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3日,“儒家网”全文转载刊出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历史系副教授、贵州大学阳明学研究中心主任、贵州大学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张明原载《人文论丛》2017年第2期论文,题:黔中王门孙应鳌学行及著述考略。全文如下:
孙应鳌系王阳明在贵州的再传弟子,是黔中王门的集大成者,代表黔中王学的最高成就。清代著名学者万斯同赞云:“奋起荒徼,以学行知名,为黔中人士之冠。”贵州学者莫友芝亦称:“以儒术经世,为贵州开省以来人物冠;即以词章论,亦未有媲于先生者也。”目前,孙应鳌已经成为黔中王门研究的热点,通过对孙应鳌学行和著述的考证,可为当前黔中王门与孙应鳌研究[2]提供文献线索和参考。
一
孙应鳌先祖原籍南直隶如皋(今江苏如皋市)。明初始迁祖孙华,以从龙功授神策卫千户;洪武二十五年(1392),任贵州龙里卫总旗;永乐中,调清平卫(今贵州凯里市炉山镇)。二世祖孙礼、三世祖孙钦,皆袭武官之职,是为军功世家。至高祖孙铎,以“别子”未授军职,乃从事文学科第,由军功世家转向文化世家。曾祖孙瀚,成化丁酉(1477)举人,官桂林府同知。祖父孙重,正德庚午(1510)举人,眉州学正,知绵县,改学博,迁云南左卫经历,乞骸骨归,卒之日,御史张岳铭其墓。父孙衣,嘉靖辛卯(1531)举人,知云南保山县,以俊义称。叔父五人,可考者三人:孙褒、孙衮、孙裒,皆中举,外出为官。孙衣生子九人,孙应鳌为长子。孙应鳌有诸弟八人,除幼弟应豸早卒外,孙应鳌与其他七弟或中进士、或中举人、或为贡生,为政一方,颇有廉声。由此可见,孙氏家族是贵州“苗疆”[3]地区著名的世家大族。
孙应鳌生于嘉靖六年(1527),幼而聪颖,九岁能文,就学于名儒周慎轩,“授之书,辄取大义。书竟,辄瞑目危坐,不从群儿戏。己尽发家藏书读之,遂通。”“日诵数千言,正襟危坐,务解大义。”嘉靖二十三年(1545/十九岁),举贵州乡试第一名;嘉靖三十二年(1553/二十七岁),中进士。孙应鳌是嘉靖、隆庆、万历三朝重臣,历任户部给事中、江西按察佥事、陕西提学、四川右参政、湖广布政使,升佥都御史巡抚郧阳。隆庆三年(1569)中流言,归乡讲学四年。万历初(1573),诏起郧阳巡抚原官。万历三年(1575),晋刑部右侍郎,旋改户部、礼部,擢掌国子监祭酒事,为神宗进讲《虞书·无逸章》。万历五年(1577)告病返乡,聚徒讲学。万历七年(1579),诏升南京工部尚书,坚辞不就。万历十二年(1584),卒于家,年五十八岁。赐赠祭葬,谥文恭。“蜀大儒祠”将其与赵大洲、胡庐山合祀其中,并称“三先生”。黔中王门陈尚象(都匀人)撰《墓志铭》,邱禾实(贵定人)撰《孙文恭先生传》。万历间,江右学者郭子章巡抚贵州,请建“孙文恭先生祠”,并亲作《碑记》,另撰《工部尚书孙应鳌》一文。(万历)《贵州通志》、(万历)《黔记》、万斯同《明史》均有传。惜《明史》《明儒学案》失载其事迹。
孙应鳌传阳明学脉,其学有三变:一是受业于贵州提学徐樾,始得阳明、王艮之学。徐樾因云南元江土酋之叛死难于公无渡河,孙应鳌作有《公无渡河哭波石先生》一诗纪之。二是就学于湖南蒋信,“闻蒋信倡明理学,晤论于桃冈三日,默悟审几慎独合一求仁之旨,学术纯正,识见高明” 。孙应鳌将蒋信讲学之言录为《道林先生粹言》一书,深得蒋信赞许。蒋信临终前,嘱其子务必请孙应鳌作《墓志铭》。三是“通籍后,遍交罗念庵、胡庐山、邹颖泉、罗近溪、赵大洲、耿在伦楚侗诸臣公”,学业大进,臻于纯妙之境。孙应鳌潜心阳明之学,曾作《梦阳明先生述怀》一诗以明志,其云:
