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墨家学派在战国时期被称做显学,它的开创人墨子的思想博大精深,门徒众多,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本文即探讨墨子的思想中节用、薄葬、贾道、统筹运作,量入为出的思想以及注重技术运用思想的经济意义。
关键词:墨子;经济思想;节用;薄葬;贾道
墨子是诸子百家中墨家学派的开创人,他是春秋战国交替之际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体大精深。在儒、法思想为主流的中国社会中,仍旧能在中国社会中连绵存在两千多年,作为文化多元下的一种暗流涌动在朝代更替间各阶层的精神世界中,并影响了社会生活。探求墨子经济思想的细微之处,对社会生活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一、墨子经济思想的内容
(一)、节用
墨子提出:“诸加费,不加民利者,圣王弗为。”[1](P198)强调统治阶级不要增加过多的不利于人民的费用。此外他还要统治阶级爱护人民,为人民谋福利,“古者明王圣人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彼其爱民谨忠,利民谨厚,忠信相连,又示之以利,是以终身不餍,殁世而不倦。”[1](P199) 墨子期望以古代圣王制度要求当时贵族节约资财,使各行各业各行其事:“古者圣王制为节用之法;曰: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鞼匏,陶治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1](P199)墨子还有期望统治阶级杜绝追求奢侈浮华的思想,其一禁止对美味佳肴的追求:“古者圣王制为饮食之法,曰:足以充虚继气,强股肱,耳目聪明则止,不极五味之调,芬香之和,不致远国珍怪异物。”[1](P200)“君实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1](P219)其二禁止对华美衣服的追求:“古者圣王制为衣服之法,曰:冬服绀緅之衣,轻且暖;夏服絺綌之衣,轻且凊,则止。”[1](P201)其三禁止对奢华房屋的追求:“其房可以圉风寒,上可以圉雪霜雨露,其中蠲洁,可以祭祀,宫墙足以为男女之别,则止。”[1](P202)其四禁止对豪华舟车的追求:“古者圣王,为大川广谷之不可济,于是利为舟楫,足以将之则止,虽上者三公诸侯至,舟楫不易,津人不饰。此舟之利也。”[1](P204)
(二)、薄葬
“细计厚葬,为多埋赋之财者也;计久丧,为久禁从事者也。”[1](P207)“此为辍民之事,靡民之财,不可胜计也。”[1](P206)墨子认为活着的人不能享用,反而把创造的物质财富埋掉,实在可惜。并且长期的居丧,也浪费生产时间,造成活着的人没有劳动果实而沦落饥馁。“处丧之法,将奈何哉?曰:哭泣不秩声翁,衰跌缞绖垂泣,处倚庐,寝苫枕凷,又相率强不食而为饥,薄衣而为寒,使面目陷陬,颜色黎黑,耳目不聪明,手足不强劲,不可用也。”[1](P209)长期的葬仪使活着的亲人身体受到摧残,影响正常的生活。这些思想都反映出墨子关注普通人的经济生活,因为丧葬是人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它的花费不菲影响了人的生活。
(三)、贾道
儒法思想视商业为末流,墨子却对于商品买卖的道理还做了应有的阐述,他的思想中是不歧视商业的。“贾宜则雠,说在尽。”[1](P212)“尽也者尽去其所以不雠也。其所以不雠去则雠,正贾也。”[1](P213)他还用排除法一项一项消除不利于商业的因素,达到货物的畅销。“买无贵。说在反其贾。” [1](P214)他还用市场规律解释物价的变化。“刀籴相为贾。刀轻则籴不贵,刀重则籴不易。”[1](P214)“王刀无变,籴有变,岁变籴,则岁变刀。若鬻子。”[1](P215)他还从古代货币的角度谈论货币和物品贸易的变化,很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商人之四方,市贾信徙,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1](P217)商人不避艰险趋利益而为之,关键还是地区之间有着高额的差价,它形成了远远高于风险的利润。墨子有先见之明,指点的明白。
(四)、统筹运作,量入为出
“为者疾,食者众,则岁无丰。”[1](P211)生产与消费应该成比例,否则导致生产再多也会被消费干净。 “故先民以时生财,固本而用财,则财足。”[1](P212)先民按照时令生产,巩固了经济的根本之后再生产消费物品。墨子的经济思想:固本而后逐末——保护农业这一基本,才生产其他物用的思想一直到现在还为各个国家的政府所接受,每个国家都很重视保护自己的农业。“贫家而学富家衣食多用,则速亡必矣。”[1](P217)
(五)、重视技术的运用
墨子关于技术的思想主要集中于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这六篇。“这六篇中包括了中国最早的关于几何学、光学以及一般物理学方面的知识,其中包含了素朴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相当完整的逻辑学。”[2](P10)
墨子关于古老力学的思想在《经上》:“力,形之所以奋也。”;[5](附录P2)《经下》第十六条至三十一条所论述的多是物理学;有八条是讲光学的,例如:“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5](附录P6)有五条是讲力学。这些技术运用于经济生活中:杠杆的原理用作称;光学的原理运用于时间计算和镜子的制作上。另有记载:“墨子科学见于记述者,汉有墨子五行变化记,其书久已散之,义说无从详究。”[6](P69)关于技术的论述在当时难能可贵,对于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生活中不重视科学技术的原理探讨和应用有很大的反动,对促进我国经济生活的繁荣有很大的作用,影响了历史很长时间社会经济生活。
二、产生墨子经济思想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
