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诗话》专栏之二:诫子诗中言立志

来源:贵阳晚报 2020年04月21日 版次:A14 原标题:《阳明诗话》专栏之二:诫子诗中言立志 作者:赵永刚 经作者授权转载

发布时间: 2020-04-21 浏览次数: 838

   2020421日《贵阳晚报》第A14版“孔学堂”刊载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中文系主任,贵州省《红楼梦》研究会副会长、贵州省儒学研究会常务理事、贵州大学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赵永刚博士“《阳明诗话》专栏之二:诫子诗中言立志”。开篇语及全文如下:


    开篇语:王阳明龙场悟道是贵州学术发展史的辉煌篇章,也是中国学术发展史的巨大转折。阳明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阳明文化既有深远的学术价值也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目前阳明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哲学领域,对于阳明彪炳千秋的历史贡献与文学成就之研究尚显薄弱。有鉴于此,本报特邀赵永刚博士开设王阳明诗话专栏,以王阳明诗歌为中心,采用诗史互证、诗思互鉴的研究方法,呈现王阳明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叙写王阳明波谲云诡的传奇人生,论述王阳明超凡入圣的心学智慧。


专栏作者简介

    赵永刚,文学博士,现为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中文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学术兼职有贵州省《红楼梦》研究会副会长、贵州省儒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诗教学会理事、北京曹雪芹学会理事等。

    出版学术专著《王阳明年谱辑存》、《中国古代文学传习录》、《清代文学文献学论稿》、《杭世骏年谱》等。


    A 燕尔新婚忘记洞房佳期

    中国文化历来重视对子女的教育问题,诫子诗文在中国文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我们比较熟悉的诫子故事有很多,比如,《汉书·韦贤传》记载了经学大师韦贤教子有方,诗礼传家,四子均能卓然自立,少子韦玄成官至丞相,邹鲁之间传为佳话,谚语曰: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就是说留给子女满箱黄金,不如传授给子女一部儒家经书,这个故事足见中国人对家族文化建设的重视。

    政治家诸葛亮的《诫子书》流传更广,书中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已是家喻户晓。王阳明的诫子诗,则有另外一番思想特色与现实意义。

    王阳明十七岁结婚,当时其岳父诸养和为江西布政司参议,王阳明遂往南昌亲迎妻子诸氏。

    合卺之日,王阳明偶然步行到城外铁柱宫,遇到一位道士,道士对养生之法有极高的体悟,王阳明被他学说吸引,对坐听讲,竟然彻夜不归,以至于忘记了洞房佳期,次日清晨,才被诸家人找到请回,王阳明的婚姻就以如此传奇性的一幕开端了。

    稗官野史说王阳明对这位诸夫人十分惧怕,夫妻感情未必和谐,加之王阳明身体原因,婚后近四十年,王阳明皆无子嗣。

    正德十年(1515年),四十四岁的王阳明依旧未能举子,在父亲王华的主持下,堂弟王守信将其子王正宪过继给王阳明。

    诸夫人过世之后,王阳明又娶了几房姬妾,直到五十五岁那年,王阳明的嫡子王正亿才降生。


    B 忙于军务未曾忘记教育

    王正宪过继过来之后,王阳明尽管接连几年都忙于军务,先是平定赣西南匪患,之后是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但是王阳明始终没有忽略对王正宪的教育。

    德十六年(1521年),王阳明功成身退,居家讲学,对王正宪的教育更为集中全面。嘉靖六年(1527年)春末夏初,王阳明在王正宪的扇子上题诗一首,诗题为《书扇示正宪》,这是一首诫子诗,其诗曰:

