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诗话》专栏之二十五:屡经多难解安心

来源:《贵阳晚报》 2020年10月23日 版次:A13 作者:赵永刚 经作者授权

发布时间: 2020-10-23 浏览次数: 960

    20201023日《贵阳晚报》第A13版“文史博阅”刊载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中文系主任,贵州省《红楼梦》研究会副会长、贵州省儒学研究会常务理事、贵州大学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赵永刚博士“《阳明诗话》专栏之二十五:屡经多难解安心”。编者按及全文如下:



    王阳明龙场悟道是贵州学术发展史的辉煌篇章,也是中国学术发展史的巨大转折。阳明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阳明文化既有深远的学术价值,也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目前阳明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哲学领域,对于阳明彪炳千秋的历史贡献与文学成就之研究尚显薄弱。有鉴于此,本报特邀赵永刚博士开设王阳明诗话专栏,以王阳明诗歌为中心,采用诗史互证、诗思互鉴的研究方法,呈现王阳明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叙写王阳明波谲云诡的传奇人生,论述王阳明超凡入圣的心学智慧。

 

专栏作者简介

    赵永刚,文学博士,现为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中文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学术兼职有贵州省《红楼梦》研究会副会长、贵州省儒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诗教学会理事、北京曹雪芹学会理事等。

    出版学术专著《王阳明年谱辑存》、《中国古代文学传习录》、《清代文学文献学论稿》、《杭世骏年谱》等。

 

    根据《旧唐书·许远传》记载,当南霁云乞师求援之时,贺兰进明按兵不动,也是有所顾忌。原来贺兰进明与房琯素来不睦,房琯做宰相之后,对时任御史大夫的贺兰进明作了职务上的重大调整。房琯外调贺兰进明为彭城太守、河南节度使、兼御史大夫。房琯同时又任命灵昌太守许叔冀为贺兰进明都知兵马、兼御史大夫,房琯有意抬高许叔冀的官位,以此压制贺兰进明。至于彭城的兵力,虢王李巨受命前往代郡平叛时,把精锐部队全部带走,仅留下前线负伤淘汰下来的数千老弱病残之兵,以及劣马几百匹而已,贺兰进明手上就这点兵力,自保尚且不易。许叔冀则兵强马壮,名声地位也与贺兰进明相互匹敌,朝中又有房琯支持,所以处处与贺兰进明作梗,根本不受贺兰进明节制。所以当南霁云求援时,贺兰进明不敢分兵前往,他担心被许叔冀乘势吞并,故此才有此等见死不救的荒唐局面。因此,睢阳孤城援绝,张巡、南霁云战死,主要原因不是外在的安史叛军,而是房琯与贺兰进明的官场内斗所致。

    王阳明在阿贾等叛乱、军情紧急之时,专程拜谒贵阳的南霁云祠,并非偶然,想来也有以南霁云自比之意。当时贵州总兵施瓒、巡按王济等在平叛问题上,表现得也不积极,反而是一拖再拖,贻误战机。历史有出奇的相似性,施瓒等人此时也陷入了官场争斗,他们无心顾及平叛,而是将更多的精力用来应对刘瑾派来的爪牙。

    权阉刘瑾派御史刘寓生来贵州刷卷,所谓刷卷就是稽查所属衙门审理刑狱案件的情况,御史本来也算不得是什么要员,可是这刘寓生属刘瑾党羽,倚仗刘瑾的权势,来到贵州后作威作福,哪里会把施瓒、王济等人放在眼里。借着稽查刑狱的名头,大肆敛财,也乘机中伤贵州地方官员,搞得很多官员人人自危,哪里还顾得上平叛。刘寓生的行为,激起了当地官员的不满,签事陆健与之发生激烈争执,这场官司一直打到明武宗那里去了。明武宗根据锦衣卫的密奏,详细了解了事情的原委。明武宗很是气愤,把刘寓生抓捕来,将其枷锁于吏部衙门外数日,以儆效尤,最后把刘寓生革职为民。

    可见,与当年睢阳的情形很相似,睢阳城破,房琯难逃干系。贵州总兵施瓒平叛迟缓,自然也与刘瑾作梗有关。

    尽管有刘瑾、刘寓生等从中作梗,转移了贵州官员的主要视线,但是王阳明却不辞艰辛,多次前往贵阳游说,请求出兵。根据《居夷集》的内容显示,王阳明游说的对象有贵州总兵施瓒,也曾为施瓒所藏陈所翁《龙图》题诗,为其所作《七十二侯图》作序。还有贵州巡按王济,为王济新刊《文章轨范》作序。还有贵州按察使张贯,张贯因得罪刘瑾,被贬谪为云南参政,临行之时,王阳明也为之赋诗送行。还有贵州签事陆健,王阳明与之诗歌唱和颇多,两人关系比较亲密。另有提学副使席书,以及接任王济的新任贵州巡按徐文华等。经过王阳明的多方努力,在平定阿贾叛乱问题上,贵州官员基本达成一致,决定相机而行,出兵平叛,王阳明这才安心返回龙场。

    根据《明武宗实录》正德六年八月十二日记载:贵州乖西苗贼阿杂等倡乱,集数千人,攻劫屯堡,巡抚都御史魏英、巡按御史徐文华督副使陈恪、佥事陆健、都指挥洛忠等,统兵攻破各乖苗等六百三十余寨,擒斩千余人,以捷闻。英、文华赐敕奖励,升奏捷者一级,赏纻丝衣一袭,钞千贯。

