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曾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近代一位美国汉学家G.里尔也客观地评价:“孔子不仅仅培养学者,而且训练治世能人”。孔子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和亚洲,而且还影响到世界各地。至今一些国家仍以开办孔子学校为探研中华文化的途径。
从孔子的教育实践看其对中华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在孔子兴教之前,平民没有享受教育权利。“学在官府”的制度,只有贵族子弟才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孔子兴学得伟大历史价值,就在于他率先打破了“学在官府”得的不公正体制,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扩大了教育范围。孔子用毕生的精力,培育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一说七十七人)。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只要“自行束修以上”,都可以接受教育。师高弟子强,孔子的很多弟子成了名噪一时的知识分子。如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以德行著称;冉有、季路以政绩突出闻名于世;子贡、宰我以能言善辩,长于外交享誉诸侯;子游、子夏则以文采见长。
正因为孔子培育了大批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中国的文化才得以在当时广泛传播。
相传孔子还整理了《诗经》、《尚书》、《礼经》、《易经》、《乐经》等古代典籍,并著了《春秋》一书,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总结与传承,无疑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感启后人
孔子从“仁”的观念出发提倡“有教无类”,对知识兼收并蓄,对学生一视同仁。在孔子的学生中,除鲁国的孟懿子,南宫敬叔兄弟和宋国的司马牛等少数贵族子弟外,大多数出身于贫贱之家。仅举几例:
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仲弓:其父为“贱人”,家“无置锥之地”。
子路:“卞之野人”,子路事亲,“尝食藜藿之实,而为亲负米百里之外。”
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桑以为枢;而瓮二室,褐以为塞;上漏下湿,匡坐而弦歌。”
曾参:冬天没有御寒的衣服,“以芦花衣之”。
孔子对自己“学而不厌”,对别人“诲人不倦”。他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师”,任何人都有长处,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只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善于取长补短,就会对自己有益。正因为如此,孔子才走出了“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成功之路(十五岁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立身处世能站稳脚跟,四十岁懂得各种道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知道上天赋予我的命运,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辨别真假、是非,七十岁心里怎么想就能怎么做,而不会超越规矩)。
孔子认为人可以通过教育得到改造和提高,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为了教育好学生,他一生贯彻了“诲人不倦”的精神,他曾说过:“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学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意思是说:说我圣,说我仁,我都不敢当!我只是永不自满地学习,永不疲倦地教诲弟子而已。)他和子路谈话时说:“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也正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一生老老实实履行一个教师的义务和责任。
德才并重的教育观念推出层出不穷的贤才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仁政”、“德治”,培养“贤臣”(君子)是实现“仁政”、“德治”的关键环节。
孔子希望通过教育,造就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优秀人才,因此教育不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如《诗》、《书》、《礼》、《乐》等的传习上,更重要的是放在弟子的品德修养和办事能力的提高上。所以美国汉学家G.克里尔说:孔子“不仅仅培养学者,而是训练治世能人。”治世能人首先要具备君子的品格。因此,在孔子的言论中,无数次出现“君子”一词。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品德高尚而精通“六艺”的德才兼备的人才,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君子不器”(君子不限于一才一艺),而是通才。
孔子教人要襟怀坦白(“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要求说到做到,先做后学,对人对事公正,不讲私情(“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周而不比”)。
