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三达德是智、仁、勇。如果以周朝九百年历史文化所造就的中国文明,中国文化绝对精神意识的三达德不应该是智仁勇而是智、仁、礼。孟子把智仁礼加上义而成为意识形态的四维。四维意识形态和太极元气涵三而一的三维物质形态构筑成中国文化绝对精神意识的整体文化的精神意识观念。孟子把仁、义、礼、智四维统领于心的形式而曰:仁义礼智根于心。
中国哲学思维统领精神意识形态的心态涵盖物质和精神的自然之道。唯物辩证法的中国的哲学把之二分为唯物和唯心二论那是不符合中国哲学的内涵的。唯物和唯心二论是西方宗教绝对精神意识的西方哲学。马&^列毛沿着西方哲学理路创造唯物论哲学的辩证法是哲学的四不像。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唯物论辩证哲学走向中西文化二途之外的异途。毛氏政治失败的原因是思想上的不伦不类。中国绝对精神意识涵盖天伦与人伦、精神与物质的思想意识沦落到唯物辩证法的唯物论的意识形态实在是中国文化的沉沦。
精神和意识两个不同的意识层面
牟宗三哲学是牟先生当老师的使命。唯心和唯物思维的二分本就是语言内在的逻辑。物质与生命和精神与意识是语言概念的范畴。语言概念的范畴是思想在思维中分类与分析和归类与综合的因子。能够掌握语言概念的范畴,在思维过程中就能结出智慧的果实。
语言概念的范畴掌握得当就是智慧的泉源。语言概念的范畴就是知识本身。因为它是知识的载体。掌握哲学的概念范畴和语言的概念范畴自然能够增长一个人的智慧。 智慧是精神性和意识性的人性结合体。智慧是物质与精神的双层意识反映。要提升人的智慧不能从单向的唯物或唯心着手。唯物和唯心在思维意识中的语言概念范畴就是物质与精神。物质和精神即是思维两个不同的意识层面。
精神和物质两个不同意识层面的语言概念范畴既是哲学的范畴。也就是说唯物和唯心就是哲学逻辑两个不同的思维范畴。西方的精神层面是宗教性的。中国的精神层面是文化性的。中国哲学把物质意识归类于形下意识,精神意识归类于形上意识。西方人的形上意识是宗教意识。中国的形上意识是文化意识。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本质区别。中国哲学是文化的绝对精神意识。西方哲学是宗教的绝对精神意识。
良能与良知是人性的本质。王阳明的良知哲学是接着孟子和二程思想、《大学》和《中庸》的文化意识而论的。格物和致知的《大学》意旨用现代语意来说,格物就是格哲学的概念范畴,致知就是致科学的知识。王阳明良知说涵盖哲学和知识两个层面和朱熹的理学都延续了《大学》格物和致知的中国文化绝对精神意识。只是王阳明良知学说实际讲的是仁的政治哲学。其知行合一的理论是针对仁与礼的精神意识来说的。朱憙理学是针对仁与智的形上和形下哲学来说的。中国哲学包含“仁与礼”和“仁与智”的物质意识和精神意识之形上形下的哲学逻辑和科学逻辑思维。牟宗三先生循着康德哲学所建构的“道德的形上哲学”是中国的西方哲学不是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文化精神和思维意识的心体和性体
人受天地之中以生。这是天人关系的自然化生之道。人乃天地所化育。天地之化育乃天地之大德。天地之大德非其之有德而是其之有道。有道此乃指乾坤之道和阴阳之道。乾坤之道是宇宙之道。阴阳之道是生命世界之道。宇宙、生命、精神、意识乃人类天命之所在。人之天命是宇宙和生命之道所赋予。道、性、命是中国哲学之语言的概念范畴。精神和意识是人性之所在。精神在此是文化精神,意识在此是思维意识。文化精神和思维意识一个先验,一个感性、知性和理性。两者构筑人性的感知思维的天赋。宇宙、生命、精神、意识乃哲学之逻辑范畴之所在。掌握哲学逻辑范畴和语言概念的范畴,思维逻辑才能应运而生。理性与理智之智慧才能显达。
精神和物质是人的生命属性。文化精神和思维意识是人性的属性。文化精神的先验意识是语言的概念范畴。思维的意识是宇宙和生命世界的感知、知性、理性的哲学逻辑和科学逻辑的物质反映。唯心的文化精神和唯物的世界意识是哲学的两面。不论是中国哲学还是西方哲学其哲学的意涵是一致的同一。新中国的哲学标新立异。其唯物辩证哲学抽离中国语言概念范畴的先验意识,植入主观的意识形态其思维意识的哲学逻辑欠缺知识主体的本体认识观。它只能从实践理性批判入手,未能从纯粹理性的先验意识中入手。没有先验的纯粹理性认识的哲学与科学逻辑,摸着石头过河成功与失败机率是一半一半。
中国的科学发展观不能一直停留在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意识形态中。
中国哲学文化绝对精神意识的超越
语言概念的范畴和思维概念的范畴必须一致同一,理性思维才能开展。这是哲学和科学的逻辑的意义和意识。
