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后 记(第四辑)

发布时间: 2013-10-19 浏览次数: 123

  去年时逢王阳明龙场悟道五百周年,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举行了一系列的学术研讨活动。本辑阳明学研究专栏隆重推出八篇重要论文,也可看成是学术纪念活动的再继续。值得一提者,朱晓鹏分析了王阳明在龙场的“吏隐”生活,以为本质上仍是儒道圆融精神境界的反映。杨建祥指出“熟仁”概念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重要,代表了朝向本体的心学工夫的不可或缺的实践化自觉形态。高源贵讨论了王阳明晚年“良知即是易”命题的思想来源,或许后来也感染了黔中大儒孙应鳌的相关论述。陈复从冥契主义入手讨论王阳明的心路历程,当大有裨于心学理论体系的理解或诠释。大卫·巴拓识比较王阳明与德国哲学家库萨的尼古拉的文化经历及其哲学思想的形成,更拓宽王了学研究的国际视野或跨文化眼界。其他如龚晓康、李丕洋、张宏敏、涂耀威等人的文章均可一读,阳明学研究空间的广大从他们的诠释亦可略窥一斑。

  儒家经典的权威近百年来受到多方面的挑战压力和震荡动摇,简孝平对《诗经》价值的重新评价代表了重建儒家经典地位的一种诠释学努力方向。朱慧芸认为张载哲学思想中的形上本体乃是“太和”,而不是学术界已形成共识的“气”或“太虚”;“气”与“太虚”的争论本属无谓,因为“太虚”本质上就是“气”。至于王煜、杨生照、陈寒鸣的一组文章,则可结合阳明学专栏的相关论文阅读,它们其实都属于广义的阳明学范畴,只是出于编排设计的需要才作了区分性的处理。张新民的《视野交融下的哲学、宗教与科学》一文篇幅甚长,主体部分也在讨论精神哲学问题。有学者认为二十一世纪将是心学的时代,本刊则愿意成为催生这一时代真正降临的“预流者”。

  儒学的现代性发展始终是本刊关注的一大研究方向,吴国凯对《易经》哲学与现代科学哲学的比较便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古典之中的新义,或许必须将其置于现代性语境中进行观照,才有可能获得更清楚的揭示,亦即通过新的诠释学进路,经典的意义始能更好地在当下展开。于民雄对义利之辨的重新解读,便极有现代性的启示意义。政治儒学的讨论近年来已逐渐成为学界的热点,郑维伟对政治儒学的困境与出路的思考亦颇有深度。如何深挖传统形上智慧与政治智慧,继续扩大其思想言说的现代空间,依然是本刊一贯的宗旨,故欢迎社会各界继续展开争鸣与讨论。

  大乘佛教与禅宗的研究从来都是本刊极为重视的一个栏目。禅在西方已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热潮,相互之间的借鉴与比较当属必要,但禅者真正的深度体验仍需自证自悟,否则便难免不造成话语表达上的肤浅。印顺法师的全集今年已由中华书局推出大陆版,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亦准备召开相应的学术研讨会,届时或许也会以专书的形式出版论文集,本辑揭载的论文作为其先导,亦希望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学刊》编辑部

                            二00九年五月五日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