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典籍中生态伦理论述(第五辑)

发布时间: 2013-10-17 浏览次数: 36

  [前言] 生态危机是全球面临的严重问题,19世纪以来,由于西方工业化的推动,特别是二十世纪高科技的发展,人类在衣、食、住、行,耳闻目睹方面获取了前所未有的物质享受。人类成为万物的中心,向大自然巧取豪夺。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成正比,人类同时遭到大自然的报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如人口膨胀、粮食短缺、气温升高、资源匮乏、能源枯竭、环境污染、物种灭绝、瘟疫流行……加上军备竞赛、暴力、战争、核威胁、恐怖活动等,天灾和人祸时刻对人类进行警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而且每个人都能身感体受。

  有鉴于此,1962年,罗马俱乐部出版了代表作《增长的极限》,以大量强有力的数据发出严重警告;1972年,联合国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强调保卫环境和资源的紧迫性;1980年,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起草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明确使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正式提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保护大气层、防止臭氧层空洞的发展、遏止全球气温升高,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在《京都议定书》上签了字,而最发达、石油消耗量占世界三分之一、军力最强的美国却仍未签字。有识之士也纷纷撰文,呼吁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我心灵的和谐,不谋而合地回归到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上。方知人类中心、主客二分、战天斗地、征服自然之荒谬及其危害。

  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我国古代先贤并没有感受到现今的全球生态危机,也没有看过电视、玩过手机、坐过飞机、上过网,但他们对生态伦理几千年前就有着许多精辟论述,且富有忧患意识。可见,人类的智慧和伦理道德,在许多根本方面是与科技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不成正比的。科技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其负面可增加人类私欲的无限膨胀、无限竞争,给大自然和人类本身带来恶果。

  故此,本人不惴浅陋,辑译《儒家典籍中的生态伦理论述》。与其长篇大论,自得其理,评品古人,不如直探原典,正确理解古人,吸收先贤智慧,经世致用,于实践有所补益。是余之所愿望焉,尚希学界同仁不吝教之,则幸甚。



《周易》




  [原文]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乾卦·象》)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乾卦·象》)

  [译文] 伟大啊,开创万物的太阳!万物依靠它开始产生,就遵循着天的意志。云朵飘行,霖雨降落,各类事物流布成形。灿烂的太阳反复运转,《乾》卦六爻按不同时位组成,就像按时乘六条巨龙以遵行天道。阳气运行变化,万物各得其所,端正性命,保持并充实着“太和”元气,于是就和谐顺利,坚固贞正。又重新萌生万物,天下万国都和顺安宁。

  天的运行强劲刚健,君子因此发奋图强,永不止息。



  [原文] 至哉乾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坤卦·象》)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坤卦·象》)

  [译文] 极美啊,配合开创万物的大地,万物依靠它生长,它顺承天的意志。大地深厚而能普载万物,德性合和悠久无疆,包容万象而光大发扬,万物滋生亨通达畅。雌马与大地相类似,它奔行在无边无疆的大地上,显得柔和顺利贞祥。君子如要前往,先行必然迷失正道,随后就会顺利得常。往西南行如得友朋,就与友朋结伴前往;往东北行如丧失友朋,最终也有喜庆福祥。安定坚贞的吉祥,正应和大地的悠久无疆。

  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因此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原文] 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义者,利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乾卦·文言》)

  [译文] 元始,是善良的尊长;亨通,是美好的集会;利益,是事义的和谐;正固,是事物的根本。君子身心仁爱,可以当人们的尊长,美好的集会完全符合于“礼”,施利于他物足以和谐于“义”,坚持正固的节操就足以干事。君子是实行这四种美德的人。所以说:《乾》卦象征元始、亨通、和谐有利、贞正坚固。



  [原文]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乾卦·象》)

  [译文] 九五爻辞所说的“大人”,他的道德与天地的道德是合一的,他的光明与日月的光明是合一的,他的行为与四季变化是合一的,他显示的吉凶之兆与鬼神的显示也是合一的。他先于天象行动天也不违弃他,后于天象行动也能遵循天时变化。天尚且不违弃他,又何况人呢?何况鬼神呢?