孔子最基本的教育内容是德育,孔子道德的总概念是“仁”,为了 让弟子们准确地把握仁、理解仁,孔子曾多次详尽地回答过弟子们提出的问题。例如:
“刚毅木讷近仁。”(刚强正直、果敢朴实、言语谨慎,都可以说是接近于仁的)。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当仁不让于师。”
“仁者不忧”。
孔子还具体提出了孝、悌、忠、信、勤、义、勇、敬、诚、恕、温、良、恭、俭、让、谦、和、宽、敏、恩、惠等一系列具体概念,丰富发展了品德修养的内容。
孔子很重视学生的道德情操。他说:“富而不骄,贫而无怨。”
孔子提出“中庸”的主张,作为平衡道德情感的准绳,以防止“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的片面性,防止感情用事和极端化,做到不偏不颇,适可而止。
孔子认为仁人必需立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些都是孔子对树立道德观念的明确要求。
立志的同时便是力行,孔子认为,体现“仁”的外在形式是“礼”。他说:“克己复礼成仁”、“不学礼,无以立”。“克己”即自省,就是自我约束,自我克制,做到“彬彬有礼”。克己的手段是“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即周礼。其中,包括了人与人交往中的规则。有了这些明确的规定,道德行为就有了标准。
孔子注重行:“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传授知识的范围主要限于人道方面,即专讲做人和从政的道理,而这些又都是通过教习典籍来完成的,即传授“六经”和“六艺”。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受教育者学有成效
孔子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富有成效。
孔子主张学思结合,温故而知新。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读书不思考,就容易上当受骗,但若只思考不读书,问题仍然迷惑不解。孔子又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主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不耻下问”,都是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的多样性。
孔子主张学、思相辅相成,他认为“遇事不问几个为什么的人,我对这种人就无可奈何了”。他痛恨那种“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思想懒汉。
清初大学者王之夫解释:“致知之道有二:曰学,曰思…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助于学。”说明了学思一致,相得益彰的道理。
孔子长于循循善诱,注重因材施教
对于性情急躁的仲由,孔子有这样一段话:“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这里的六言,即仁、知(同智)、信、直、勇、刚六个字;六蔽,指心向六言而又不想学习所带来的六种弊病,这六种弊病分别是愚(被人愚弄)、荡(放荡)、贼(贼害,被人利用而自己受害)、绞(急切)、乱(差错)、狂(狂躁)。这样让仲由坐下来慢慢开导,可算是循循善诱了。
前面所提到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一段话,也是对仲由说的。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认为冉求做事好退缩,胆子小,就教他凡事要抓紧,一听说就应马上做。仲由胆大,敢做敢为,孔子怕他冒失而惹祸,就教他凡事先退一步,等请示父兄后再去做,大概因为仲由乃“卞之野人”,孔子在他身上下的功夫特别深,仲由终于成为七十二贤人之一。
孔子认为,人不但要懂得学习的重要性,还要乐于学习。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懂得某种专业的人不如爱好这种专业的人,爱好这种专业的人不如以从事这种专业为快乐的人。
孔子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节操,教育学生要刻苦耐劳,不屈不挠。
孔子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勉励学生珍惜时间。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首创启发式教学法。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不到学生冥思苦想都想不通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口里想说而不能明确地说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我告诉他一个角落的样子而他不能推知其他三个角落的样子,我就不再告诉他了。孔子就是这样要求学生积极思考,善于推论,闻一知二,举一反三。
孔子要求学生掌握四个字: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识、社会实践、忠厚诚实、讲求信用。孔子要求学生要杜绝四个字:意、必、固、我,即凭空猜测、绝对肯定、拘泥固执、自以为是。
孔子是位开明、民主的教育家,绝非后世“唯我独尊”、“师道尊严”的伪善者、道学家。一部《论语》就是孔子与弟子们讨论问题的对话录。仅举两例: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不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请教孔子:虽贫困而不谄媚,虽富贵而不骄横,这样表达行吗?孔子回答:“可以。但不如用贫困而快乐、富贵而好礼贴切。”子贡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琢、磨:精制玉器、骨器的工序),就是对我们这种探讨形式的形容吧?”孔子说:“端木赐(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啊,我可以和你谈《诗》了,告诉过去的事让你知道未来。”
