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4日,由贵州大学张新民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以线上结题鉴定会议的形式,在贵州大学明正楼210会议室顺利成功举行。会议由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钟西辉主持。
课题鉴定评审专家组由中山大学张应强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周少川教授、复旦大学王振忠教授、云南大学刘正寅教授、江苏师范大学徐晓光教授共同组成。出席会议的领导和专家有贵州大学副校长漆思教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崔海洋教授,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院长杨军昌教授,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副院长黄诚教授,及课题组成员张新民、林芊、龚妮丽、罗正副、马国君、张明、栾成斌、韦天亮等。
会议首先由钟西辉主任一一介绍参会的鉴定专家、领导和相关学者,共同观看了《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历程》专题短片。钟西辉主任介绍了鉴定工作的有关情况,强调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鉴定会必须是政治立场坚定,学术严谨规范,规格权威高端的会议。
漆思副校长代表贵州大学作了致辞。他高度评价以张新民先生为首的学术团队所取得的成绩,指出不仅其成果总量高达2500万字,而且带动的校内省部级以上课题亦有30项之多。以大量原始资料为支撑的厚重学术成果己催生出新兴的“清水江学”,由此而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课题组的艰辛努力与丰硕成果有目共睹。
专家评委及课题组成员共同在线上合影留念。会议评审工作正式开始后,首先由首席专家张新民先生介绍了项目研究情况。该课题自2011年立项以来,展开了大量繁难复杂的学术研究工作,具体而言,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研究,主要整理出版了22册大型文献专书——《清水江文书系列·天柱文书》,同时又逐一对每件文书进行考释,完成了近八千份文书的录文考释工作,撰成44册、68卷的《天柱文书考释》。其工作难度之大,耗费精力之多,借用陈垣先生的表述,可说是“智者不为,不为终不得其用”。尽管耗去了十年默默无闻的时间,不能不具备甘坐冷板凳的踏实治学精神,但大量来自民间社会的原始资料得以考释编纂和整理出版,仍做了一项极为重要的沾溉学林的学术性基础工作。
(二)出版或发表了一批重要学术研究成果。课题组采取契约文书、传世文献、田野调查三者相互印证的研究方法,深入深山挖矿采铜,利用大量原始资料铸成美币新钱,先后出版了《民间契约文书与乡土中国社会:以清水江流域天柱文书为中心的研究》《探索清水江文明的踪迹:清水江文书与中国地方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凸洞三村:清至民国一个侗族山乡的经济与社会:清水江天柱文书研究》三本著述,另撰成大型结题报告《从乡村社会认知传统中国》送审文稿一部。同时在《光明日报》《中国经济史研究》等重要刊物发表112篇学术论文(截止于2019年9月),均有待于分类成册合编并出版。《清水江区域学文库》也已纳入了正式出版计划,首批六部专著将陆续刊行问世。又先后召开了两次全国性大型学术研讨会,例如2021年底召开的“敦煌文书、徽州文书整理与研究百年经验总结暨清水江文书与乡土中国社会”学术讨论会,便在学界和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三)在研究旨趣及具体内容上,长期强调依据第一手原始资料说话,以综合性区域而非单一性民族为分析讨论框架,尽可能地做到言无凿空、理不炫虚,如实还原传统中国乡土社会的完整全貌。例如,林芊教授利用2500多份文书展开数据化定量分析,讨论了地方社会的经济形态不是地主或领主经济形态,而是小自耕农经济形态,并提出了土地制度的清水江模式,即很有启发意义。至于学术界较少注意的汉字入边、儒学下乡等问题,得力于大量原始资料的利用,课题组也开展了创造性的研究,有一批重要成果发表问世。而汉字入边、儒学下乡等问题,不仅影响了大量手写文书的产生,同时也牵涉“内地边疆”的开发治理过程。其中针对西方学者“新清史”全球史学观,以西方殖民扩张来比附“苗疆”开辟的理论主张,课题组也援引大量实证材料,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深入辩驳。指出开辟“苗疆”乃是王朝国家的内部开发与经营,与西方殖民扩张掠夺土地和人口资源决不可同日而语。
会议鉴定专家高度一致地评价课题组取得的学术成果。
