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新解

发布时间: 2013-10-17 浏览次数: 112

  《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历来被作为孔子轻视女性的证据,鲁迅曾挖苦说:“女子和小人归在一类里,但不知是否包括了他的母亲?”(《鲁迅全集》第五卷第194——195页)

  其实,这是对《论语》中“女子”一词的误解。笔者检阅了《论语》一书中提及“女”字共18处,除《微子篇》“齐人归女乐”(“乐”音“yue”),“女乐”为专用词,指用于行乐(le)的歌姬舞女外,其余17处“女”字,均通“汝”,为单数对称代词,即“你”字,今按《论语》中出现的顺序列之于下(有两“女”字在一段对话中连续出现,合为一项):

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孔子(对子路)说:“由,我教你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论语·为政篇》)

2、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 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阻止吗?”(《八佾篇》)

3、子曰:“女,器也。” 孔子(对子贡)说:“你好比是一个器皿啊。”(《公冶长篇》)

4、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相比,哪个强些?” (《公冶长篇》)

5、子曰:“……今女画。” 孔子说:“……现在你(指子贡)停步不前。”(《雍也篇》)

6、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个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去做小人式的儒者!”(《雍也篇》)

7、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 子游做武城县的县长,孔子说:“你在这里得到什么人才没有?” (《雍也篇》)

8、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 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啊……”

9、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 孔子在匡被囚禁,颜渊最后才来。孔子(对颜渊)说:“我以为你死了。”(《先进篇》)

10、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 孔子说:“赐呀,你以为我是多多地学习又能够记得住的吗?”(《卫灵公篇》)

11、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 孔子说:“仲由啊,你听说六种品德便有六种流弊了吗?”子路答道:“没有。”(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阳货篇》,此段“女”字出现二字,因对话连续,列为一项。)

12、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 孔子对伯鱼说:“你研究过《周南》、《召南》了吗?” (《阳货篇》)

13、子曰:“食夫稻,衣夫锦,於女安乎?” 孔子说:“吃白米饭,穿花缎衣,你心里安不安呢?” (《阳货篇》)

14、(孔子)曰:“女安,则为之。” (孔子)说:“你觉得安心,那就去干吧!” (《阳货篇》)

15、(孔子曰:)“今女安,则为之。” (孔子说): “如今你觉得安心,便去干好了。” (《阳货篇》)

16、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孔子(对某个人)说:“只有你这个儿子同小人一样真难共处啊,亲近他吧,就会无礼;疏远他,就会怨恨。” (《阳货篇》)

  上列16项共17个“女”字,前16个“女”字通“汝”,即“你”,是毫无疑问的。唯最后一句的“女子”,可作女性的通称,即“女人”。但检阅《论语》一书中“女”字的用法,应得出此句的“女子”,是“女”(汝)和“子”的偏正词组,犹如文言中“妻子”(杜甫诗:“却看妻子愁何在?”)是并列联合词组,指的是现代的“妻子”和“儿子”。《论语》是语录体,记述孔子的言论,省略语境和说话对象,这是随处可见的,孔子说话并非自言自语。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一句的“女子”即“汝子”,也就是“你的儿子”,省略了说话的语境和说话对象,并非专指“女人”。

  通观《论语》一书,并没有轻视女性的言论,“子见南子,子路不说(悦)。”还遭后世非议。而对父母,《论语》中皆并列而称,如

  “事父母能竭其力。”(《学而篇》)

  “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篇》)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篇》)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篇》)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篇》)

  “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先进篇》)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宰)予也有三年之爱於其父母乎?”(《阳货篇》)

  以上可见,孔子殷殷教诲弟子眷爱父母之情溢于言表。孔子胸襟博大,仁民爱物,不可能轻视人类的一半。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注“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一句曰:“君子之于臣妾,庄以莅之,慈以蓄之,则无二者之患矣。”虽将“女子”之范围界定为“妾”。但仍是以此句中的“女子”为“女人”。今新解于上,作为一家之言,幸有识者教之可也。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