墨子,姓墨,名翟,鲁国人。“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3](P2350)由此推断墨子大约生活在公元前468至388年间。这一时期处于春秋战国之交。周朝政治制度完全崩溃,战争纷仍,各个诸侯国的行政、官僚制度代替了世卿掌权制度。由此产生了“士”的阶层,思想上为了拯救残破的社会于历史的巨变中,各派别争论活跃。经济上封建领主经济转变为封建地主经济,个人私有和可以自由买卖土地;农业和手工业比较发达,铁的使用比较普遍起来,大工商业暴兴,还有不少在农业和工肆劳作的人,他们受着大地主和大工商业的盘剥和压迫。为了调和社会矛盾、平衡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取向,由此产生了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经济思想。
(二)、个人原因
墨子思想的形成还与个人身世和经历等因素有关:“墨子本人出身是贱人,曾骄傲地承认自己是贱人。他当过造车的手艺工人,手艺相当高明,顷刻之间,削三寸之木,制成一个载六百斤重的轴承。” [4](P2)他的经济思想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他所处的社会地位的人的思想。他要求的“节用”、“节葬”、量入为出就是这种小手工业者的生活处境的反映。墨子读的书是很多的。据他自己说:“我曾看过成百个国家的历史。”[4](P3)《贵义篇》中记载着他出游列国的经历,他不是一个不问政治的技术专家,一个不问世事而闭门研究的学者,按照现在的称呼,应该是一个“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积极推行自己的“道”的专家型知识分子。最起码也是手工业者中间的上层分子。他抱着济事的态度“送教上门,劝人为学。”[4](P6)正是由于他所处于的社会阶层造就了他的经济思想。墨子主张刻苦、节俭以利天下,并坚持“量腹而食,度身而衣”[5](P243)这种“非乐”、“自苦”使墨家弟子们皆:“短褐之衣,藜藿之羹”[5](P243)所以他的弟子多是能够吃苦的本阶层众多的平民百姓,也因此他的门徒众多,形成战国时期影响颇深的学派。
三、墨子经济思想对当时社会经济的作用和现实意义
墨子的“节用”、“节葬”的经济思想都在于限制上层阶级的奢侈浪费,目的在于“用财不费,民德不劳”。也是由于此,墨子提出凡是生活中所需要的东西,以实用为主,反对华而不实的铺张浪费。所以他提出“凡费财劳力,不加利者,不为也。”[5](P20)他以限制上层阶级的奢侈来减少役使劳动人民的时间,使劳动人民有时间生产生活必须品也就是他所言的固本,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促进社会的进步。墨子甚至提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的呼声,希望社会劳有所食,不劳不食。由于战国纷乱之际,各诸侯国都在努力招引人才,墨子也一度出游讲学,并且他也曾经派出自己的弟子在卫国做官;由于善于使用技术守城,墨子以及他的门徒也多为统治者重视:他的后继者孟胜以及弟子帮助阳城君守城:“墨者钜子孟胜,善荆之阳城君。阳城君令守于国---荆王薨,群臣攻吴起,兵于丧所,阳城君与焉。荆罪之,阳城君走。”[7](P648)孟胜面对弟子徐弱的建议说:“吾与阳城君也,非师则友也,非友则臣也。不死,自今以来,求严师必不于墨者矣,求贤友必不于墨者矣,求良臣必不于墨者矣。死之,所以行墨者之义而继其业也。”[7](P648)并因此有183个墨家弟子阵亡。也就是因为像孟胜一样的墨家弟子把墨者的“义”的精神广大于世,所以墨者受到各阶层的欢迎,墨家思想也随之深入了社会各阶层中。自然墨子的经济思想也得以渗透到各个需要他们的诸侯国。墨子和他的后继者以他们的行动和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社会,使得上层社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自己的欲望,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劳动人民的劳力的行为。
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提倡爱人如己,不因为等级不同而平等友爱。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交往上,墨子提倡“双赢”。即“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5](72)这种平等的道德交往原则有利于培养适合市场经济的现代商业精神。墨子的节用、节葬思想还对建设节约型社会有借鉴意义。墨子经济思想中重视技术对于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提倡并身体力行的在生产和防御作战中采取技术措施。他的思想也应了邓小平同志说过的话:“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具有前瞻性。墨子的统筹运作,量入为出的思想对于社会物质仍然不十分发达的现实社会仍然具有借鉴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贵元主编、刘健.墨子箴言录[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年5月
[2]、任继愈著.墨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1月第三次印刷
[3]、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1972年5月第五次印刷
[4]、詹建峰.墨子的哲学和科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第一次印刷
[5]、吴龙辉等译著.墨子白话今译[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92年10月版
[6]、栾调甫著.墨子研究论文集[D].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6月第一次印刷
[7]、张双棣 张万彬 殷国光 陈诗.吕氏春秋译注·离俗贤第七·上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