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人文情怀(第三期)

发布时间: 2013-10-17 浏览次数: 80

  人文精神,就是审视人生,以人为本;就是对人类命运进行深层观照;是一种关注人生真谛和人类命运的理性态度。它包括对人格、个性和主体精神的高扬,对生命、死亡和生存意义的探索,即对人生真谛和人类命运 “终极关怀”。

  儒学的价值系统,就是建构在宽广的人文精神基础上。人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儒家人文精神可追溯到《易》。《易•彖传•贲》说:“天文也 (王弼注:刚柔交错而成文焉,天之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语奠定儒家文化的精神基因,即人文精神。此所谓“人文”,是相对“天文”而言。天之文表现为阴阳、刚柔,一雨一霁,一温一凉,交轮代错,此是自然(天)之饰,体现天之美德;而人之文则是天德的世俗化,体现为礼法仪则等人伦,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相互制约、补充和依存,此是人之饰,体现人之美德。

  儒家的人格体现将天地人合而为一。把人生的意义世界镶嵌在天、地间,“天人合一”是其理想境界,“内圣外王”为完美路径。《易》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天地之创造化育,充塞宇宙,流衍变化,万物由之出而生生不息。人性与天道合而为一体,方能体现人的生活世界与自然秩序之永恒和谐。人性之内在价值与宇宙秩序,合德无间,是故《易》曰:“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秩,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人性”是内在的超越理念,“天道”是外在的超越理念。二者合而为一,建构以道德为中心的价值系统。在此价值系统中,道德修养不只是在行为上依从伦理规范而已,而且在实践道德行为时也同时贯穿着内在的真正本性,每个实在的内在本性都是对终极实在的天或道的分享。即宇宙与生活于其间之个人,雍容洽化。人之生命个体深植根基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趋入崇高。

  外在的天和人内在的德有一种本质上的连结,个人与天以及与他人的关系是在实践中或道德的修养中实现的。完美的道德是仁、义、礼、智。“仁”便是要“爱人”,是人所普遍具有的。“义”便是要行而得宜,是在实践仁于各种情势和关系上发生的。“礼”本身就是行为规范,是以适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用礼来成就仁。“智”便是要知晓“仁义”之道而慎守弗失(孟子),“信”便是要言而行之(孔子)。所以要“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以天下为己任”,身负道德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上究“天人”之际,下探“心性”之微。在 “博学”、“慎思”的同时,又特别强调“笃行”。

  仁是使人之为人的一根本原则。 “仁”作为一种根源性的生命体验,正是不断突破局限并达致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最高境界的价值依据。仁中所蕴涵含的是仁者爱人的至高人文境界,它肯定人的价值,宣扬人的尊严,虽于春秋乱世不得实行,但却在后代被发扬光大。自汉代以降,各朝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无不蕴涵了“仁”的大智慧。

  天与人的内在德性相关联,是人的勇气与智慧的源泉,且也锻炼和限定人生的外在必然因素。人有一种动力性的主体性质,能在道德方向上培育自己,可以实现精神上的自由。

  孔子在《易经系辞》中,将统摄万物之道,分为天之道,地之道,与人之道 。《易》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天道创始万物一举统摄于创化宇宙秩序之中。地道者,坤元也。《易》曰:“至哉乾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地之道,顺承乾元之创造性而之赓续不绝,绵延久长,厚载万物。人道者,参元也。人居天地之中,兼天地之创造性与顺成性,自深切体会此种精神,人人而于整个宇宙生命,创进不息,生生不已。

  儒学的人文精神,既是宇宙精神,又是道德精神,是天道与人道、即天人合一的精神,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心灵冲突融合而体现来的和谐精神。这种精神是动态的开放的过程,是心情宁静安详、心绪和平恬淡、心灵充实愉悦的境界。其目的是达到人与天(自然)的和谐统一。

  对于中国人来说,儒家之人格典型,“望之俨然,即之也温”。而这种崇高的人格是通过以圣人比观互照,以人性善为逻辑起点,通过“人希贤,贤希圣,圣希天”的修养模式,对自我的内在超越而完成,自我追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使生命大化流衍,弥贯天地万有参与时间本身之创造性。“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达到宠辱不惊,价值、情感、思维相统一 ,终臻于至善之境。只要具备了仁人君子的独立人格,不管处于什么位置,生活在什么地方,也不会受物欲的影响,能够活出人的尊严,活出人的独立特行。

  儒学发源于《易》,成型于孔子。中华文化,自孔子行教以来,历史智慧得以一脉相传,绵延持续,垂数千年而不坠。传承至今,漫漫2000年,肩抗着民族文化的大旗,盛而不衰。

  完全得益于儒家构建的一套完整价值系统——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以仁为中心、以礼为规范基础的人生观,这一整套关于宇宙、自然、生命、人生的来源和意义构架维系着中国数千年士大夫甚至于一般民众的信仰和意识世界。

  人类不可能生活在没有历史的真空之中,对于逝去的昨天,对于先贤的遗产,我们应该以回顾、反观、总结与传承的姿态,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建构。任何一种文化要获得自身的生成、发展、延续,都必须将所构造的价值学说与意义实践与走向现代化过程的现实社会相适应,对所出现的种种价值困惑,作出理性的回应,为走向现代化社会的人们提供一个完整的意义世界和终极关怀系统。作为与中国历史水乳交融的儒家人文精神,当然不能游离于历史继承之外。

  当今时代,人文精神丧失殆尽,在欲望与功利的障蔽下,人们对于终极性的价值理念不断淡化,功利主义的盲目追求导致道德伦理屡被践踏,人们良知的遗失,种种不良的风气在社会上蔓延。工具理性吞噬人文精神,触之满目的尽是浮躁的形式外壳,人们过度强调物质世界的追求,忽略了内心的修养,使人性步入异化的歧途,整个人类精神世界的价值正面临失落的危机。失去意义,将使人心浮动,社会不安,也将给人带来心理的疾患。人既生活在“物质”世界里,又生活在“意义”世界里。人需要物质的满足,还需要意义的明解,需要心理的“安全”调节。

  儒家的人文精神,在这个时刻犹显珍贵!

  只有发挥对自己内心的修养,对进退、存亡、死生、荣辱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对生命的局限不断突破、不断提升,当人生修养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终至“与天地浑然同体”的超越性境界,人的精神生命就获得解放,不被功利所困,不被物欲遮蔽,从异化中回归自我,这样才不至于在价值意义世界中雾失楼台夜迷津渡。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