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9日《贵阳晚报》第A14版“孔学堂”刊载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中文系主任,贵州省《红楼梦》研究会副会长、贵州省儒学研究会常务理事、贵州大学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赵永刚博士“《阳明诗话》专栏之十二:故山幽梦每相关”。编者按及全文如下:
王阳明龙场悟道是贵州学术发展史的辉煌篇章,也是中国学术发展史的巨大转折。阳明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阳明文化既有深远的学术价值也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目前阳明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哲学领域,对于阳明彪炳千秋的历史贡献与文学成就之研究尚显薄弱。有鉴于此,本报特邀赵永刚博士开设王阳明诗话专栏,以王阳明诗歌为中心,采用诗史互证、诗思互鉴的研究方法,呈现王阳明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叙写王阳明波谲云诡的传奇人生,论述王阳明超凡入圣的心学智慧。
专栏作者简介
赵永刚,文学博士,现为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中文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学术兼职有贵州省《红楼梦》研究会副会长、贵州省儒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诗教学会理事、北京曹雪芹学会理事等。
出版学术专著《王阳明年谱辑存》、《中国古代文学传习录》、《清代文学文献学论稿》、《杭世骏年谱》等。
弘治十七年(1504)十二月,王阳明结束山东乡试回到京师没多久,就遭到南京御史王蕃的弹劾。本年礼部建议用京官主持各省乡试,浙江聘请了南京光禄少卿杨廉,山东聘请了刑部主事王阳明。
王蕃弹劾两人的罪名是不忠不孝,因为杨廉当时在家省亲,王阳明乞休养病。杨廉不顾父母之养,赴浙主持乡试是不孝;王阳明还能北上山东,说明根本无病,无病却以有病为由居家静养,是为不忠。两人其身既已不正,又如何能权衡人物、为国选材呢?王蕃的弹劾虽然有过激之处,不过也确实代表了当时的一种舆论倾向。毕竟王阳明之父王华此时正担任礼部右侍郎,本年乡试改用京官的建议也是礼部提出的,而王阳明又是这次政策变动的获益者,引起王蕃等人的质疑,也是在情理之中。另外,王阳明出仕之初的快速升迁,确实也与王华不无关系。
弘治十二年(1499),王阳明进士及第,观政工部,在工部实习政事刚满一年,王阳明就留在了京师,而且升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这是一个正六品的职位,升迁速度不可谓不快,若说此事与王华无丝毫关联,恐怕也难以服众。
王阳明性格里面有一股子狂者习气,做事高调,在当时官场上,往往将其目之为张狂。王华有意无意地对王阳明的关照,行迹有无疑似之间,也给御史留下了弹劾的空间。弘治十七年(1504)闰四月,监察御史饶榶等弹劾王华暮夜受金,即贪污问题,王华被迫乞请致仕,明孝宗心知王华廉洁,未允所请。
弘治十八年(1505)六月二十八日,科道官员交章弹劾王华典文招议,即王华在多次担任乡试主考官期间有失公允,招来非议。这次弹劾既是对王华早年担任主考的否定,也可以看作是对王阳明去年担任山东乡试主考官的持续性批评。九月二十八日,迫于舆论压力,王华再次提出辞呈,新天子明武宗依然挽留,没有批准王华的辞职申请。两年之内,王华两次被弹劾,两次提出辞呈,王华的政治处境不容乐观。这对于刚刚燃起治世雄心的王阳明实在是不小的打击,与其父王华一样,王阳明对官场的厌离情绪日渐加深,逐渐萌生了辞官归隐的想法,对于故乡山水的思念也愈发强烈,现存《京师诗》八首几乎都是这种思乡念友之情的具体呈现。如《忆龙泉山》诗曰:
我爱龙泉寺,寺僧颇疏野。
尽日坐井栏,有时卧松下。
一夕别山云,三年走车马。
愧杀岩下泉,朝夕自清泄。
龙泉山与龙泉寺是王阳明故乡余姚的名胜,王阳明乞病居乡期间,时常登临。王阳明回忆龙泉寺的僧人时用了疏野一词,疏指的应该是交往礼仪的率性与随意,正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过于亲密了,反而有点矫情。野代表了一种自然而然的修行状态,一种与世俗社会的自觉疏离。疏野更接近于真诚,不做作,不文饰,淡而有味,如龙泉山的泉水,自然流淌,清冽而甘甜。
除了龙泉山,杭州西湖、绍兴鉴湖也都时常萦绕在王阳明的心头,如《寄西湖友》曰:
予有西湖梦,西湖亦梦予。
三年成阔别,近事竟何如?