仁与义、仁与礼、仁与智的儒学文化的精神意识。孟子是这样说的: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又说:心之同然者理也,义也。气之同然者道也,义也。中国语言其概念范畴本具备哲学和科学的思维逻辑。不须依托西方的哲学和科学的思维逻辑。中国哲学本身就能厘清其思维的理一而同一,同一而理一的同一思维法则和思维逻辑。
“心”在此的中国语言概念属于人的心性。“气”在此的概念范畴是生命属性。心性的思维逻辑是理与义。生命的思维意义和意识是道和义。“理与义”和“道与义”的语言概念其名实理则的哲学逻辑是非常清晰的。
如果以孟子对思维理则的分疏“理与义”是“精神意识”。“道与义”是“物质意识”。思曰睿。睿曰圣。精神意识和物质意识是“思与意”(思维)的两个思维层面。精神意识的“思”是思维的主体。物质意识的意(意义和意识)是思维的客体。“理与义” 在语言概念范畴的语义是“意识”。“道与义”的语言概念范畴是“意义”。“意识”和“意义”其哲学逻辑的“实有”和“存有”、“实体”和“实理”的思维理则具备。心体本就是“意识”的思维层面,性体本就是“意义”的思维层面。如此明晰的中国哲学就是中国哲学的超越。
何以谓中国哲学没有学术地位?这完全是对中国哲学的误判。
牟学心体和性体之道德形上学的局限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博大精深文化精神意识的民族国家。其精神意识密藏于语言文本的概念范畴之中。语言不但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工具。语文更是文化和文化精神意识传承的工具。文化和精神意识所承载的概念范畴的文本,其哲学和科学逻辑概念范畴是“理性与理智”和“知识与智慧”的心性之本。此心性之本《易传》的概念范畴谓之神与明。《中庸》谓之心与性。神明与心性的概念范畴直陈的都是心性之本的心体之精神意识和性体之物质意识。心体和性体是中国哲学的概念范畴。神明和心性是同一的语言意义和意识。它是语言文本的概念范畴。心体和性体是思维逻辑的概念范畴。思维逻辑和语言逻辑是哲学逻辑一体的两面。
文化和文化的精神意识,其宇宙和生命两个层次反映于心性的心体和性体之上,心体是主体心性的精神意识和本体的宇宙和生命的物质本源。西方本体形上学的超越是宗教意识。中国本体的形上学的超越是文化的精神意识。中国哲学逻辑的意义和意识是器的形下学和道的形上学。中西道的形上学各异。然而中西器的形下哲学却是同然一致的同一。
绝学无忧肯定牟宗三先生所创发的心体与性体的心性哲学,但对其道德形上学的超越止于心体而未有性体超越于康德哲学实践的批判理性是牟学的局限。于此绝学无忧提出文化精神意识和物质意识的思维哲学逻辑以周全中国哲学的义理。并界定中国哲学为文化的绝对精神意识。界定西方哲学为宗教的绝对精神意识。
思维逻辑一致同一的理则
亚理斯多德的认知哲学范畴从实体或实物的质与量的同一性、因果的存在性、偶有和实有的类属性、被动和能动的互动性、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康德认知哲学范畴从实体或实物的量度、性质、关系、形态、时间空间判断、真实与价值判断、全体和部分判断、否定与限定判断、因果与关系判断、可能与必然判断。
如何从牟学或康德哲学来比照中国哲学或建构中国哲学不是我的原意。我的原意是如何从中国语言文本和经典文本中的概念范畴认清中国思维模式和文化模式中的哲学逻辑和科学逻辑的范畴。中国语言文本的概念范畴存在于其经典的语言概念的范畴中。先生的网名“鹤鸣在荫”取之于《周易系辞》。以《周易》的概念范畴来显示“心神“和“心性”思维之中国哲学逻辑和科学逻辑,应该能够获得先生的共鸣。
系辞首章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天、地、乾坤、象、形、动静、刚柔、方类、物分、常、位、变化、吉凶等概念范畴已经呈现中国语言和思维之“二元”的哲学和科学的逻辑法则。因此中国哲学是自明的。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弥纶天地之道”这是中国典籍文本最早呈现中国思想的“理性精神”。天地乾坤的动静变化呈现乾坤阳刚阴柔的二性。天地变化孕育生命之生。天地之常阳光与水一阳一阴刚柔相济。生命在一个环境的范围之内同类而相聚,万物以其物种群体而分类。这是中国哲学最早思维逻辑的呈现。象是天地变化的“现象”。形是天地间万物的“物象”。“现象”是道是理。有形的东西都是“物”。故宋明理学其思维逻辑谓之即物、即理。“即物”是概念逻辑。“即理”是范畴逻辑。即物和即理的“物象”和“现象”都是客观的物。语言概念范畴的“物”其思维逻辑是“物象”和“意象”的主观和客观的二维。“物象”和“形象”与“现象”和“意象”是思维客体之本体和主体二元四维的哲学逻辑。
语言判断之辞、意、形、象的概念范畴和思维的概念范畴必须是同一理一,理一同一的一致性。不论是中国哲学还是西方哲学其思维逻辑是一致的同一。
(绝学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