平居学道心,晚路孰期许。年往惭无闻,归来宅幽陪。
先觉遗良模,神交倏相与。缠绵心曲事,恳款梦中语。
精爽偕寤言,意气同居处。徒增觉后悲,拊循转凄楚。
拥衾结长思,望斗怀遐举。遗我大还诀,誓以铭肱膂。
孙应鳌广交天下王门学者,磨砺学问气节,终成一代“名臣大儒”。“平生难进易退,任事敢言,不以依违徇人,亦不以激烈取异;物来顺应,沛然有余。其时海内群以名臣大儒推之”。江右学者胡直(庐山)将其列为天下四大“正学贤人”之一:“宇内讲明正学,楚有黄安耿公,蜀有内江赵公,黔有清平孙公,吾豫章有南城罗公,皆贤人也。”四川学者任瀚以“近世豪杰”称之,并为《督学诗集》作序。以下是孙应鳌与天下王门学者交游一览表,从中可见其一生交友为学之大端。
孙应鳌两次归乡,前后共达12年,于清平卫城西筑“学孔精舍”“山甫书院”,潜心著书,编成《学孔精舍论学汇编》《学孔精舍汇稿》《学孔精舍续稿》,集黔中王门心学之大成。又与同乡蒋见岳以传道化俗自任,一意讲学,“问学者履盈庭”。孙应鳌还与黔中王门马廷锡(贵阳人)、李渭(思南人)诗文唱和。著名学者吴国伦亲往清平,与孙应鳌晤于山甫书院。胡直弟子、江右王门邹元标谪戍都匀,也“首访孙应鳌、李渭,所至讲学,必称二先生。”
孙应鳌不仅在事功上是贵州开省以来人物之冠,而且在学术上也代表黔中王门心学的最高成就。江右王门郭子章尊孙应鳌为贵州“理学三先生”之一,其云:“王文成谪龙场,黔士大夫始兴起于学。当时《龙场生问答》,莫著其姓名。闻而私淑者,则有马内江、孙淮海、李同野三公。……可以不愧龙场矣。”莫友芝称:“以儒术经世,为贵州开省以来人物冠;即以词章论,亦未有媲于先生者。”当代贵州学者谭佛佑称:“黔中王门成就最著,影响最大,地位最高者当推孙应鳌。”民国贵州学者李独清辑有《孙应鳌年谱》一书,将其学行与著述按年次编排,可供参考。
二
孙应鳌一生著述甚丰,可考者有24种之多,现存著述十余种,总字数达二百余万字。为简略起见,现将孙应鳌著述列表如下:
兹择要介绍孙应鳌几种代表性著作如下:
(1)《淮海易谈》四卷(1568)
《淮海易谈》是孙应鳌的易学代表作。隆庆二年(1568)刻。该书流传较广,《万历黔记》《明史》《四库总目提要》均有著录。清初与顾炎武、孙奇逢并称“海内大儒”的李颙(二曲)对该书赞云:“谨按汉晋以还,说《易》者无虑数十百家……近代惟邓徵君元锡《易绎》精深,发昔人所未发。此外如孙淮海《易谭》、辛天斋《易象归元》亦各有透髓之见。”从李颙“透髓”两字,可见评价之高。但四库馆臣对该书加以贬抑。《四库总目提要》称:“是书谓天地万物在在皆有《易》理,在乎人心之能明……纵横曼衍,于《易》义若离若合,务主于自畅其说而止,非若诸儒之传惟主于释经者也……其宗旨可知矣。”该书特点是上通易理,下即人事,明乎人心。故清代阮元称:“是书通论易理,详于人事。”是为定论。今南京图书馆、苏州图书馆、如皋图书馆藏原刻本。《孙文恭公遗书》《黔南丛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均已收录此书。
(2)《四书近语》六卷(1573)
《四书近语》是孙应鳌的四书学研究著作。刻于万历初(1573)。《自序》云:“余既以病废家居,得日与吾党二三子讲明孔门之学,随所论析,二三子各有辑录,已乃成帙。”该书流传较广,黄宗羲《明儒学案》引唐伯元《论学书》云:“近读孙淮海讲章,亦既明乎其解,视诸家较备矣。乃其紧要,归明心体,是本其所本,而非大学之本也,是解一人,而学又一人也。”该书在清代散佚,《四库全书》未见著录。康熙年间,贵州黄平后学王枟集数十年之功,将该书收集重刻(见后)。山东济南府有藏板,可惜后来又散佚。道光《济南府志》载:“济南府藏板《四书近语》,清平孙应鳌著。按语:以上俱旧志所载,今已散佚不全。”光绪年间,莫友芝搜得该书,将其编入《孙文恭公遗书》。今《续修四库全书》已收录。《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应鳌是书,泛论大义……似在其所著《易谈》之上。”对该书评价超过《淮海易谈》。
