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2日《贵阳晚报》第A13版“孔学堂”刊载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中文系主任,贵州省《红楼梦》研究会副会长、贵州省儒学研究会常务理事、贵州大学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赵永刚博士“《阳明诗话》专栏之五:一梦倾心马伏波”。编者按及全文如下:
王阳明龙场悟道是贵州学术发展史的辉煌篇章,也是中国学术发展史的巨大转折。阳明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阳明文化既有深远的学术价值也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目前阳明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哲学领域,对于阳明彪炳千秋的历史贡献与文学成就之研究尚显薄弱。有鉴于此,本报特邀赵永刚博士开设王阳明诗话专栏,以王阳明诗歌为中心,采用诗史互证、诗思互鉴的研究方法,呈现王阳明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叙写王阳明波谲云诡的传奇人生,论述王阳明超凡入圣的心学智慧。
专栏作者简介
赵永刚,文学博士,现为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中文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学术兼职有贵州省《红楼梦》研究会副会长、贵州省儒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诗教学会理事、北京曹雪芹学会理事等。
出版学术专著《王阳明年谱辑存》、《中国古代文学传习录》、《清代文学文献学论稿》、《杭世骏年谱》等。
成化二十二年(1486),十五岁的王阳明做了一个足以影响其终生的梦。在梦中,王阳明飘飘忽忽,来到了广西横州乌蛮滩上的伏波庙,拜谒了庙中供奉的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王阳明还在梦中题写了诗文。
其文曰:
铜柱折,交趾灭,拜表归来白如雪。
其诗曰:
卷甲归来马伏波,早年兵法鬂毛皤。
云埋铜柱雷轰折,六字题诗尚不磨。
王阳明与马援隔着一千多年的历史,京师与横州隔着几千里的距离,梦境与现实隔着虚实分明的界限。梦醒时分的王阳明,或许他自己也不会意识到,四十二年之后,他竟然真的会驻军横州,亲自来伏波庙拜祭马援。
马援是东汉初年名将,一生战功赫赫,曾经平定陇西诸羌,击败北部匈奴、乌桓,保证了西北边疆的长久和平。马援的名言是“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马革裹尸的典故,就出自《后汉书·马援传》。
建武十七年(41),交趾女悍匪征侧、征贰姊妹谋反,攻克交趾郡,九真、日南、合浦等地也参加到谋反之列,征侧自立为王,统辖岭外六十余城,成了汉朝南部的极大威胁。光武帝刘秀任命马援为伏波将军南征交趾,马援用了两年左右时间,彻底平定了叛乱,并将征侧、征贰擒获斩杀,传首洛阳。班师还朝之时,马援在汉与交趾分界处树立了三根铜柱,一根在钦州,一根在思明,一根是日南。每根铜柱上都刻有同样的誓文,即“铜柱折,交趾灭”六字,言下之意是,若交趾人无故越界叛乱,或毁坏迁移铜柱,变更边界,大汉王朝必然出兵征讨,希望交趾人以征侧为前车之鉴,不要轻启战端,自取灭亡。马援树立的这三根铜柱,既明确了汉与交趾的边界,又对交趾不安分之人起到了震慑作用。交趾百姓担心铜柱折断,经过铜柱的时候,就随手捡起石块推在铜柱之下,保护铜柱,这也反映了交趾百姓爱好和平的心愿。
王阳明梦到马援及其铜柱六字誓文,表明王阳明在十五岁的时候就已经熟读《后汉书·马援传》,并对军事家马援一梦倾心,决定以马援为楷模,驰骋疆场,建功立业。
王阳明天生有一股豪雄气质,少年任侠使气,弓马娴熟。王阳明曾瞒着家人,跨马出了居庸三关,深入考察边疆地理,询问了解少数民族分布情况、民族习性,防边患于未然,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王阳明的骑射技术,丝毫不逊色于少数民族少年,他在关外驰骋了一个多月,毫发无损,安然返回家中。
