哈文童周恭寿叔侄写作俱佳,为全郡所弗及,恭寿器宇轩昂,颇不寒俭,美才也。”[1]845对周恭寿评价颇为高美。1901年,周恭寿中举后,曾在黔西书院、贵州大学堂任教。开始了他的教书育人生涯。
清末的屈辱震动了许许多多的中国人,开明的官僚,敏锐的知识分子都开始寻求救国的方法。贵州的开明官员、士绅也不例外。《贵州教育史略》一文叙述清末贵州教育的发展说:“当科举将停未停之际,本省学校渐次萌芽,在官府方面,奉中央命令,不能不有所兴革。社会方面,自甲午、庚子两役以后,亦深有觉悟,知非改良教育,不足以图富强。至为名家子弟计,亦非群策群力组织学堂,无从施其教育,故在光绪三十年前后,官立私立学堂皆次第兴起。”[2]1501901年,清末兴办新学成为巨大的社会潮流,涤荡着古老的中国。“1905年,教育救国的呼声很高---”。[2]303而办理新式学堂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师资问题,新式教育需要掌握“西学”的教师。“1905年,贵州巡抚林绍年为开办新学,急需解决师资奇缺的问题,经奏准在贵州大学堂考选第一批留学生8名,次年,由廖杭、周恭寿带队,赴日本留学和考察教务。”[1]845
周恭寿“毕业于日本宏文师范学院,回国后继续任教。”[2]293“恭寿奉令在贵阳办官立高等小学堂1所、初等小学堂9所,学生近1000人,教师50多人,恭寿任总堂长。”[1]846周恭寿治学严谨,并重视学生的体育训练。由于办学成绩显著,获督学使陈荣昌嘉许,周恭寿主持的高、初两等小学堂改称贵州模范小学。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工作,周恭寿获得了丰富的办学、教学经验。“1910年,周恭寿借以贵州咨议代表赴北京、上海参加请愿召开国会之机,参观各地新学,认为‘黔之振兴、教育为大。’”[1]846就是此时,周恭寿确立了他以教育振兴家乡贵州的信念。
此后,周恭寿不断的身体力行实践着他的教育思想。他一生为贵州创办了多所学校:在遵义创办12所小学,在都匀创办都匀10县联立一中,在麻江创办景阳小学,---并且创办贵州大学。其中,周恭寿创办的遵义女子师范学校为贵州女子师范教育的先导。
二、贵州女子师范教育的空白状况
贵州师范学校中却没有一所有近代教育意义的女校。“随着女子教育的开展,师资紧缺问题愈益突出。在封建意识还很浓厚的情况下,许多学校拒绝聘请男教师到校授课。于是,设立专门的女子师范学校,为女学培养女教师便成为当务之急。”[3]796清代末年,贵阳女学师资极为缺乏。“宣统三年(1911年),贵阳教育界有识之士在私立小学增设女子简易师范科。这年,光懿、崇德、达德、贞静、自奋等校先后设师范科,培养教师。”[4]205但是,这些学校仅仅是在小学的基础上设置了师范专业而已,真正的师范性质的学校还是在周恭寿具有前见的眼光和敏锐的洞察下创置的——1916年创办遵义女子师范学校。而直至“1921年,贵州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成立。”[2]291“清末兴学热潮中,对师范教育比较重视,曾先后举办过一所优级师范选科学堂、7所中等师范学堂、6所师范传习所,还有一批短期性质的师训班。”[2]2901912年,优级师范学堂简易科被改为贵州省立师范学校,其他师范学堂先后停办。“1915年统计,全省仅有师范学校1所,学生213名;师范讲习科5所,学生183名,毕业生655名。女子讲习科2所,学生211人。”[2]291国学讲习所是秉承袁世凯提出的复辟封建教育的教育宗旨,重新主张尊孔读经而办的。“其办学目的非常明确,是为了‘保存旧学,维系民心。’”[2]291
清末出台的《女子师范学堂章程》中有四点可注意:“第一,女子的最高教育机关是女子师范学堂;第二,女子无中学、实业学堂的设置---”[3]799而据辛亥革命后的1916年——1917年间统计:“全国仅724名女中学生。”[3]800由此可见,周恭寿所创办的遵义女子师范学堂不但是贵州省开天辟地的大事,而且也为全国的女子中等教育增添了巨大的支持力量。
三、周恭寿创办遵义女子师范学校的原因