(3)《学孔精舍汇稿》(1578)
《学孔精舍汇稿》十六卷,系孙应鳌归乡讲学之论学语录与诗文汇编。万历戊寅(1578)刻。佚。明代学者刘伯燮称:“丁丑(1577)秋,余督学南中,到门所讯全书,亡有也。戊寅(1578),清平及门士得备收,始备锲之而《汇稿》成。”该书流传较广。万斯同《明史》、徐乾学《传是楼书目》[5]均著录为“十六卷”。进入清代,四库馆臣将该书涉讳部分抽毁,遂为十二卷本,非全本。《清代禁毁书目》载:“《学孔精舍汇稿》三本……书内《世史正纲序》《谷音序》《张浚论》诸篇,语多偏驳,应请抽毁。”《四库总目提要》载:“《学孔精舍汇稿》十二卷……《明史·艺文志》载应鳌《汇稿》十六卷,此本十二卷……知非足本矣。”在清代,大约《汇稿》有十六卷本、十二卷本两种版本流传,因为艾茂从《学孔精舍汇稿》中抄录出《学孔精舍诗稿》六卷(见后);陈田《明诗纪事》也明确记载:“《学孔精舍汇稿》十六卷……朱垞(朱彝尊)《诗综》仅录《华山》一绝,盖未见全集也。”貌似陈田亲眼见过《汇稿》十六卷本。
(4)《学孔精舍诗稿》六卷(1578)
《学孔精舍诗稿》六卷,存。原为《学孔精舍汇稿》之末的诗集。乾隆年间,贵州“贵山书院”山长艾茂从《学孔精舍汇稿》中将诗集抄出,共得六卷,取名《学孔精舍诗稿》。所幸的是,后来尽管《汇稿》亡佚,但《诗稿》得以保存下来,现已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光绪年间,莫友芝从艾茂嫡孙艾述之手中得到《诗稿》六卷,摘抄为《学孔精舍诗钞》编入《孙文恭公遗书》之中。莫友芝《宋元旧本书经眼录》云:“《学孔精舍诗钞》,明孙应鳌撰。此二册六卷,咸丰甲寅闰七月寄自麻哈,艾述之从其祖凤嵓侍讲手钞本过录者,疑即《明史·艺文志》所载《学孔精舍汇稿》十六卷之末数卷也。凤嵓录之,必见《汇稿》之全,文恭文在诗右,不知何以不录?……先生之诗,此当足本。”今上海图书馆藏莫友芝所录《学孔精舍诗钞》二卷本,前有艾述之跋、莫友芝跋。
三
孙应鳌著述受到明清以来学者高度重视,贵州历代学者对其著述孜孜考求,为孙应鳌和黔中王门的研究作了资料积累。现将历代学者对孙应鳌著述收集整理之源流考证如下:
第一次整理孙应鳌著述是明代目录学家毛在。早在孙应鳌去世的当年,毛在巡按贵州,路过清平,下令清平官员搜集孙应鳌遗稿,编成《孙淮海遗稿》一书。毛在《序》略云:
万历癸未,余领巡按贵州命。吾乡荆石、凤洲二公,三致意于公。比入境,过清平,则公捐馆矣。已,檄清平令搜公遗稿,得若干卷,稍为铨次刻之。
由上可知,毛在到贵州任官之时(1584),孙应鳌已去世。毛在命令清平官员搜集刻印《孙淮海遗稿》,这是孙应鳌晚年未及刻印的遗稿汇编,万历《贵州通志》著录为“一部三册”,可知孙应鳌一生著述(包括遗稿)至孙应鳌去世的当年(1584)已经全部刻印成书。
第二次提及孙应鳌著述是江右王门郭子章。万历二十七年(1599),郭子章巡抚贵州,他收集黔中文献,编成《黔记》六十卷,其中收录有不少黔中王门史料,并特为孙应鳌、李渭、马廷锡各作传记一篇,编入《黔记》卷四十五《乡贤列传·理学》中。郭子章亲访孙应鳌故居,奏请重修“孙文恭先生祠”,并作有《碑记》,载孙应鳌著述云:
公所著有《学孔精舍汇稿》《易谈》《四书近语》《教秦语录》《春秋节要》《律吕分解》等书,共若干卷,发明圣学,具载诸书,立朝大节,他日国史当有大书之者。
郭子章认为孙应鳌著述“他日国史当有大书之者”,可见其评价之高。在《黔记》中,郭子章又作《工部尚书孙应鳌传》一文,也提到孙应鳌著述:
所著有《易谈》《四书近语》《教秦语录》《雍谕》《学孔精舍汇稿》《续稿》《春秋节要》《律吕分解》等集传于世。
在《黔记·艺文志》中,郭子章还特别著录孙应鳌《易谈》《四书近语》《春秋节要》《学孔精舍汇稿》《学孔精舍论学汇编》《学孔精舍续稿》《雍谕录》《孙淮海遗稿》八书,同时节略其中四篇序文。这是郭子章在孙应鳌故居看到的孙应鳌著述,推知在孙应鳌去世一二十年内,其著述绝大部分尚保存较好。
第三次提及并整理孙应鳌著述是清康熙年间的贵州巡抚田雯及其贵州弟子王枟。孙应鳌著述在明末清初开始亡佚,一百年间,其著述亡佚大半。康熙三十五年(1696),出任贵州巡抚的山东德州进士田雯,亲眼看见因战乱而破败的孙文恭公祠,他在《重修孙文恭公祠碑记》中说:
公一鬼方产耳,以著书讲学自任,树立勋名,入为司成,出应节钺,有古仲山甫风。何以历今不二百年,里之父老及公之子孙,遂无传闻绍述之者。
田雯到达贵州时,距离孙应鳌去世一百余年,由于孙应鳌后嗣乏人,著述无人保管,加之明清之际贵州战乱频仍,孙应鳌著述亡佚成为必然之理。故《明史·艺文志》只著录孙应鳌著述四种:《学孔精舍汇稿》十六卷,《易谈》四卷,《庄义要删》十卷,《律吕分解发明》四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只有三种:《淮海易谭》四卷,《律吕分解》二卷、《发明》二卷,《学孔精舍汇稿》十二卷。由此可见,孙应鳌著述在一百年间亡佚情况是十分严重的。
面对此情,田雯弟子王枟(贵州黄平人)历经三十余年,前后收得孙应鳌《四书近语》等三书,加以重新刻印。王枟在《重刻四书近语序》(1715)说:
清平孙淮海先生,生有明盛时……著《四书近语》。每发一论,亲切著明,当时讲学清平,已梓行世,历年既久,遂致零落。枟癸巳(1713)读《礼》,搜得予敝笥中,缺《论语》下及《孟子》,会施秉顾孝廉其宗、同里赵守戎起龙,乃辑成全壁。
又《合刻文恭三书跋》云:
予二十年前,犹及闻文恭《学孔精舍汇稿》为抚黔者檄购以去。夫能购取贤矣,而使一线之存竟成绝响。故徒追慕之难,而表章传述之为难。《近语》一篇,始亦束之见……未及三十年,予读《礼》归,始阅前本,又复遗其半,予滋惧焉,乃觅之清平公族裔,欲补成全璧,卒无以应会……夫存其十一,可以见先生于羹墙矣。
王枟集三十余年之功,只收集整理到《四书近语》等三书加以重刻,这只是孙应鳌遗作的极少部分。而集心学之大成的《学孔精舍论学汇编》《学孔精舍汇稿》《学孔精舍续稿》三书,早在王枟之前“为抚黔者檄购以去”,“一线之存竟成绝响”,王枟一语成谶,此后再也没有见到三书的任何著录情况。故清末孙应鳌之族孙孙茂橿在《孙文恭公遗书跋》中说:“先文恭公著述,自雍正乙卯(1735)后,家藏已无完帙。”
第四次大规模收集和整理孙应鳌著述是道咸同光年间,贵州郑珍、莫友芝、黎庶昌三大文化世家以整理乡邦文献自任,黔中王门文献(尤其是孙应鳌资料)成为他们重点收集对象,黎庶昌甚至从日本收得《督学文集》,最后将《淮海易谈》《四书近语》等七、八种,分别两次合刊为《孙文恭公遗书》(初刻、重刻)一书出版,这是清末收集到的最多的孙应鳌著述汇编。兹介绍《孙文恭公遗书》成书过程如下:
咸丰四年(1854),莫友芝得到艾氏手录之《学孔精舍诗钞》六卷九百余首,将其中四百五十八首编为四卷,辑入《黔诗纪略》一书中。莫友芝去世(1871)后,其弟莫祥芝编辑《黔诗纪略后编》。至光绪四年(1878),莫祥芝共收得孙应鳌著述六种:《左粹题评》十二卷,《淮海易谈》四卷,《四书近语》六卷,《教秦绪言》一卷,《幽心瑶草》一卷,《学孔精舍诗钞》六卷。由于《左粹题评》卷帙繁重,未及刊刻,故将《淮海易谈》等五书,加上《补辑杂文》一卷、《附录》一卷,共七种合编为《孙文恭公遗书》一书,于贵州独山州(今贵州独山县)刻板(1878,初刻)。时值乱世,物力维艰,该书错讹较多。莫祥芝《孙文恭公遗书叙录》说:
公之著述见于史志者五种,其见录于《四库》者仅三种。今三种中,只存《易谈》四卷。而《四书近语》六卷,赖王先生震来[6]刊传之。其《学孔精舍汇稿》十六卷,久已散佚。咸丰甲寅(1854),家兄得写本诗稿六卷于麻哈等述之,疑即《汇稿》末数卷。……嗣又得《教秦绪言》《幽心瑶草》两种,其他则皆缺如。此更可为公惜者一也。……今诗稿亦得家兄为缀其精英,此则可为公幸矣。家兄访求公书有年,仅获此五种。刊黔诗时[7],取杂文之散见他书者数篇,附其末;祥芝今刊公《遗书》,因萃为一卷,又取当时友朋赠答与后贤之表章者为《附录》一卷,并丽其后,以扩公传而毕兄志。凡为卷二十。庶几尚友之士,不以惜尹氏之无传书者惜公欤。公别有《左粹题评》十二卷,以卷帙繁重,俟续刊之。
光绪七年(1881),孙应鳌裔孙孙茂橿校勘《孙文恭公遗书》,作《正讹七十二条》,附梓书末。光绪十五年(1889),遵义黎庶昌出任驻日本公使,获明嘉靖版《督学文集》四卷,收入《黎氏家集》中。黎庶昌《刻孙淮海先生督学文集序》云:
今年夏,黎庶昌偶于日本友人中村正直家,获先生《督学文集》四卷,取以与《杂文》校,增多八十余篇,首末完备,虽不能复还《汇稿》旧观,庶几先生遗文粗具于是。乃举而刻之,将使吾黔人士由先生之书以推知先生志业,讲明而昌大之,使圣学复明于时;又益知先生之文如星气,历久弥光,迟之三百年,犹于海外遇之,终不可磨灭。
宣统元年(1909),茂橿子廻澜以莫祥芝所刻《孙文恭公遗书》七种,加上黎庶昌所刻《督学文集》一书,同时删去《补辑杂文》与《督学文集》重复之篇目,共八种二十卷,重新合刻为《孙文恭公遗书》一书,二年(1910)付上海南洋官书局铅印出版。新版《孙文恭公遗书》文字较初版为佳,这是孙应鳌去世326年之后(1584—1910)最精最全之著述汇编。
四
民国九年(1920),贵州省成立“续修通志局”,在省内外广征贵州文献,以编《贵州通志》和《黔南丛书》;贵州省主席任可澄(志清)任总纂,决定将莫祥芝所刻《淮海易谈》四卷编入《黔南丛书》第一集第一册出版,贵州学者陈矩《跋》云:
普定任志清先生,博雅嗜古,拥书百城,著述宏博,慨梓桑文献残阙,十数年前,即有裒辑黔人遗著盛举。……先生素仰文恭公为有明理学臣,遂举斯编冠《丛书》首。
民国三十年(1941),“贵州省文献徵辑馆”续编《黔南从书》第六集,将黎庶昌所刻《督学文集》四卷列入其中,李独清《跋》云:
右《督学文集》四卷,明清平孙应鳌撰。……独山莫氏于光绪中,访求数十年,虽得他著一二种,而《文集》终付阙如,……殆光绪十五年,遵义黎庶昌出使日本,始得此集于中村正直家,遂辑入《黎氏家集》。……跋先生此集,不禁感慨系之。
民国时期《黔南丛书》的编订,由于军阀混战,加之抗战军兴,物价飞涨,纸张质量不佳,文字错误较多,发行不广,对学界影响不大。
自1980年代以来,随着阳明学研究恢复,收集和整理王阳明与阳明后学文献成为阳明学研究的基础工作和重要方向。在此背景之下,贵州学者对以孙应鳌为代表的黔中王门也展开研究。经过三十多年不懈努力,已经复原了黔中王门的本来面貌,孙应鳌也成为黔中王门的研究热点。1990年,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将李独清《孙应鳌年谱》一书重新校订,内部出版。1992年7月,正值孙应鳌诞辰465年之际,贵州哲学学会等联合召开“首届孙应鳌学术研讨会”,收到论文30篇,后来在香港出版《孙应鳌研究》[8]一书。1996年,贵州教育出版社将刘宗碧等点校的《淮海易谈》《四书近语》等四种汇编为《孙应鳌文集》[9]一书出版,并编入国家社科项目《阳明学研究丛书》之中。
