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现代传承与调适

发布时间: 2013-10-17 浏览次数: 170

  ――《传统中华文化与现代价值的激荡》解读

  摘要:社会的变革,加剧了人类各个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了解,传统中华文化与现代世界的各种价值观如何接轨,直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儒家思想及其衍生的价值观在现代世界中的意义;儒学中人文艺术教育;传统时间概念与历史的思考及儒学中的“历史文化优先”意识等,这说明儒家思想与现代世界的价值观之间的互动与调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儒家思想 现代价值 传承 调适

  《传统中华文化与现代价值的激荡》一书属于喜马拉雅学术文库“中华文明的21世纪新意义研究系列”中的一部,收集了这一系列的学术研讨会所发表的部分论文。大部分成果都是台湾学者创作的,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黄俊杰,系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合聘研究员,他邀约各领域学者,就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这一议题商讨后,才结集成这本论文集出版。

  当今世界,随着社会的变革、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全球化”、“地球村”、“无国界的世界”口号的提出,加剧了人类各个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了解,那么21世纪极端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解决 “传统中华文化与现代世界的各种价值观如何接轨?”这一重大课题。知识界的一些专家学者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调适也在积极的努力着,所以重新讨论中华文化究竟怎样和今日世界的价值接轨,并且贡献与当前的世界,具有重大的意义和需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德泽深厚,从孔子至今绵延已逾2500余年。中华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兴衰离合与沧海桑田,且常因应外力的挑战,自我调试,兼容并蓄,日新月异,是“人类缔造文明经验里一段辉煌灿烂的伟大史诗”。凡受过中华文化洗礼的人,无不惊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涓滴长流,及其历经转折而不衰,影响广袤而深远。而在其成长的过程中所遭受的挑战也空前巨大。儒家文化在其曲折的历程中,经受住了近代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各种价值观念的挑战,并逐渐壮大起来,它本身所具有的各种观念、信仰、行为规范或价值等特色,具有内在强大的生命力。有人认为中国人不注重分析,而重直觉,这是因为中国人所重视的是真理如何在现实环境里实现,也就是实践的方式或过程是否乎理性、具有合法性、而有助于生命世界的运行。中华文化在面对近代价值的挑战时,致力于找寻应变时最合理的调度方式,努力创新,重新解释中华文化的思想传统,使它们可以用来载负现代的价值。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来思考传统中国文化的若干面向及其与现代世界的价值观之间的互动与调融,显得更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性。

  本书所收录的若干篇论文,从不同角度切入思考传统中华文化与现代价值的激荡这个问题。

  (一)中国的思维方式及其衍生的价值观在现代世界中的新意义:传统中国的价值观深深地根植于所谓“联系思维方式”,传统中国人在“自然”与“人文”之间、“身”与“心”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构成一个有机体系。使人间秩序与自然秩序以及私领域与公共领域之间,是一种互相滋润而不是一种相互对抗的敌体。这种传统的价值理念与“民主政治”及“人权”这两种现代价值,可以互动补其不足。在传统社会中,政治领域是一个道德社区,对于将政治作为一种权力的猎取或利益的分配的生活方式的现代人来讲,也具有高度的参考价值。它也提醒现代人,任何形式的政治生活方式都需要一定程度的道德关怀作为他的道德基础。刘述先主张儒家“里一分殊”的原理潜藏一种“寓多于一”的智慧。儒家“天人合一”、“乾坤互济”的理念也可成为21世纪环保思想与女性主义的资源。黄勇认为,儒家仁爱观所提倡的爱的基础的创造活动不是一个存在物,而是存在物的创造活动。因为儒家具有这种特质而可以作为“全球论”的重要价值理念。另外,林端也从社会学的角度指出清教徒的“普遍主义”和儒家的“特殊主义”作了对比分析,并以儒家理论中的“仁”为例,来分析儒家思想的社会价值。21世纪的世界纵使充满了冲突与角逐,竞争与对抗,但随着环境生态问题的日趋重要,网络世界的串联及各种文化的渗透,天涯若比邻已不再是一个神话,东西方也会以共同的利益而走向缓和。