周少川教授认为,面对如此巨大体量的学术成果,感到非常震撼。课题成果既有大量珍贵原始资料的整理,又有不少重要研究论著的发表,不仅为西南少数民族文献整理工作树立了典范,为清水江流域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为区域史和社会经济史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为未来的区域研究,包括东部与西部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学术前提条件。尤其是在批判和解构西方“新清史”错误观念方面,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通过课题培养了一批年轻学者,形成了一支研究队伍,发挥了引领清水江学研究的作用,推动了文书学研究事业的发展,不仅具有当下现实意义,而且也会在不久的将来发挥持续性的影响作用,是难得的令人满意的优秀学术成果。
王振忠教授感慨,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一样为之感到十分震撼。特别是课题组提出了整理文献的一整套方法,比如张新民先生提出的“抢救是根本,整理是关键,公布是核心,研究是归宿”二十字文献整理原则,我个人就非常赞同。他回忆自己曾参与复旦大学和贵州大学合作的清水江文书研究课题的过程,表示要特别感谢贵州大学项目团队慷慨提供的珍贵原始资料,因而能够撰写和发表两篇重要专题论文。他同时强调归户性不是衡量文书价值的唯一标准,不能以此唯一标准来评价徽州文书;清水江文书是50万份,抑或徽州文书是100万份,似也没有必要单以数量规模来加以比较。清水江文书的价值在于其能推动西南地区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研究,课题组在这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对现在区域学与文书学的比较性研究,尤其未来多学科交叉研究工作的持续性影响,可以预料将是长久的和深远的。
刘正寅教授认为,课题成果体量巨大,内容丰富,成就突出,令人震撼。通过以契约文书为主体材料,同时结合传世典籍文献,再辅以田野调查,即所谓三重证据互证的研究方法,的确具有极为突出的创新性,因而相关的研究成果也极为引人注目,学术意义非常重大。从民族史的角度来讲,无论是清水江流域的民族史,或者西南地区的民族史,乃至更大范围的中国民族史,都可在课题成果中找到可资借鉴的重要内容。尤其是研究中华民族史的形成与发展,了解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相关问题,课题成果都作出了积极的重大的贡献,以后凡涉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或各兄弟民族之间交流融合的认知,都不能不关注这项研究成果。课题关注的重点在清水江流域,但其实西南与西北,西南和东北,作为一个边疆整体,关系都极为密切。课题成果最突出的是,有利于揭示地方底层社会的产生、形成、变迁、发展的整体过程,张新民先生学术团队作出的贡献意义十分重大。
徐晓光教授指出,张新民教授特别用功,这个重大项目对贵州全省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发表或出版大批学术成果和培养一批优秀人才,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的两大要务,张先生的学术团队都完成得很好,当是一项优秀的结题成果。
张应强教授就课题成果谈了三点看法:(一)民间文书的搜集、整理和考释,非常繁琐,课题组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为民间文献学的积累和建设奠定了基础。(二)在研究方法上,契约文书、田野调查与传世文献三者相互结合,事实上也是文化变迁发展过程研究应采用的方法,课题在该领域开创出了许多新的局面,无论其对西南乃至整个中国乡村社会的研究均有重大学术意义。(三)文字的传播对少数民族地区,对西南地区的发展有什么意义,如何理解西南少数民族对国家、对中华主流文化价值的认同等问题,课题成果尽管已有不少分析和讨论,但仍期待后期的持续研究能有更多的呈现。
与此同时,张应强教授还代表专家评审组总结说:课题组的成果超出了清水江文书本身,关注的重点已在更大范围的西南。通过文书的整理考释展开多方面的研究,以区域为分析框架注意多种文化和多种研究方法的整合,意义十分重大,取得了非常优秀的项目成果。就具体问题而言,希望在考释方面,进一步补充完善,保证成果的权威性和科学性。对不同区域文书的比较研究,对清水江流域整体全貌的揭示,期待未来取得更多的成果。
项目首席专家张新民先生代表课题组表态发言,强调十多年来要感谢的人和单位很多,乡村农民、政府部门、档案馆、宏德基金、学界同道、国家清史编纂工程专家组,包括在坐的各位专家等等,都是课题组全体成员要感谢的对象。民间契约文书的编纂整理是“一人劳而千人逸”的基础工作,将来的研究工作利用此材料可以出五十篇,乃至一两百篇博士论文,也可以发表难以计数的相关论文和论著,持续性的意义和影响会延续几代人。因此,希望接力棒能继续传给年轻人,形成一代胜过一代的优秀学术团队,发表一批超过一批的优秀学术成果。
(图/黄诚 文/罗正副)
原载: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网站2022-01-18
原标题:发掘整理民间契约文书,如实再现乡土中国社会全貌——贵州大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线上结题鉴定会顺利召开
信息收集与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