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30日《贵阳晚报》第A14版“孔学堂”刊载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中文系主任,贵州省《红楼梦》研究会副会长、贵州省儒学研究会常务理事、贵州大学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赵永刚博士“《阳明诗话》专栏之十一:此心还有尔能知”。编者按及全文如下:
王阳明龙场悟道是贵州学术发展史的辉煌篇章,也是中国学术发展史的巨大转折。阳明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阳明文化既有深远的学术价值也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目前阳明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哲学领域,对于阳明彪炳千秋的历史贡献与文学成就之研究尚显薄弱。有鉴于此,本报特邀赵永刚博士开设王阳明诗话专栏,以王阳明诗歌为中心,采用诗史互证、诗思互鉴的研究方法,呈现王阳明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叙写王阳明波谲云诡的传奇人生,论述王阳明超凡入圣的心学智慧。
专栏作者简介
赵永刚,文学博士,现为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中文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学术兼职有贵州省《红楼梦》研究会副会长、贵州省儒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诗教学会理事、北京曹雪芹学会理事等。
出版学术专著《王阳明年谱辑存》、《中国古代文学传习录》、《清代文学文献学论稿》、《杭世骏年谱》等。
正德十五年(1520),从泰和远道而来的杨茂是一位聋哑人,他口不能言,耳不能听,交流起来很困难。王阳明只好采用笔谈的方式与其交流,杨茂则以表情和肢体动作回应。
王阳明首先问:“你口不能言是非,耳不能听是非,你的心还能不能分辨是非?”杨茂点头,意为心能明辨是非。
需要注意的是,王阳明所问之是非,虽然不排斥科学认知上的是非正误,但是主要是指道德上的是非善恶。相对于科学认知来讲,儒家更为重视道德实践。
王阳明接着问:“既然你的心还能明辨是非,那么,即使你的口不如人,耳不如人,但你的心还是与常人一样。”杨茂连连点头,起身作揖,感谢王阳明,杨茂冰封已久的内心开始升腾起自信。
王阳明又说:“人有四肢五脏六腑,但是最主要的就是这颗心。此心若是长久保存天理,是个圣贤的心,虽然口不能言,耳不能听,也是一位不能言、不能听的圣贤。相反,若是心无天理,是个禽兽之心,即使口能言,耳能听,也无非是个能言能听的禽兽。”杨茂手指苍天,用手掌拍拍胸脯,神态很是自信,意在告诉王阳明天理就在其心中。
王阳明继续指点杨茂说:“从今以后,面对父母,就尽你的孝心;面对兄长,就尽你的敬心;面对乡党邻里、亲戚朋友,就尽你的谦和恭顺之心。别人怠慢你,不要嗔怪;看到不义之财,不要贪图。牢牢把握住内在的良知之心,以此为标准,不要随波逐流。”杨茂内心的阴霾逐渐散去,对于王阳明的指点,首肯拜谢。
王阳明最后说:“即使是口耳健全之人,假如不能善用其口耳,也会惹是生非,滋生烦恼。凡是口谈是非,搬弄是非,必然是惹是生非。口中出善言称赞别人,自然会引起别人的好感。可是要是口出恶言诋毁别人,轻了会引起别人的反感,严重的话,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耳能听毁誉之言,也要心有所主。如果心无所主,不善用耳,听到别人称誉自己就喜形于色,听到别人批评就垂头丧气,就会滋生出无穷无尽的烦恼。你现在口不言是非,耳不听是非,省了多少闲是非,省了多少闲烦恼呢。你比起那些不善用口耳之人,反倒是快活了好多,还有何自卑呢?”至此杨茂的奋发之心彻底被王阳明唤醒,杨茂喜不自胜,感谢王阳明的点拨,满怀自信而去。
王阳明直指人心的点拨之法,无疑受到禅宗的启示,当然最主要的智慧还是来自儒家,尤其是孔子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比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
王阳明点拨杨茂,一是强调良知之心是道德实践的准则,以良知之心为指导,积德累仁,自然会成就完美人格;二是修身处世要谨言慎行,正如《周易·系辞》所言:“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言论与行为是导致荣辱祸福的关键,岂能等闲视之?