初生牛犊不怕虎,当时石英、王勇在畿辅之地叛乱,威胁京师,十五岁的王阳明认为大显身手的时机已到,跃跃欲试,打算上书内阁,请求兵部命其带兵平叛。对于王阳明的这个举动,其父王华是又气又笑,笑的是王阳明小小年纪不知天高地厚,气的是王阳明的狂放极有可能会给家族带来灾难。
王华是谨小慎微之人,虽然中了状元,文辞上有过人之处,事功文章方面就乏善可陈了,官做到南京吏部尚书,品级不算小,可是王华既无传世诗文,也没有卓越功勋,简直可以说是有点平庸,以至于有人怀疑王华的状元名不副实。
王华会试排名三十三名,殿试却超常发挥,被皇帝点了头名。有人就传言说王华预知了殿试题目,提前精心准备好了答案,所以才会独占鳌头。施显卿《奇闻类记》卷三《得简掇魁》有详细记载,其经过是,黄珣在大学士刘珝家做塾师,黄珣人品学问,深得刘珝赞赏。黄珣通过会试之后,刘珝希望黄珣能中状元。就有意把殿试题目暗示泄漏给黄珣,刘珝让其子拿了一张纸条去请教黄珣,问题是“汉七制,唐三宗,宋远过汉唐者八事,亦可出乎”?这个问题就是殿试考题,黄珣没理解刘珝的良苦用心,还以为只是一个普通学术问题,草草回答了几句了事。王华与黄珣是余姚老乡,他来拜访黄珣时,看到了这张纸条,得知是刘珝所写,王华是个有心之人,暗暗记在心理,回到客栈,收集资料,辛苦琢磨,殿试场上,一鸣惊人。
且不说施显卿记载的真伪,王华的状元身份却是不容置疑的。科举会试三年一考,三年才出一位状元,王阳明要想在科举上超过或者说与其父比肩,自然也要考中状元,父子双状元,这种可能性可谓是微乎其微。
王阳明小时候是在祖父王伦的指导下读书,王伦很是溺爱王阳明。王华则不同,王阳明随父进京之后,王华对王阳明的管教异常严格。王华寓所在长安西街,是京城繁华之地,鱼龙混杂,王阳明深处其中,慢慢也染上了纨绔习气。在学堂里,王阳明也是出了名的调皮鬼,趁塾师不在,就带着同学翻墙而出,跑到长安街上集市胡闹。王华大发雷霆,就把王阳明锁在书房之中,严厉斥责挞楚。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王阳明早年与其父王华的关系并不和谐,王华的严厉还激起了王阳明强烈的叛逆心理。
王阳明十三岁的时候,母亲郑夫人病逝,丧母之痛,刻骨铭心。次年,郑夫人新丧不久,王华就娶了继室赵氏、侧室杨氏,再次伤害了王阳明,王阳明对父亲的疏离更甚。
王华的状元光环带给王阳明的不是荣耀而是巨大的阴影,王阳明挣扎着想走出父亲的笼罩,试图找到一条可以超越父亲的道路。
王阳明十二岁的时候,有一天,提着鸟笼在长安街头围观帮人相面的老者,不小心鸟笼被撞开,里面的黄雀腾空飞去。王阳明少年气盛,揪着相面老者的胡须说:“你这老头,快赔我黄雀。”
这老者慈眉善目,很是和蔼,果真赔了王阳明一只黄雀。老者对王阳明说:“小娃娃,我看你骨骼清奇,是圣贤之才,不要如此顽劣,辜负了天赋之禀。你记住我几句话,须拂领,其时入圣境;须至上丹台,其时结圣胎;须至下丹田,其时圣果圆。”说完,相面老者大笑而去。
对于老者的话,王阳明似懂非懂。王阳明将老者的勉励之言,牢记心中,回到家,一改躁动顽皮的坏习惯,开始静坐读书,苦思圣贤之道。王华也发现王阳明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就问王阳明在思考什么。
王阳明说:“要做人间第一等事。”王华说:“除了读书中状元,还有何事是人间第一等事呢?”王阳明说:“读书中状元是第二等事,学为圣贤才是第一等事。”
王华以为王阳明的狂躁脾性又犯了,不禁笑着说:“你小小年纪,就要做圣贤了。”
王阳明虽然立了圣人之志,却不得其门而入,很是苦恼。成化二十二年(1486),瓦剌别部那孩率领三万人入侵大宁、金山,消息传入京师,引起很大震动。王阳明认为边疆多战事,正是男儿大显身手之时。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强烈的事功之心,让十五岁的王阳明梦到了马援。后来的历史证明,王阳明的军功不逊色于马援,王阳明被人诋毁的悲剧也与马援类似。一梦倾心四十年,王阳明真正来到伏波庙拜谒马援之时,已经是须发皓然的老者了。
赵永刚
图文收集与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