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暨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获赠《玛瑙山:考古、文献与口碑》一书。该书由贵州省博物馆、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凤冈县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编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年12月出版发行,计21万字。
玛瑙山营盘是在清代咸同起义背景下,由政府倡导、当地乡绅钱青云(1808-1864)于咸丰七年(1857)主持营建的一处自卫性山地营垒,是数量庞大的清代山城的代表性遗存,也是管窥19世纪中后叶王朝体系全面崩溃时期中国乡村治理的一面镜子。
本书除“前言”外,含“壹 历史与环境”“贰 防御设施”“叁 营内遗存”“肆 地下的世界”“伍 族谱与祖坟:玛瑙山背后的家族”“陆 流动的文本”“柒 上山的艺术:地方武装与乡间秩序”“结语 考古、文献与口碑”及“后记”,另附“插图目录”及插表目录。
贵州省博物馆馆长李飞研究馆员在“前言”中写道,凤冈玛瑙山营盘是明清山城的代表性遗址,我们对它的认识,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可能代表了大多数人对玛瑙山的认知。起初,在初步踏勘的基础上,我们接受当地的说法,即认为玛瑙山营盘始建于宋,明代重修,清代扩建。后来主持海龙囤遗址的发掘,搜捡文献,发现万历二十八年(1600)明军平定播州时,曾在东路的“玛瑙囤”与播军发生激烈战斗,便想当然将二者等同,认为玛瑙山营盘明代便已存在。
然而,随着海龙囤遗址发掘工作逐步深入,加之我们对周边的部分山城进行了地面踏勘,逐步形成的认识是但凡出现炮台、射击孔等与或其相关设施的山城,其年代早不过明代,应为清代遗存。这是因为黔北最具实力的杨氏家族所营建的海龙囤上并未发现类似设施,而文献记载也清晰地显示出万历二十八年的播州之役中,播军仅使用零星的火器,这反映了明代晚期火器在西南地区使用的一般情景。海龙囤尚且如此,遑论其余。
2015年以来,凤冈县加大了文化遗产挖掘与保护的力度,并有了玛瑙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设想。2016年8月12日,我们受邀对玛瑙山进行实地踏勘,之后我曾撰文讨论玛瑙山营盘的年代与性质等基础性问题,否定了玛瑙山即明之“玛瑙囤”的认识,认为其系一处清代营盘,是在清咸同起义背景下,地方武力修建的用以自保的防御工事,是同一时期全国大量涌现的寨堡的典型个案,亦是山地中国代表性遗存。
2016年9月,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凤冈县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签署协议,计划对玛瑙山遗址展开调查、测绘、试掘和初步研究工作。在海龙囤遗址之后,对贵州境内近千处山城中一两处年代稍晚的遗址开展一些较为深入的工作,以深化对明清山城的认识,并检视前述关于火器使用与营盘建筑特点关系的推断,是我当时内心急迫的想法,因此欣然接受了该任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2016年12月22日,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出海龙囤遗址发掘团队成员韩文华、谢长勇、黄昆明、赵恩春与凤岗县文物管理所周志龙所长联合组队,进驻玛瑙山。旋即,云南大学考古研究中心陈果副教授亦派其硕士研究生李炎、高源来援。按计划,将队伍分成调查、测绘、航拍、试掘与文献采集组,既分工又协同,积极开展工作。本书的提纲也是在此时拟定的,反映了我们从田野考古、文献记载和口碑传承三位一体来开展晚期遗存研究的努力。
调查是所有工作的基础,以厘清垣墙、营内设施与周边遗存为中心,之后也对离玛瑙山有一定距离的官田古寨、绥阳场盆地等进行地面踏勘。在调查的基础上展开试掘、航拍与测绘。试掘工作主要在营内进行,重点是考察营内堆积及其时代。测绘的工作尤为繁重,因为涵盖了全营每一条垣墙、每一个门道以及每一个遗存,包括地下空间。而测绘的准确度,是以调查和认识的准确度为基础的。文献的采集,包括固定的文本和流动的文本,前者指族谱和碑刻处理的收集与整理,后者则是民间口口相传的关于玛瑙山的传说。
至2017年1月12日,田野工作落下帷幕,本书编篡所需的信息采集工作基本完成。……玛瑙山遗址的调查与试掘,对认识明清山城无疑是一个有力的补充。我们期望这项工作对研究清代山城、咸同起义、地方武装与19世纪中国乡村治理能有所助益。
文: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图:张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