  (二)儒学与现代价值:一些学者还用扩大的视野来探讨儒学与现代社会及其价值如自由主义、人权等的激荡与融合。首先,黄光国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儒家文化传统以“仁”、“义”、“礼”为中心的伦理体系的深层结构,并指出这种中国文化的“背景境域”与华人特别重视的“人情、关系与面子”有着重要的关系。其次,吴展良指出人性的核心价值需要是“仁”,其重点在于本于“仁心”以“成己爱人”、“敬天惜物”。这种价值性的义理,与现实社会中的市场经济、工商业与城市生活是和谐一致的。并指出,一个具有“仁”的人,在面对万物有一番温情厚意时,是人心最感平安、喜悦、光明与充实的状态。孔子把仁的实践推向“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进路,并确立了儒者不只独善其身,还要兼善天下的经世性格,这种由个人通向群体的实践精神,以现代话语说乃是充分发展公民德行的实践与公共精神。另外,对于儒家思想中“天下”观念的阐述具有三个层面的意思,第一,是指人文与自然交汇的空间,(对了解当今地球生态的重建,提供更多的思想资源);第二,中国与四方合一的世界;第三,实践自我存有意义的场域(这是儒家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道德实践的步骤,并将个人由内而外,由己身至国家天下之层层关联网络的基本形式呈现出来。)儒家“天下”的理念是两千年来帝制中国的政治秩序的思想基础。通过儒家“天下”思想与当代对话,剖析儒家“天下”思想内涵,并针对今人处境挖掘儒家思想的当代意义,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三)儒学中人文艺术教育传统及其21世纪的意义:台湾大学教授陈葆真对儒家的五经六艺做了详细说明,他认为,《诗》、《书》、《礼》、《易》、《春秋》、代表了人文艺术教育的内容即文学、历史、哲学、治理国家的政治观点;六艺代表了当时的教学科目,“射”和“御”相当于今天的体育。这种多元的“人文艺术教育 ”,以道德为归依,而道德的具体实践便是“仁”与“义”。儒家的人文艺术教育的社会价值表现在:未来的人文艺术教育面对的是,我们将传统教育成功地“现代化”。而“科学万能”和“科学主义”又导致了人文教育的式微;又因电子信息等高科技高速效地运作而一发不可收拾。面对其带来的恶果是,政治解体、经济重组、伦理崩溃、生活在如此快速解构变化的时代中,人文艺术教育陷入迷茫,面临挑战。现代人在高度开发了个人智能的同时(利用高科技建立了文明),忽视了健全人格的培养(精神层面的建设),唯有加强人文艺术教育,才能补救21世纪挑战。

  (四)时间概念与历史的思考:人存在的目的在于体认并实践古圣先贤所建立的典范,“人”之意义与价值,须在“时间”的脉络中得以呈现,领悟并学习历史上存在过的典范,并将这些典范直接召唤至人们所生存的时代,因此中国文化中的“时间”概念富含了某种“超时间的”特质。中国人对历史的学习,究其目的是将典律范型落实于当代时空中,史家的任务并非只是梳理史料、评断史事,而是将隐藏在历史中的“超时间性”呈现出来,以作为人类生存的指引。黄俊杰教授认为,中国文化无论对个人或整个社会而言,没有什么比从历史中学习圣贤典范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重视人文历史价值的思维,可以说是传统之历史意识的脊干”。

  (五)儒学中的“历史文化优先”意识:儒学中的历史文化优先意识,是关于个人选择的原则,即在个人生活道路的选择上,历史文化具有某种优先性。对于儒者来说,古代圣人的名字、经典上说的话、正史记载的英雄故事、历代传习的规范、都有不容置疑的权威。他们要去领悟这些精神传统,在领悟中有所创建,然后以立德、立功、立言、形诸诗文等不同方式,来传递和增厚这种文化传统。颜世安教授认为,“人生在天地间,不是一个普通的生物,人之存在有其精神的面向,这种精神不是一个个人概念,而是历史文化的集合概念”,他称历史中的这种“历史文化优先”的意义,在21世纪有两种新的意思,第一是历史所积累的文化传统应成为社会的支撑力量;第二是“历史文化优先”下的宗教感,其意义在于为人生价值提供一个信仰的基础,从而使中国的知识分子从自己的传统中培育人文文化理念,争取精神上的自立。

  纵观本书,儒家思想的传承与调适,正在与现代世界日益接轨,其价值理念也正渗透到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研读本书能够使我们更好的理解和把握台湾学者对儒家文化价值研究的脉络,从而能够全面理解传统文化和当今社会价值的关系,而不至于把二者隔离开来。使我们知道即使在信息化时代仍然离不开人文关怀和价值关怀,传统文化仍然是人们精神寄托的场所。通过阅读此文,能够开拓我们的视野,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之所在和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归宿,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张新民老师在中国文化史课中常提到的像“关怀”、“和谐”和“互动”等术语。由于张新民老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独到的理解和体悟,本书的许多观点在其课堂之上有诸多体现。张老师对儒家的价值观、人生观的精辟诠释,无不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关怀和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另外,阅读此书也使我们能够更好的把握“如何将传统与现实结合起来”这一命题,当我们在诠释传统文化与其社会价值时,不再为找不到稼接点或怎样去嫁接而感到迷茫。



参考文献:

[1] 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诊释[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2] [美]成中英.合外内之道---儒家哲学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人学出版社,2000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