与杨茂的交流,发生在王阳明四十九岁时。此时王阳明学问纯熟,臻于化境,对杨茂的指点自然是游刃有余。纵观王阳明的一生,其老师身份的确立,最早可以追溯到弘治十七年(1504),王阳明当时三十三岁,被聘为山东乡试主考官,录取了山东举人穆孔晖等七十五人,按照明代社会的科举习俗,这批举人可以被王阳明视作门生。
王阳明三十一岁疏请回原籍养病,在家闲居了两年,登山临水,诗酒逍遥,颇为惬意。王阳明早年原本就对佛教、道教有浓厚的兴趣,这两年没有父亲王华的管束,王阳明又重操故业,往来于绍兴、杭州之间,出入寺庙道观,与方外人士交往密切,也曾一度在阳明洞打坐,甚至萌生了出家的念头。只是心中割舍不下祖母与父亲,最终放弃了出家的念头。王阳明点化了西湖僧,自己也回归到儒家。王阳明开始反省两年以来的生活,心想自己正当壮年,赋闲在家,虚度光阴,终究不是了局,于是又起了用世之心。
王阳明刚好碰到了一次再度出仕好机会。弘治十七年(1504)甲子科乡试恰好有重大改革,礼部建议用京官赴各省担任主考,于是浙江就聘请了南京光禄少卿杨濂,山东聘请了时任刑部主事的王阳明。王阳明获聘山东乡试主考官,直接原因是受山东监察御史陆偁举荐,这陆偁与王阳明是同年举人,后来又曾一同参加会试,同为浙江籍官员,两人交往甚笃,陆偁钦佩王阳明的道德学问,礼部有此建议,陆偁就举荐了王阳明。
王阳明欣然受聘,离开绍兴北上济南赴任。山东是孔孟故里,儒风大雅,泽被久远,人文荟萃。王阳明很是重视此次山东之行,还未到济南,就郑重其事地撰写了山东乡试程文范本。所拟试题,质量很高,涉及礼乐制度、用人之法、军队管理、边疆治理等现实问题。试题公布之后,获得诸多赞誉,有识之士也根据试题察觉到了王阳明的雄才大略。
泉城济南风光秀美,王阳明本来就有烟霞癖好,初到济南就游览了济南名胜趵突泉。济南又是诗词渊薮之地,宋代词学大家辛弃疾、李清照之故里,王阳明诗才超群,不甘人后,泉城之行,岂能无诗?公务闲暇之余,王阳明创作了很多优秀的诗篇。其中有两首诗非常有趣,其一题为《文衡堂试事毕书壁》,诗曰:
棘闱秋锁动经旬,事了惊看白发新。
造作曾无酣蚁句,支离莫作画蛇人。
寸丝拟得长才补,五色兼愁过眼频。
袖手虚堂听明发,此中豪杰定谁真。
此诗首联大意是说,乡试从八月初九开始,八月十七结束,将近十天,王阳明与考生同样被封闭在考场内,因为考务繁冗,十天辛劳,竟然长出了白发。其实,王阳明这两句诗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或者说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套路。
笔者何以断定如此呢?且看阳明夫子自道,他说:“诸君以予白发之句,试观予鬓,果见一丝,予作诗实未尝知也,漫书一绝识之。”王阳明说,考生称颂“事了惊看白发新”是秀句,写得非常好,可是王阳明本年才三十三岁,不至于有多少白发,考生不太相信这句诗是写实,纷纷凑到近前,仔细端详王阳明的鬓角,还果真发现了一根白发。王阳明也很惊讶,说我写此句时确实不曾知晓头生白发,此事端的可罕。于是,王阳明又写了一首绝句,其诗曰:
忽然相见尚非时,岂亦殷勤效一丝?
总使皓然吾不恨,此心还有尔能知。
这首诗的境界很高,远远超出了上面的那一首。首句是说年齿不算老,不应该是头生白发的年纪,既然如此,何以这一根白发莫名出现呢?第二句以诘问的口吻质问白发,难道你如此殷勤着急生出来,是为了迎合我“事了惊看白发新”这句诗吗?这一句写得真好,古来都是因白发而有诗,还未曾见到先有好诗,白发殷勤为诗而生的例子。该句新颖诙谐,充满谐趣。第三句笔锋一转,由一根白发想到满头白发,王阳明说即使将来白发苍苍,也无憾恨。第四句给出答案,“此心还有尔能知”,尔字所指应该不是白发,而是参加山东乡试的考生。王阳明是说为国选材,是人臣职责所在。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身为师长者难得的人间至乐。师生同心,以道自任,慧命相接,即使为师者白发皓然,年华老去,但弟子卓然自立,薪尽火传,文明之光,灯灯相续,又何憾之有?
王阳明慧眼识才,在山东录取的七十五位举人名至实归,穆孔晖等均有较大成就,王阳明的这根白发,既滋生了两首好诗,又培育了一批高足,实在是值得的。
乡试公务结束之后,王阳明由济南南下,游览了东岳泰山,拜谒了曲阜周公庙、孔子庙,这一场朝圣之旅,坚定了王阳明的儒家信念,他在《泰山高次王内翰司献韵》中说:“也来攀附摄遗迹,三千之下,不知亦许再拜占末行。”此时王阳明的人生理想是做儒家弟子,或者说是做圣人之徒。
本年九月,王阳明回京复命,改授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三个月之后,南京御史王蕃弹劾王阳明在托病居家期间,接受山东乡试聘请,是不忠不孝之举。这个弹劾,是王阳明遭受的来自大明官场的第一次沉重打击,而更大的艰难也在慢慢逼近。
赵永刚
图文收集与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