2015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孙应鳌《淮海易谈》和《督学文集》,收入《黔南丛书》(第七辑)。2016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孙应鳌全集》。201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孙应鳌集》,这是孙应鳌的诗文集,收入《明清别集丛刊》之中。到目前为止,孙应鳌文献资料收集与整理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潮,可以预想,孙应鳌和黔中王门研究必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 作者简介:张明,男,贵州印江县人,土家族,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副教授,贵州大学阳明学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夏威夷大学访问学者。
[2]1980年代以来的孙应鳌研究成果,可参见张明:《黔中王门孙应鳌研究综述》,《贵阳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
[3]清平卫属于贵州黔东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古称“苗疆腹地”。该卫在贵阳以东三百里,位于滇黔大驿道上,是明代贵州军事重镇。正德三年(1508),王阳明途经清平卫,亲见苗民之异俗与彪悍,作有《清平卫即事》诗。孙氏家族于明初定居于此,世代均有军功,后以文学科第传家,可见汉族移民在贵州“苗疆”地区从军功世家向文化世家转变的线索。他们通过书院讲学与文化教化,促进苗汉关系逐渐从对抗走向融合。
[4] 张明:《<明儒学案>缺载“黔中王门”考论——兼论“黔中王门”源流演变及其心学成就》,《贵阳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第53-61页。收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15年第5期,第90-99页。
[5](清)徐乾学:《传是楼书目》别集,十九,北京图书馆味经书屋钞本。
[6]王先生震来:即王枟,字震来,辑《四书近语》等三书刊行。
[7]刊黔诗时:指莫友芝、莫祥芝兄弟收集并刊刻《黔诗纪略》和《黔诗纪略后编》两书。
[8]《孙应鳌研究》,贵州省哲学学会、贵州省民族文化学会、凯里市人民政府编,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
[9](明)孙应鳌:《孙应鳌文集》,刘宗碧等点校,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6年。
图文收集与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