况有诸贤在,他时终卜庐。
但恐吾归日,君还轩冕拘。
作为主体的人一般都具备或强或弱的审美能力,尤其是在西湖美景面前,几乎都不会无动于衷,自然会生发出喜爱之情。人对于景色的喜好是有选择的,景色作为审美对象,其美学层次与美学价值是客观存在,美学价值大、美学层次高的审美对象无疑会赢得主体的更多赞誉,反之亦然。古代诗人看待人与景色的关系,并不像今人这样有严格的物我、主客壁垒,宇宙万物在古人的眼中是一个有机整体,宇宙不仅是生命运动构成的有序世界,更是情感链接的有情世界,而且情感的流通是双向的,一方面是主体向客体的投射,另一方面是客体对主体的回馈。比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时与恨别是主体向客体感情的投射,花溅泪与鸟惊心就是客体对主体的回馈,尽管后者也是在主体的想象之中,但是古人从来不认为这种想象是虚幻的。如此说来,审美主体在选择欣赏审美对象的同时,审美对象也在选择欣赏审美主体,这是主客之间的双向选择,互相欣赏。
王阳明在诗中说自己时常梦到西湖,因为西湖是天下胜景,这是主体对客体的思念;又说西湖也时常梦到自己,因为自己的人品才学冠盖一时,这是客体对主体的思念。古典诗词中类似的写法不少,如李白《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宋·辛弃疾《贺新郎》:“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出仕与隐居像一块钟摆,摇晃在古人的心头,正所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王阳明也不例外,如《故山》诗所言:
鉴水终年碧,云山尽日闲。
故山不可到,幽梦每相关。
雾豹言长隐,云龙欲共攀。
缘知丹壑意,未胜紫宸班。
尾联丹壑是红色的山谷,隐者居所;紫宸是宫殿名称,天子居所,泛指朝廷。丹壑意喻指隐居的初衷,紫宸班则是功名利禄的诱惑,后者对于普通读书人来讲无疑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丹壑、紫宸对仗,阳明是借鉴了杜甫《冬至》:“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颈联雾豹典故出于《列女传》,该书记载有人名答子,是陶地的官长,治理陶地三年,道德水平与行政能力一塌糊涂,只知敛财,聚敛了巨额不义之财,他的妻子反复劝谏,他始终听不进去,依然故我,贪腐堕落。答子做官到第五个年头,宦囊已饱,衣锦还乡,从车百余辆,极尽炫耀之能事,乡里趋炎附势之人杀牛置酒庆贺,唯独答子之妻抱着儿子呜咽哭泣。婆婆就埋怨她说:“举家喜气洋洋,你为何做出此等不祥之举?”答子之妻说:“昔日楚国令尹子文治国,为官清廉,家贫国富,君敬其德,民爱其廉,名垂后世,子孙引以为荣。答子却背其道而行之,苟且于目前之利,留下未来无穷灾祸。我听说南山有一种黑色的豹子,雨雾天的时候,长达七天都不出来觅食。一来是豹子要养好自己的皮毛,二来也担心因毛色出众而被捕获,所以藏身远害。答子德不配位,能力小,品行差,官却做的很大,而且对国家无尺寸之功,却聚敛如此多的不义之财,实在是莫大的隐患。”婆婆觉得这个话听起来实在是晦气,就把答子之妻给休了。一年之后,盗贼垂涎答子家的财富,夜入其家,把财富洗劫一空,答子也死于乱刃之下。
云龙典出《周易·乾卦》:“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指的是君臣风云际会。颈联大意是说,人人皆知应当效法雾豹,隐居避祸,可是大都禁不住利禄诱惑,依然攀龙附凤,沉浮于宦海之中。雾豹、云龙对仗,借鉴的是朱熹《挽吴给事》:“不尽云龙会,还寻雾豹期。”
此时王阳明担任的官职是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这是一个六品闲职,没有多少实际政务,每天按部就班地点卯应差,到月支领俸禄,时光却在日复一日地虚耗着,这对于王阳明来说,是难熬的折磨。王阳明又开始思考生命问题,尤其是生命的质量问题,王阳明认为乐观主义是生命质量的基本保证,乐观主义就像清风,可以吹散生命中的阴霾。在《寄舅》诗中,王阳明首次阐发乐观的重要性,他说:
老舅近何如?心性老不改。
世故恼情怀,光阴不相待。
借问同辈中,乡邻几人在?
从今且为乐,旧事无劳悔。
王阳明不仅用乐观主义劝谏其舅,而且也在之后的生命历程中不断践行乐观主义精神,这也是王阳明能够屡屡走出生命困境的重要支撑。
生命的长度也是王阳明此时思考的重要内容,在传统中国人的幸福观念之中,寿为五福之首,长寿是中国人的普遍追求,但是追求长寿的方法却不尽相同。此时已经笃定儒家信仰的王阳明,尊奉的是儒家长寿之道,即仁者寿,如《赠阳伯》诗中所言:
阳伯即伯阳,伯阳竟安在?
大道即人心,万古未尝改。
长生在求仁,金丹非外待。
谬矣三十年,于今吾始悔。
这是王阳明赠给妻侄诸偁的一首题扇诗,当时诸偁准备学习道教,因为王阳明早年曾有学道经验,就来咨询王阳明相关问题,王阳明就以此诗作答。这首诗反映了两种不同的长寿之道,传统道教有服食丹药以求长寿的做法,儒家则与之不同,讲求以道德养生,这是儒家自先秦以来的一贯主张,如《论语·雍也》:“知者乐,仁者寿。”《中庸》:“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弘治十八年(1505),王阳明与新科进士湛若水一见倾心,两人志同道合,共同以昌明儒学为志向,在儒学之路上,王阳明找到了最为诚笃的好友。本年有王门颜回之誉的徐爱也进京依附王阳明受学,王阳明招收了最为得意的门生。王阳明弘扬儒学的志向原本可以顺顺利利地开展,未曾想,次年的一场政治风波,又给王阳明的儒学之路平添了诸多磨难,王阳明距离贵州龙场的距离也更近了一步。
赵永刚
图文收集与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