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文化传承”调研结果并做好服务身边群众工作,根据文化传承主题调研会上挂靠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的学校四个传统文化类学生社团的普遍希望,2019年10月27日,贵州大学书法协会、贵州大学历史文化协会、贵州大学汉风府、贵州大学国学社等学生社团的骨干及积极分子,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党支部的精心安排和组织下到书院开展“文化传承”系列的传习篇主题活动。
是日清晨,天空中的丝丝细雨,轻轻地拍打在书院的屋面和竹叶上。淅沥的雨点,顺着屋檐和竹尖滴答滴答地打在青石板上。虽然这深秋的清晨带着丝丝的凉意,但书院的早晨却显得格外的清新雅致。按照书院教工党支部的统一安排,本次传习篇活动由支部张清老师、马国君老师为同学们进行文化传承主题的传习讲解。在围绕书院传统文化设施进行文化传承逐一讲解前,大家首先集中进入勉学堂,由两位老师就中国文化书院的发展历史以及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脉络进行了简单的集中介绍。
讲解中,老师们介绍了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创院荣誉院长张新民教授在省长启动资金和学校巨额配套经费支持下,创办书院并以书院文化设施体现和承载中华文化内涵,引领书院老师们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贵州地域文化开展学术研究、文化传承、素质教育,以及中国文化书院作为省级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省级优秀校园文化育人基地、省级人文社科示范基地的主要功能情况。老师们既介绍了书院在中国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又谈到了中外文化名家与书院的各种文化交往与文化轶事;既解说了“儒释道”等全国性的文化“大”传统,又谈到了地方性的文化“小”传统,同时也讲到了儒家文化发展的标志性重要人物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贡献以及中华文化“国学”“国艺”与“国术”的内涵与区别。
随后,同学们走出勉学堂,来到位于书院正门外的文化设施前进行现场传习。在孔子铜像前,老师们带着一种极其尊敬而又和蔼的表情给同学们慢慢叙述了孔子作为中国儒家文化创始人及其思想影响到了中国后世2000多年文化发展。面对盛服正容,双手合揖作致礼状的孔子铜像,同学们十分认真地聆听叙述,深深体会到孔子一生致力于仁爱、和谐、正义、和平事业,长期在国人心中享有崇高地位以致获得万世师表美称,也不禁让同学们联想到孔子当年与他的学生们共同探讨人生与学问并畅叙交流的场景。在介绍孔子像左边的贵州文教鼻祖尹珍塑像时,老师们谈到了中国古代东汉时期尹珍先生在贵州教育文化发展上的重要意义。正是他青年时期赴笈中原跟随许慎先生学习,随后返乡兴办务本学堂,首次把中原文化、儒家文化传播到了贵州地区并促进了贵州教育文化的发展。与尹珍塑像相对应的右边“贵山书院”巨型石刻前,老师们介绍了贵山书院上承明代王阳明龙冈书院及其讲学的文明书院,下传阳明书院并在清末由贵山书院改制为“贵州大学堂”的文化传承脉络,又由此引出了学校自贵州大学堂、省立贵州大学、国立贵州大学以来的发展历史。
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轻轻地走上台阶,面对书院正门石牌横梁上中国著名哲学家任继愈先生亲笔题写的“中国文化书院”几个苍劲大字,听取相关情况介绍并体会学术大师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殷殷希望。进入书院正门,两位老师给同学们详细解释了中国书院历史上萌芽于唐、兴起于宋、鼎盛于明、嬗变于清的历史线索及书院订立学规的历史传承和《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学规》内涵。讲解了历史上宋代伟大思想家朱熹《白鹿书院揭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明代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后教示诸生的立志、劝学、改过、责善,近代思想家、教育家马一浮创办复性书院并倡导主敬、穷理、博文、笃行,以及钱穆先生创建新亚书院、上溯宋明书院讲学精神、旁采西欧导师制度、以人文主义为宗旨、沟通世界东西文化、为人类和平社会幸福谋前途的主张。而中国文化书院的十条《学规》则反复主张和强调学问与生命之统一、知识与人格之统一、理论与实践之统一、尊德性与道问学之统一、明德至善与博学笃行之统一,主张无论做事作人,均应以立志、劝学、改过、责善四事,砥砺劝勉,激扬奋进,不能不以人文精神或文化理想为宗旨,沟通东西方文化,为国家民族谋尊严,为人类前途造福祉。
面对大门右侧的《礼运•大同篇》石刻、孔子第77代嫡传后人孔德成先生所题写的书院院名竖匾及《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条规》牌匾,师生们共同学习领会其中的要义。在体现着国人对大同社会无限向往的《大同篇》前,两位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诵读,共同体会“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体会中华文化主张通过长期行德积善之人生修养工夫,同时外化为彬彬兴盛之礼乐文明,不断推进物质与精神双向增上的渐进发展,实现人类最高理境之进步与和谐,达致诗意栖居之目的性终极理想,体会汲取中华文化精髓,通过争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实现人类和谐大同理想境界的主张;面对《条规》,师生一起学习和解读书院乃教育人材之地,理应砥砺奋发、敦崇学业、端方不苟、整齐清肃,遵从义利必明、廉耻必讲、身心必治、兴趣必雅、作风必正、学问必博、专业必精、百姓必亲、民族必尊、国家必爱、天下必忧,为学做人定当净化人心、端正世风、去浮从雅、变奢为俭、当下做起;而孔德成先生所唯一为中国大陆文化机构所特意题写的书院院名,则使现场同学们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象征性人物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态度。读其文字,仿佛如见其人。