  [原文]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夫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系辞上》)

  [译文] 《周易》的变化与天地相吻合,所以能包涵天地间的道理。因为与天地相类似,所以就不违背天道;知道周流观察万物而用天道来拯济天下,所以不会有过失;往旁边行走但又不流失正道,乐于天然,知晓命运,所以不会忧愁;安处环境并增厚仁心,所以就能泛爱天下。包涵尽天地的变化而没有过失,曲尽地助成万物生存而不遗漏,通晓昼夜变化的道理而知其奥妙。所以说神是没有一定的方位而《周易》的变化也没有一定的形体。



  [原文]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以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辞下》)

  [译文] 古代的包牺氏治理天下,先抬头观察天上的表象,又俯身察看大地的形状,观察飞禽走兽身上的纹理,与适宜存在地上的万物。近处从自身取法,远处从万物取法,于是用来创作八卦,以和神明的德性相通,以此来类别万物的情性。



  [原文]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思尔。”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系辞下》)

  [译文] 《周易·咸·九四》说:“心中念着来来往往,友朋顺从你的思想。”孔子就说:“天下事有何思念,有何忧虑?天下事同一目标而又从不同的路途到达,思想最终一致而又有上百种思考方式。天下事有何思念,有何忧虑?譬如太阳西往就有月亮东来,月亮西往就有太阳东来。太阳月亮交相推移而光明常生;寒季归去就有暑季前来,暑季归去就有寒季前来,寒季暑季交相推移而年岁形成。”



  [原文]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系辞下》)

  [译文] 天地的伟大德行是化育生命,圣人的重大珍宝是高位,用什么来保持高位?用仁德;用什么来聚集民众?用财物。管理好财物端正辞令禁止百姓为非犯法,就叫符合义理。



《尚书》




  [原文]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尧典》)

  [译文] (尧)能够明察有高尚道德的人,使从高祖到玄孙的九族之人亲密团结,九族和睦团结,百姓也就能明德守礼,百姓皆能明德守礼,就能协和天下万国,天下臣民就变得这样和睦雍熙。



  [原文] 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大禹谟》)

  [译文] 美好的德性在于推行善良的德政,德政在于使百姓很好生活。水、火、金、木、土、谷,都要修整好;端正道德风尚,发展生产贸易,使百姓丰衣足食,都要和谐。



  [原文]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唯一,允执厥中。(《大禹谟》)

  [译文] 人的思想是危险的,道的内涵是精微的。唯有深刻体察道的精微,始终如一地遵守,才能恰如其分地把握住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原文] 岁月日时无易,百谷用成,乂用明;俊民用章,家用平康;日月岁时既易,百谷用不成,乂用昏不明;俊民用微,家用不宁。(《洪范》)

  [译文] 年、月、日、时没有异常变化,各种庄稼都会茂盛生长,治理任用贤能,政治清明,国家也就平乐安康;时、日、月、年发生异常变化,各种庄稼就长不好,治理不任用贤能,政治昏暗,国家就会动荡不宁。



  [原文]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志以道宁,言与道接。不作无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贵异物贱用物,民乃足;犬马非其土性不畜,珍禽异兽,不育于国,不宝远物,则远人格;所宝唯贤,则迩人安。(《旅獒》)

  [译文] 玩弄人就会丧失品德,玩弄物就会丧失志向。志向要靠道德来坚定,言论要与道德相交接。不作无益的事损害有益的事,事业才能成功;不贵重奇异物品而贱视实用物品,百姓才能丰衣足食;犬马不是本土生长的不畜养,珍禽异兽不饲养在本国内,不珍爱远方的物品,远方的人就会来归顺;所珍爱的只有贤才,近处的人就会安宁。



《逸周书》




  [原文] 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入夏三月,川泽不网罟,以成鱼鳖之长。(《大聚》)

  [译文] 夏禹的禁令:春天的三个月,不准斧头进入山林,以使草木顺利成长。进入夏天的三个月,河流湖泊不撒网,以使鱼鳖顺利生长。



  [原文] 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伐崇令》)

  [译文] 不准砍伐树木,不准乱动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有不服从命令的,处死刑而不赦免。



《论语》




  [原文]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尧曰》)

  [译文] 尧让位时对舜说:“告诉你呀,舜,上天的大命已落到你身上了,你要牢牢地执掌着中庸之道,普天之下的百姓如陷入困苦贫穷,上天给你的禄位也会永远终止了。”舜也用这番话来告戒禹。



  [原文]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阳货》)

  [译文] 孔子说:“天说了什么呢?四季自然运行,百物自然生长,天说了什么呢?”