有一次,孔子同颜渊、子路讨论志趣,子路要孔子也说说,孔子很和善地满足了学生的要求,谈了自己的志趣。原文是这样的:颜渊、子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子路的志趣是将自己的财产与朋友共享,哪怕自己衣不蔽体而没有怨言。颜渊的志趣是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孔子的志趣是使老人得以安度晚年,使朋友互相信任,使年轻人得到关怀。孔子以此让颜渊、子路与各自的志趣作比较,可以说是正面教育的最好方法,他真心诚意欢迎学生提意见,据说子路就尖锐地提过三次意见,孔子都接受了,反而对言听计从的颜渊提出了批评。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孔子还通过人物评论和时政评论,向学生阐发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哲学思想,孔子评价过的人物很多,上至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伯夷、叔齐,下至春秋时管仲、子产等各类人物以及他自己的弟子。
对于动荡的社会,他时常宣传、表明自己的主张,对季氏的武装侵略行为,他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他见一妇人在墓地哭,当他得之是苛政逼得她离乡背井反遭虎难时,发出了“苛政猛于虎”的呼声。
孔子在教育上对后世还有一大启发,那就是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孔子心目中,对学生应该一视同仁,应该平等相待。学生有长于自己的地方,孔子也虚心学习,孔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即看到比自己强的贤才,就要想到向他看齐;若见到别人的不足之处,就要进行自我反省,以防止类似的不足出现在自己身上。对自己的学生颜渊,孔子就一再感慨自己不如,有这样一段记载: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子贡也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当孔子问子贡,他和颜渊相比到底谁更好一些,子贡很谦虚:“我哪敢同颜回相比,颜回知道一个道理就能联想出十个道理,而我端木赐知道一个道理只能想出两个道理。”孔子听了以后,感慨地说:“是比不上啊!我和你都比不上颜回啊!”
还有一段记载: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对于颜回穷居陋巷,过着素饭冷水的生活而很坦然欢乐,孔子一再感叹:颜回真是贤才啊!老师能正视学生的长处,肯定学生的成绩,并发自内心地自愧不如,这是何等虚怀若谷的气度,这是何等高尚的品格!
古人说:“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孔子尊重学生,学生尊敬孔子,孔子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是“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正如孟子所说:“以德服人者,中心说(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据《孟子•.公孙丑上》载:“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无不能,我学不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在子贡心目中,孔子是圣人,但孔子不承认,孔子认为自己的长处只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子贡认为:学而不厌是智,诲人不倦是仁,又仁又智,老师是当之无愧的圣人了!
有人毁谤孔子,子贡站出来予以驳斥:“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愈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愈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子贡认为,一般贤才,好比丘陵之高,是可以超越的;而孔子的德才,如日月之高照,谁也超不过。伤害孔子的人,真是不自量力呀!
颜渊对孔子的评价同子贡一样。有这样一段记载: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意思是:我抬头仰望老师的道德与学问,越望越觉得高大,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深广。眼看着前面引导我,忽然又觉得在背后推我前进。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用礼来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止前进也不可能。以此发掘出我的全部才智。老师的高大形象永远在我前面,引我前进。虽然想紧紧靠近他,但我没有那么大的本领啊!
孔子爱护学生,学生尊敬孔子,他们在师生关系方面足为后人的楷模。他们师生间相识之深,相爱之切的诚挚精神,直到今天仍然令人敬慕不已。
孔子去世以后,弟子们不约而至,在墓旁服丧三年,然后痛哭而别。独有子贡留下,在墓旁筑了茅舍继续守了三年,才离开了老师坟墓。有些弟子和鲁国人因为追念孔子,百余家搬至墓旁住下,遂为“孔里”。后来又把孔子的住房和讲堂以及弟子宿舍改为孔庙,用以纪念孔子并收藏孔子衣冠、琴、车、书等生前之物。
孔子一生无权无势,仅凭他的学问、道德和品格而赢得弟子们对他的如此爱戴,如此深情,足以证明孔子和弟子间深厚的师生情谊。
通观孔子的治学之道,他不仅是一个道德哲学家,更是广义的社会哲学家。孔子的“仁政”、“德治”思想,不仅对中华文明具有伟大的贡献,而且对人类的现代文明发展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意义。
(作者:陈世学,贵阳春风学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