“贵州的幼儿教育始于达德学堂1905年办的初等预备班(学前班),学制一年,学满后升入小学一年极。辛亥革命后,小学堂增办预备班的增多,但直到1935年,一直未建立起正规的幼稚园。”[2]291长期在贵阳从事教育工作的周恭寿深知贵州幼儿教育的落后。这一状况促使周恭寿决心从根本入手,开辟女子师范教育。戊戌变法之际,关于女子教育的讨论就充斥了社会舆论,各种报刊杂志纷纷发表名流的相关言论。康同薇从女性角度出发,在《女学利弊说》一文中也说:“西人蒙塾,多用女师,盖以其专精静细也。---初生之赤子,天性纯一,其性情嗜好,惟妇人能因其势而利导之。且孩提之童,狎母而畏父,习于父者寡,成于母者多。”[3]777周恭寿作为教育出身的官员对于当时中国教育舆论导向不会视而不见。中国传统的幼儿大都是跟随女性长大,受女性影响很深。建立女子师范学校培养女性对于幼童的基础教育将有良好的作用。“清末,女子小学与男学堂同时兴起,教师都是男性。1916年,县知事周恭寿兴办女子师范,目的是为‘造就小学教员及蒙养园保姆’。”[5]162
教育出身的周恭寿在担任遵义县长期间,热心教育事业。“1913年,县知事周恭寿饬劝学所对全县小学的分布情况、学龄儿童及其入学的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各地所设学校,分布极不合理:有的两校仅相距数里,而有的则纵横数十里竟无1校;有的甲地本可以设校,却因个别人的便利而改设异地;或者因人事之变迁而时兴时废,造成参差凌乱的状况。因之以民国四年(1915年),将学区改为14个,即县城1个区,小学15所;县东三个区,小学18所;县南4个区,小学35所;县西3个区,小学18所;县北3个区,小学25所,劝学员轮流前往视导。”[5]277当时教育状况的混乱促使周恭寿着力从根本做起:首先培养教师。如康同薇所言,周恭寿力图在发展贵州落后的女性教育同时,解决地方教育落后之情况。女性师范生即使依照中国传统不就业,仍然可以在家教育邻里以及亲友子女。周恭寿办理女师教育的双重性目的:既培养在当时从全国来说还寥若晨星的女子师范人才,抓住全国女子师范教育的先机;而且所培养之人才能为贵州教育所用,解决儿童蒙养及小学教育问题。
四、周恭寿倾力建设的遵义女子师范学校渗透了诸多近现代教育因素
周恭寿在遵义县“以城隍庙为校舍,将庙内菩萨扔在湘江河内。”简陋的校舍,教学设备和资金的匮乏都不足以阻挡周恭寿办贵州省第一个造就女性小学教员的决心:“---以府城隍庙作校舍,教室、课桌坐凳齐全,教学设备则因陋就简,尤其缺乏理化实验仪器。”[5]128周恭寿仍倾心创办了贵州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遵义女子师范学校。而且,在学校的管理上,周恭寿费尽心血。
(1)师资队伍上,周恭寿力求能聘用当时最好的教师和管理人员:“首任校长朱季瑜,英语教师宦泽民都是留学日本毕业归国的学生,国文教师均为清代举人,其它学科则多聘中学堂教师兼任。”[5]163教师待遇相当好,“民国初期,中学教师的薪俸每月最高为银元126元,其次为70——80元,其生活较高于中等人家的水平。民国四年,军阀混战,地方税收常被挪用,学校经费亦因之减少。号称黔北高等学府的中学堂,亦不得不改为黔北联立中学,由黔北十个县的税收中提成作学校开支,虽有拖欠,尚能如数补足,仅不能按时发放。在封闭的经济环境下,物价相对稳定,物质生活的要求不高,教师生活尚未受大的影响。”[5]239周恭寿所任职的遵义县是当时贵州经济文化相当发达的大县,经济环境相对较好。所以教师待遇比以上黔北联立中学尚好。(2)周恭寿尽可能多的扩大教育范围,以期为贵州培养尽可能多的受教育的女子师范生。“招生时间及学制都不固定,有时一年1次,有时两年1次。第一期招2年制2班,第二期招5年制(预科1年,本科4年),第三期又招2年制。开办之初,仅有学生60人,三年以后,约有150人。”[5]163周恭寿在民国初年招女生入校的确开了风气之先:“当时女生上学、散学都坐轿子。三数年后,才开始步行入校。”[5]163女子上学给遵义乃至贵州省输入了一股新鲜空气,女子由坐轿上学改为步行的变化说明人们逐渐接受了女子上学,接受了教育的新事物。(3)在课程的安排上,遵义女子师范不但教授英语、格物、生理卫生等新课目,还依据中国的传统:“另开有家事课。”[5]163女师于一年级下学期或二年级上学期开设,每周2课时或1课时。“课本内容70%以上为人体生理,其余为卫生内容。”[5]152周恭寿还很重视女子师范的体育教育并结合女子特殊性要求:“女子师范则授软操和游戏。”[5]148(4)在学杂费上,“学生不交学、杂费,书本也由学校供给,但不供给伙食。”周恭寿尽可能减轻学生家庭的负担,提供种种方便,促进女子师范这一新生事物深入遵义人民心中。“民国初期的教育经费,来源与清末相似,主要为地方自筹。---女子师范1985元,总计县政府每年拨款28864元。其时货币为银元,币值甚高,物价低廉,教育经济的相对值甚高。”[5]297女子师范一个学校的经费就大约占政府拨款的近百分之七了,可见周恭寿对此的重视。学生生病,学校“与挂牌行医的医生定约给学生诊病。”[5]152周恭寿对学生的重视也吸引了对女子师范教育陌生的人加入受教育的行列。(5)学生毕业的出路:“毕业生自谋出路,因此未参加社会工作的很多,仅有部分从事教育工作。”[5]163虽然如此,但是周恭寿的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毕竟也如他所言:“造就小学教员及蒙养园保姆”,给贵州省培养了第一批女性教员。