  [原文]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

  [译文] 孔子说:“有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有智慧的人好动,有仁德的人好静。有智慧的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颜渊》)

  [译文] 樊迟问仁。孔子说:“爱人。”



  [原文]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

  [译文] 孔子说:“具有仁德的人,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通达顺利,同时也要使别人通达顺利,能从近处取譬远处,可以算得上实现仁道的方法了。”



  [原文]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译文] 子贡问道:“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言论吗?”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不想得到的东西,就不要加在别人的身上。”



  [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学而》)

  [译文] 有子说:“礼的作用,以和谐为可贵,先王治理国家之道,以和谐为美,大事小事都是这样办。但也有行不通的地方,如只知为了和谐而和谐,不用礼去节制它,也是不可行的。”



  [原文]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路》)

  附: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之。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寻求和谐不求同一,小人强求同一而不和谐。”

  附:和谐充实万物才能生长,同一就没有发展。以一类事物协调平衡另一类事物就叫和谐,这样才能使万物丰盛发展而各归其所。如果把相同的东西相加,用尽之后就只有抛弃。所以先王把土和金、木、水、火配合起来,以成千百种物品。



  [原文]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述而》)

  [译文] 孔子说:“治理具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肃认真地办事,诚实而守信用,节约用费而爱人,使用民力要不违农时。”

  孔子说:“奢侈豪华就显得骄傲,俭省朴素就显得寒酸。与其骄傲,宁可寒酸。”



  [原文] 子钓而不纲,戈而不射宿。不时不食。(《述而》、《乡党》)

  [译文] 孔子钓鱼,不用大绳横断流水来取鱼;用带生丝的箭来射鸟,不射归巢歇宿的鸟。还没有长成熟的蔬菜不吃。



《大学》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第一章)

  [译文] 《大学》教人的道理,在于彰明高尚的品德,在于振新民众,在于使人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原文] 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第十章)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第十章)

  [译文] 国君首先要谨慎地具备仁德,有了仁德,才会有人;有了人,才会有国土;有了国土,才会有财富;有了财富,才会有用度。仁德是根本,财富是末端,轻视根本、重视末端,老百姓就会相互争斗、抢夺。因此,国君聚敛财富,百姓就会离散;散发财富,百姓就会凝聚。

  增殖财富有重要原则:生产的人要多,消费的人要少,生产的速度要快,消费的速度要慢,这样,财富就永远充足了。



《中庸》




  [原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第一章)

  [译文] 天赋予人的气质就是“性”,顺着天性发展就叫“道”,修治好“道”就叫做“教”。“道”是不可片刻离开的,可以离开就不叫“道”了。所以,君子在看不见他的地方也小心谨慎,在别人听不到时也畏惧警惕。再隐蔽的言行也没有不被发现的,再细微的东西也没有不显露出来的。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要十分小心谨慎。

  (譬如)人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就叫做“中”,表现出来时合乎节度就叫“和”。中,是天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万物的通达之道。达到“中和”,天和地就各居其位,万物也就生存发育。



  [原文]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三章)

  [译文]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我知道原因了:聪明的人实行时超过了它,愚笨的人没有达到它。中庸之道不能彰明,我也知道原因了:贤德的人理解过了头,不肖的人理解达不到。人没有不喝不吃的,很少有人能品尝滋味啊。”



  [原文]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第五章)

  [译文] 孔子说:“舜恐怕是最伟大的智者了,他喜欢请教别人,而且喜欢详审那些浅近的话,隐去别人的缺点,宣扬别人的优点,抓住过和不及这两个极端的偏向,加以调和,而用中庸之道去引导民众,这就是舜之所以成为舜的原因吧。”



  [原文]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下参矣。(第二十二章)

  [译文] 只有天下至诚的圣人,才能完全发挥自己的天性;能完全发挥自己的天性,才能彻底了解人的本性;能彻底了解人的本性,就能彻底了解万物的本性;能彻底了解万物的本性,就能赞助天地化育万物;能赞助天地化育万物,就能与天地并立为三了。



  [原文]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置焉。诗曰:“维天之命,於穆不已。” (第二十六章)

  [译文] 天地的大道,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其自身精诚而专一不贰,则其生育万物而不可测度。天地的大道有:广博、深厚、高大、光明、悠远、长久。现在先拿天来说吧,它由点点光明所聚集,以至无穷无尽,日月星辰悬挂在上面,万物覆盖在下面;现在再拿地来说,它由一撮撮泥土所积累,以至广博深厚,承载华山而不觉沉重,容纳河海而不会泄漏,万物也能被它承载着;现在又拿山来说,它由一个个小石堆积而成,及至广阔高大,草木生长在上面,飞禽走兽栖居在其中,宝藏也从山上开采出来;最后再拿水来说,它由一勺一勺的积蓄起来,以至深广莫测,鼋、鼍、蛟、龙、鱼、鳖生长其中,财货也放置在里面。《诗经》中说:“美哉,伟大的天命,生生不息,运行不止。”



  [原文]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第三十章)

  [译文] 万物共同生长却不互相损害,不同之道按时并行却不互相矛盾,小德如江河长流不息,大德淳朴地化育万物,这就是天地之所以伟大啊。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