回到勉学堂及励道楼等各处,两位老师继续就相关文化设施与陈列进行传习讲解。在勉学堂门前以及大堂内的几副对联前,老师们进行了文词及文意上的介绍和疏解。从阅读和理解这些对联的过程中,同学们学习并感受到了其中所蕴含的深厚文兴学府与文化创新韵味;在生动展示孔子人生轨迹的《圣绩图》前,同学们了解明代著名画家仇十洲先生绘画的高超与书法家文征明先生“天下第一小楷”的精美紧密结合;在励道楼和游艺轩与琴轩,结合《论语》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文化教育思想讲解,同学们体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不仅力主学子们不仅要刻苦学习知识、做好文化的积累,还要具备高尚的理想、伟大的人格、远大的志向,同时也强调要修养身心,力争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站在这里,中国传统教育诗书礼乐射御、琴棋书画的全面育人理念,使同学们顿感处于有一种严谨学习与身心愉悦相结合的境地。
在励道楼外的内院,两位老师解读了励道楼正门上的对联“圣人褒贬挟双峰,行昭大宇;黔地师生尊太岳,仰止高山”以及正门两侧的王阳明画像、阳明手迹及《君子亭记》《何陋轩记》等阳明文化石刻内涵。其中,老师特别给大家讲解了“洗心”二字石刻及其所体现的王阳明心学理论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思想体系。同学们从中体会到,我们每个人天生就是有良知的,只是因为后天的缘故遮蔽了我们的良心,因此,“洗心”的意思就是要洗去我们心灵上蒙蔽良知的尘埃,让良知重获展现从而实现“人人皆可成圣”和让良知光耀天下。在合一亭所蕴含的文化要素讲解中老师们讲到,就其名字而言,它包含着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知行合一”“身心合一”“道器合一”等多层意思。可以说,“合一”这一简单的名字,真的就让同学们收获了许多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哲理与思考。而亭上那副“壮思风飞冲情云上 和光春霭爽气秋高”楹联,更让人感受到它无不表现出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后的一种内心豁然开朗与旷达。
在涵远读书楼,刚一进入里面即感受到浓浓的书香弥漫其间,一种藏书楼独有的氛围完全笼罩了整个书楼,瞬间感觉眼前的一切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优雅……。书本、桌椅的摆放、窗口的位置与屋外的景致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真有种在画中读书学习一般的感觉。不仅书卷气息浓郁,书楼里面的藏书也尤其珍贵,老师们一一给大家介绍了《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乾隆大藏经》《禅宗全书》《道藏》等享誉文化与学术界的经典藏书。面对浩瀚的传统文化典籍,同学们发自内心地产生一种对中国古代文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与学习之情。带着这样的一种心理和感受,同学们在老师的引领下参观完了整个藏书与读书的地方。离开的时候,大家都感觉依依不舍,希望也能够像老师和研究生同学一样能够得到书楼文化典籍的滋养。
从藏书楼下楼以后,老师们又分别给大家介绍了鹿鸣楼、传习室、崇德室和仁文厅。鹿鸣楼之名典出曹操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以此命名,其寓意也在于此。传习室之名典出《论语•学而》篇“传不习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又源自体现王阳明思想的《传习录》书名,寓意文化的传承、学习与弘扬。在崇德室,老师为大家介绍了孔德成先生“崇易尚儒自由颂 有教无类民主风”楹联及日本阳明学专家冈田武彦先生的《崇物》书法作品。在仁文厅,老师们给大家解读了“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文化理念,介绍厅内的几幅书法作品特别是“中华文化何以将会广受世人之崇敬,以其能为全人类奠定和平之永基也”所表达的深刻意义,介绍了国家领导人亲笔为学校题写校名、关怀学校发展、亲临中国文化书院参加师生读书会活动并发表重要讲话的情况,进一步体会中华文化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旨趣。
通过一上午现场文化传习,参加活动的同学们怀着满满的收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生动活泼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和感受。现场传习篇活动虽然结束,但同学们犹感意犹未尽,期待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文化传承”系列活动的理论篇、研讨篇、功夫篇、学术篇等其他篇章随后渐次开展。
文:贵州大学书法协会 李开起等 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图:贵州大学历史文化协会 陈其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