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廉耻”--自律的坐标
“廉耻”是儒家自律思想中的重要部分,对后世影响很大。
“廉”在古汉语中是“敛也,自检敛也”,“清也”,“洁,不滥浊也”等意思。“廉耻”,就是对清白操守和羞辱心理的感觉。它是儒家反省自身,完善自我的有效机制。
早期儒家对“廉”的论述不多,对“耻”的论述颇多。
孟子说:“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以此要求人们廉洁自律,不取无义之财。
孔子对“耻”的论述十分经典:“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90年代初,伊拉克无视国际法规,入侵科威特,可见法律有局限性。
一个道德高尚、懂“礼教”的人或国家犯错误,会羞耻和悔改,而不会怕法律、设法逃避法律制裁。所以,道德、廉耻、法律是内、中、外的关系。有道德才会知廉耻,知廉耻才能改错误,即“过则勿惮改”。
孔子对“耻”的论述很多,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孔子提出判断耻辱的标准:“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邦有道,榖;邦无道,榖,耻也。”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孔子对“羞耻”感给予很高评价:“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中庸》的评价更高:“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知耻近乎勇”。孔子提出避免耻辱的办法:“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在国际关系中,我们可从儒家的“廉耻”思想得到如下启示:
1.有“廉耻”的国家要廉洁自律,不唯利是图。如有些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很少采伐自己的树木,却大量进口非洲国家的木材,加重了一些非洲国家的生态破坏程度和沙漠化。这种不义做法应遭批判。
2.有“廉耻”的国家要严于律己,经常反省本国的对外政策和行为,不当之处要有羞耻感,知错则改。所谓: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过也,民皆见之;更也,民皆仰之。应形成这种国际舆论氛围,对勇于改过的国家给予高度评价。
3.有“廉耻”的国家要耻自己之不足,不耻于学习,善于学习他国的长处。
4.有“廉耻”的国家要以实为本,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耻于言过其行,或内厉外惧,或色厉内荏等不实的外交作风。
八、结语
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政治理念和政治体制在全球快速蔓延,大有主导所有民族国家政治发展的势头。但表面优秀的西方文化、政治理念和科学技术逐渐暴露弊端。例如,在民主、自由的文化背景和政治理念下,北欧一些国家甚至通过保护同性恋的法律。意大利医生宣布,已把克隆人的胚胎移入妇女的子宫。此类事件,很可能是人伦崩溃的先导。西方政治、文化和科技有其进步的一面,但不是万能的。
相反,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的合理性日益显示出来,只要我们认真发掘,深刻领会,按照原旨的孔孟本意理解其思想精髓,并在外交和国际关系中借鉴它,就有可能给受到威胁的人类带来希望,帮助我们实现和平、繁荣、发展、进步和幸福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