    直到正德六年,这一场持续将近三年的叛乱才最终得以平定,平叛功勋最为卓著者有五人,其中徐文华、陆健皆与王阳明的游说有关。可见,在整个平叛过程中,王阳明虽然没有亲临前线,但是幕后几番运筹协调,其功劳也是非常之大的。

    初到龙场不足一年,王阳明就经历了思州太守的凌辱、毛科的威逼、安贵荣的拉拢、阿贾的叛乱,以及生计的艰难、身体状况的恶化等,对于王阳明来说,正德三年注定是不平常的一年。正德三年腊月,种种危难都被王阳明一一化解。一场洁白的大雪也纷纷扬扬地落下,王阳明迎来了贬谪之所的第一个新年,山村寂寥,却也有难得的安宁与祥和。如王阳明《雪夜》诗曰:

天涯久客岁侵寻,茅屋新开枫树林。

渐惯省言因病齿,屡经多难解安心。

犹怜未系苍生望,且得闲为白石吟。

乘兴最堪风雪夜,小舟何日返山阴。

    首联是言久居贬谪之地龙场,新年渐进,枫树林旁边的这座茅屋,也是新近才建造的,不知何日返家,只好暂时修缮房屋以御寒冬,也为长久居住做好打算。

    颔联出句意谓患有齿疾,疼痛缠绕,不便多言。这个齿疾已经困扰王阳明大半年了,赴谪途经长沙时,就染上齿疾,如《长沙答周生》曰:旅倦憩江观,病齿废谈诵。《游岳麓书事》曰:不独病齿畏风湿,泥潦侵途绝行旅。齿疾至今尚未痊愈,且有加重之势,另外又染上了其他疾患,如《晓霁用前韵书怀二首》其二曰:路断暂怜无过客,病余兼喜曝晴檐。对句意谓经历了诸多艰难之后,心境得以历练,内心越发强大而安宁。

    颈联出句苍生望,典出《宋史·李纲传》,其文曰:除纲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府事。纲行次长沙被命,即率湖南勤王之师入援,未至而都城失守。先是,康王至北军,为金人所惮,求遣肃王代之。至是,康王开大元帅府承制,复纲故官,且贻书曰:方今生民之命急于倒垂,谅非不世之才,何以协济事功?阁下学穷天人,忠贯金石,当投袂而起,以副苍生之望。’”王阳明用此典故意在谦虚地说明自己没有李纲不世之才,担负不起天下苍生的殷切期望。

    颈联对句白石吟,典出《吕氏春秋·举难篇》,其文曰: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自进。于是为商旅,将任车以至齐,任亦将也,暮宿于郭门之外。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任车,爝火甚盛,从者甚众,宁戚饭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桓公闻之,抚其仆之手曰:异哉!之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桓公反,至,从者以请。桓公赐之衣冠,将见之。宁戚见,说桓公以治境内。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桓公大说,将任之。群臣争之曰:客,卫人也。卫之去齐不远,君不若使人问之。而固贤者也,用之未晚也。桓公曰:不然,问之患其有小恶。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已。凡听必有以矣,今听而不复问,合其所以也。且人固难全,权而用其长者,当举也。桓公得之矣。王阳明用此典故,意在表明蛰居贬谪之地,就像宁戚一样,被奸佞之人刘瑾所迫害,另外也委婉地指出明武宗也不如齐桓公能知人善任。颈联苍生对白石,颜色上的对仗也比较巧妙,苍字是属于借对,借其颜色之意以与白字相对。

    尾联出句用雪夜访戴典故,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曰: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偟,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尾联出句是寂寥之中思念朋友,对句则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抒发的是对亲人与故乡的思念之情。

    龙场的这场雪持续了十多天,元宵还未完全消融,王阳明《元夕》二首其一曰: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

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亭雪未消。

堂上花灯诸弟集,重闱应念一身遥。

    这首诗相对来说比较直白,几乎没有用典,首联抒发寂寥之感,颔联讲闭门读书,颈联是景色描写,尾联是想念故乡亲人。尾联堂上花灯诸弟集,重闱应念一身遥,可借用程千帆《古典诗歌描写与结构中的一与多》分析,出句诸弟集为家中多个兄弟,对句一身遥为孤身一人。王阳明意谓,元宵之夜,作为谪臣的自己思念家人,家中兄弟团聚一堂,庆祝元宵佳节时,自然也牵挂着身在龙场的王阳明。这种结构上的一与多的对应,游子与家人的互相思念,时常见之于古代诗人的笔下,如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中国历来都有元宵赏灯的习俗,虽然贬谪之所的生活条件很差,衣服破旧,物质也非常窘迫,甚至连基本的生活必需品食盐都很匮乏,如王阳明《元夕雪用苏韵二首》其一曰:久客渐怜衣有结,蛮居长叹食无盐。可是,时当令节,为了增加节日的欢快气愤,僮仆还是制作了简易的元宵花灯,目睹此景,王阳明写下了《家僮作纸灯》一诗:

寥落荒村灯事赊,蛮奴试巧剪春纱。

花枝绰约含轻雾,月色玲珑暎绮霞。

取办不徒酬令节,赏心兼是惜年华。

何如京国王侯第,一盏中人产十家。

    尾联批评了京城权贵元宵灯会的奢靡生活作风,也寄寓了对贫寒百姓的关爱之情。

赵永刚

 

图文收集与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