    汝自冬春来,颇解学文义。

    吾心岂不喜?顾此枝叶事。

    如树不植根,暂荣终必瘁。

    植根可如何?愿汝且立志。

    本年王正宪十四岁,方才粗通文义,足见其天资不高,并非少年早慧之人。知子莫若父,王阳明对王正宪的资质早有洞察。早在正德十二年(1517年),王阳明在《与徐曰仁书》终说:“正宪读书极拙,今亦不能以此相望,得渠稍知孝弟,不汲汲为利,仅守门户是矣。”王正宪本人却不这么认为,初生牛犊不怕虎,粗通文义的王正宪竟然提出出试的请求,欲在考场上一展才华。对于王正宪的请求,王阳明的态度是听之任之,不劝不阻,成则固然可喜,败亦在常理之中,毕竟王正宪此时“本领未备”。王阳明在《寄正宪男手墨·书五》中说:“守悌叔书来,云汝欲出应试。但汝本领未备,恐成虚愿。汝近来学业所进吾不知,汝自量度而行,吾不阻汝,亦不强汝也。”

  王阳明在题诗中说,王正宪粗通文义,作为父亲自然是高兴的。但是王正宪也不必以此为傲,在王阳明看来,能解文义,只不过是枝叶之事,于立身而言,并非根本。譬如种树,如果斤斤于枝叶,而不是培植根本,轻重不分,本末倒置,即使有枝叶暂时的光鲜亮丽,终究难免枯萎凋零的命运。种树如此,人生依然。那么立身处世,应当如何培植根本呢,一言以蔽之,唯有立志二字。


    C 立志入圣人生第一大事

    古往今来,大凡进入学堂,老师总要问及学生的立志问题。只是今人理解的立志,与王阳明却有很大差异。今人所言立志约有两种:一是指职业而言,如立志当一名科学家,当一名医生,当一名宇航员等;一是指欲望而言,如立志五年买一栋别墅,立志三年买一辆豪车等。王阳明所言立志既非职业,也非欲望,而是立志为圣人。

    王阳明十一岁时就立志读书学圣贤,并以此为人生第一等事。王阳明持守此志,矢志不渝,贯穿平生。王阳明三十四岁开始讲学授徒,使门人先立必为圣人之志。贬谪贵州期间,教示龙场诸生,摆在第一位的依然是立志。晚年讲学,立志也是首要之务,如《传习录》所言:诸公在此,务要立个必为圣人之心。时时刻刻,须是一棒一条,一掴一掌血,方能听吾说话,句句得力。若茫茫荡荡度日,譬如一块死肉,打也不知痛痒,恐终不济事。回家只寻得旧时伎俩而已,岂不惜哉!

    圣人是儒家传统中的至高人格境界,圣人不是一种职业,但是每一种职业都有圣人出现,如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茶圣陆羽等。圣人之志也不是指具体的欲望,权力的欲望,利益的欲望,都不是成为圣人所必需,颜回箪食瓢饮,不害其为贤德之人。

    那么,儒家所言圣人应该具备哪些品格呢?《孟子·公孙丑》曰: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孔子在世的时候,子贡就努力把孔子塑造为圣人。孔子谦称不敢以圣人自居,只是做到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子贡说学而不厌则智慧无穷,诲人不倦则仁爱无疆。孔子既有仁爱又有智慧,已经是圣人了。因此,儒家文化中的圣人,既是道德人格(仁),又是智慧人格(智),仁智并举并重,如《论语·雍也》: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后世儒者更是把道德人格看作比智慧人格更为重要,这就是二程所言大贤以上更不论才,到了圣贤境界,论的就是道德修为而非智慧才情了。

    如此说来,今人所言立志逊色于古人。在古人看来,职业与欲望都不是志向的终极义,只有道德才是终极义。所有职业都离不开道德的约束,一些具体的职业,还有具体规定的职业道德。任何欲望,也都不能与道德背道而驰,见利忘义,始终是为人所不齿。

    王阳明优入圣域,少年立志学为圣贤的初心究竟而圆满。对于王正宪来说,乃父以圣人之志为引导,取法乎上而得乎中,受天资所限,虽不能成圣成贤,终究不失为一好人。这就是王阳明在家书中对王正宪的叮嘱,汝在家,凡百务宜守我戒谕,学做好人(《寄正宪男手墨·书五》)。

赵永刚

 

图文收集与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