1927年,遵义女子师范学校各班学生先后毕业,师范停办,改为县立女子中学。虽然周恭寿创办的遵义女子师范学校仅仅维持了短短的12年,但是她却开辟了贵州女子师范教育的先河,为贵州培养了一些诸如晏淑陶这样的女性教育人员。她们陆续为贵州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五、周恭寿的教育思想影响了贵州学校的教育管理方法
“周恭寿创建并任职的学校中,在贵州教育史上的贡献最大的,首推贵州省立模范小学和省立模范中学。---是当时全省最大、设备条件最好的小学,学生多达千余人。该校制订的章程,对新式小学的学制、课程、课时安排、教材、规章制度等起了示范作用。周恭寿不但重视学生的德育、智育,也非常重视学生的体育。在德智体方面,每周开教员研讨会,研究学生的操行和教师的教学方法;开学生父兄谈话会,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要求教师编‘教授细目’(即教案)和‘教学周录’(教学计划),并对教师实行‘年功加俸’的方法进行鼓励。这些,都是开创性的。”[2]294体育方面,周恭寿于1907年举办了贵州历史上第一次运动会。
周恭寿在贵阳创办的模范小学经过多次改组合并到省立实验小学;以及贵州省立第一中学几经变迁成为今天仍然是全省设备条件最好、师资力量最强、教学质量最高的贵阳第一中学。她们至今仍然是贵州全省学校教育的模范,她们的教育方式和管理仍然是贵州全省学校教育学习模仿的榜样。而女子师范学校的创立也遵循了他一向办学的方法,并如上述根据女子教育的特殊性,增加了近代女子师范教育和中国传统教育的新方法。
六、周恭寿创办贵州省女子师范教育的意义
陶行知在他的《教育者的机会与责任》中阐述:“女性同为人类,自应有知识技能---去共同担负社会的责任。女性富于感性化,能将坏的男子变好,并且可以溶化男子的性情与人性。---欲使男子不致堕落,非从女子教育着手不可。女子受教育,必定十分顾及他子女的教育,不似男子的敷衍疏忽。——所以普及女子教育,不但可以收家庭教育的好果,并且可以巩固子孙的教育啦!”[6]111女性教育如此重要,周恭寿适逢其时,在封建意识还很浓厚,建立了贵州省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她不但给贵州省教育输入了新鲜的空气,也促使封闭的意识开始有女性解放的思想意识,继而为贵州播下了思想解放的种子。
周恭寿所开创的女子师范教育为贵州省女子师范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开端和借鉴。他筚路蓝缕创办之功不单单在于培养师范专业的女子,扩大女子在教育界的作用和影响;而且提高了女性的素质;在她们从事教育后,从而对贵州儿童的启蒙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贵州省麻江县志编纂委员会 陆辉南主编 麻江县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9月版
[2] 孔令中 贵州教育史[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3]张瑞璠 王承绪中外教育比较史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8月版
[4]贵阳市地方志编辑委员会编 贵阳市志·教育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1月版
[5]遵义县教育志编纂领导小组 游以庄主编 遵义县教育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10月版
[6]董宝良 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1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