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诵读论略

发布时间: 2013-10-17 浏览次数: 93

  学校读经问题,是教育界备受关注的问题。当今教育家对此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将儒家经典编入教科书,是一件很难做好的事。但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保持本国文化特色,培植国民的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关系到民族的生存大计,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家经典到了非读不可的地步。今略陈己见,与同仁商榷。

  一、儒家经典是国民性格的寄托,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智慧的源泉,儒家经典充满着大智慧,这也得到了广泛认同。若不读儒家经典,则我国先辈的伟大精神将失去传承,民族精神和自信心将无从谈起,取而代之的将是浮躁、急功近利和民族虚无主义。

  二、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分离。当代青年学生只熟悉现代文,不熟悉文言文,特别是对繁体排印的文言文更是望而却步。有的认为读繁体字、线装书是考古学家和古文学家的本职工作,是与古人打交道,与青年学生不相干。殊不知古今文字(文言文与现代文)虽演进了两千年,但区别并不大,只表现在繁体与简体,句读、音训、义训(训诂)等方面。若能用繁体排印儒家经典,置于中小学教材中,作为必须诵读的内容,这对于培养中小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了解祖国的文化,进而培养民族精神的作用不可低估。

  三、儒家经典皆用文言文写成,训词深厚,含意丰富,现代文中的若干用法源于此。儒家经典中有许多典故,这些典故在现代文中随处可见,若不诵读儒家经典,对这些典故不知所云,青年学生就会在这方面闹笑话。若能诵读经典,日积月累,便能凭借这些经典阐发新思想、新见解,同时对于现代文也能起到培植根基的作用。

  四、从心理学角度看,儿童时期,是记忆的最佳时期,青少年时期,记忆能力仍然旺盛,同时初步具有了一定的悟性。悟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强,但记忆力则与之相反。越过最佳记忆期,要诵读经典,即令勤奋十倍,也徒劳无益。因而诵读经典的最佳时期当是中小学阶段(六岁至十八岁)。成年之后再读经典,不是不可,而是收效甚微,往往受功利主义所左右,对于品性的打造、人格的形成乃至于民族精神的培育都将无多大裨益,日本大和民族精神就是从儿童、青年时期开始培育的,可供借鉴。

  五、当今中小学语文教材,几经删改,业已成熟。但仔细检讨,仍有缺憾,那就是儒家经典数量少、分散,不便教学;用简体排印,缺乏原有的味道;各册经文互相重复,有些经文断章取义,各取一截,使学生迷茫而无所适从。既是经文,最好用繁体排印,同时克服在编排中的种种弊端,专辟一单元为儒家经典,以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对于学校读经问题,笔者可谓越俎代庖,但儒家经典屡遭冷落,我不得不说,不得不大声疾呼:要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儒家经典教育,要用儒家的经典培植学生的品格,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姑且不论种种社会问题,单就频频上升的青少年犯罪,人们已谈虎色变,难道青少年犯罪就无法医治吗?归根到底,就是他们缺乏儒家传统教育。因此,我认为,要从源头上根治青少年犯罪,就只有从小培养他们如何修身,然后再培养他们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职是之故,学校诵读儒家经典(繁体)是医治青少年犯罪、培养青少年优良品性、伟大人格、铸造民族精神的重大举措。

  (作者:安尊华,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