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青语——贵州大学高校青年·思想论坛论文选》发布

发布时间: 2022-05-09 浏览次数: 539

    20225月,《溪山青语——贵州大学高校青年·思想论坛论文选》由贵州大学出版社出版。59日,在以“强国新征程·自信向未来”为主题的贵州大学第六届高校青年·思想论坛开幕式上,《溪山青语》一书正式发布。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代表论坛组委会及本书编委会,向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及论坛代表赠送图书。

    《溪山青语——贵州大学高校青年·思想论坛论文选》一书由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李建军、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任编委会顾问,贵州大学党委副书记令狐彩桃及贵州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原部长、贵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罗勇任主编并主持汇编工作,贵州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张小彬、綦娅、赵栋昌、邱利军任副主编,贵州大学出版社社长闵军任出版人并题写“溪山青语”书名,贵州大学出版社葛静萍任责任编辑。全书30.9万字。

    李建军在“序言”中写道: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一代青年坚定信念,需要一代一代青年矢志奋斗。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广大青年学子在追梦和圆梦的征程中,要胸怀“国之大者”,自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始终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觉把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期望紧密联系起来,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百年学府贵州大学,是一所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浓厚的文化底蕴的大学。201159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到贵州大学考察,参加师生们正在举行的“溪山论道”读书会,寄语同学们“要树立远大、正确、崇高的理想,并在实践中去考验、磨炼,虽九死而犹未悔,才是真正坚定的理想”,勉励大家“把学习和择业与崇高理想结合起来,既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在实践中经受考验,全面磨炼和提升自己,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过程中获得社会的承认,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希望青年学子要“自强不息,做中华民族的脊梁”。牢记谆谆嘱托、不负殷殷期盼,十余年来,贵州大学师生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淬炼培养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青年。20175月,贵州大学研究生会创办了“高校青年·思想论坛”,包括中央党校、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等在内的一百多所高校的500多名研究生青年骨干自觉自发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学习研究习近平同志视察贵州大学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引领广大青年走好今天的学习之路,开辟青年未来的发展之路,更好地服务于青年成长成才。

    本书因贵州大学坐落于“溪山”——花溪河畔、大将山下,且“高校青年·思想论坛”因青年创办,邀全国青年齐聚溪山,共话青年使命与担当;由青年写就,又因青年而辑,故名《溪山青语》。历届“高校青年·思想论坛”面向全国高校学子征稿,本书从征集到的2000多篇论文中精选36篇论文合辑而成,所收均为广大青年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思践悟。广大青年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系统学习、深入思考习近平同志201159日视察贵州大学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用理论的视角、实践的观点、科学的思维探析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指引青年自觉践行使命担当、不断开拓奋进、成就精彩人生的精神伟力。《溪山青语》一书彰显了广大青年学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反映了新时代青年的良好精神风貌。 

    2022年,将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之年,亦是贵州大学建校120周年。《溪山青语》旨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引领青年、成就青年,引导广大青年“仰望星空立大志、止于至善明大德、博学笃行成大才、脚踏实地担大任”(摘自中共贵州省委书记谌贻琴同志202158日在贵州大学的讲话),把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去,坚持守正创新、知行合一,做到与党同心、与民族同命运、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齐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青春力量,以良好的精神风貌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和贵州大学百廿校庆。

    本书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学”,内容为青年学子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体会,特别是学习研究习近平同志视察贵州大学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第二章为“思”,是青年结合实际对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的深入思考。第三章为“践”,探讨青年在投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等过程中的实践总结。第四章为“悟”,是青年对党史学习教育重要意义的感想感悟。四个章节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一脉相承、承上启下、环环相扣、相得益彰。

    文章不乏深邃的思考,也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由于入集的文章均由编委分别审稿后汇编成集,本书在逻辑、语言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偏误,敬请读者诸君谅解、指正。

    是为序。

    本书第一章“学”,收录王嘉睿“做新时代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中国青年”、黄万宏“理论渊源、理论内涵、理论特质:习近平关于青年理想信念重要论述的三维审视”、冯丽娟、秦尧“习近平同志视察贵州大学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基本要义及对青年的启示”、易琳“青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争做民族脊梁的路径探究”、赵传方“高校青年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路径研究”、陈佳“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的重要论述心得”、胡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引领探析”、宫磊“格物穷理 知行合一 经世致用——习近平同志视察贵州大学时的重要讲话对旅游学研究生的启示”。 

    第二章“思”,收录陈越“‘修齐治平’对新时代学生译员的指引作用”、王晓倩“新时代青年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研究”、谈思嘉“新时代研究生会改革发展的青年逻辑”、熊小俊“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新时代青年学子的责任与担当”、张翔宇“乡村振兴视域下格物致用理念的新解读——兼论高校青年的使命担当”、黄永涛“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伦理重建”。 

    第三章“践”,收录许苗苗“以高校为依托助力乡村振兴研究——以贵州大学“博士村长”计划为例”、邢杰“脱贫攻坚中的青年担当”、瞿鑫“新青年新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李婷婷“全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背景下高校青年学生的担当”、蒋兴云“法学学子在法治乡村建设中如何学以致用”、陈小丽“增值税改革助力贵州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研究”、杨倩“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的研究”、姬杨“新时代高校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以贵州大学为例”、孙艺文“播种、萌芽、收获:高校青年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成长逻辑”、吴小霞“弥合数字排斥,促进乡村振兴”、岳春勤“校地合作模式下设计专业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张玲艳“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与探索”、杜昕妤“乡村振兴背景下消除农村视觉贫困的有效路径研究——基于R县的个案分析”、梁贾钊“从脱贫到振兴——论乡村建设视野下青年人的新局和新机”。 

    第四章“悟”,收录张秀“论中国共产党百年斗争精神的价值意蕴与实践指向”、李侑峰“青年学好党史的方法指引和有效路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的思考”、张瀚升“中国共产党百年贫困治理经验及当前继续反贫困的策略探究”、户霞菲“‘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共产党人的“无我”文化传承与百年发展”、尹昱珺“建党百年英雄模范教育的历史考察及当代启示”、孔令玮、黄广友“关于新时代构建高校‘四史’学习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互动机制的思考”、毛丹妮“学习‘四史’是新时代青年的必修课”、郭佳墨“悟思想,汇未来:‘四史’学习在当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中的时代价值及应用”。

    本书“后记”写道:

    五月溪山,郁郁苍苍,殷殷嘱托,铭记于心。十余年来,贵州大学师生始终坚持并引领全国青年学子自觉学习201159日习近平同志视察贵州大学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自2017年起,学校于每年五月举行“高校青年·思想论坛(下称“论坛”),营造积极良好的氛围,全面、深入、系统、持续地学习讲话精神。 

    论坛由贵州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创办,时任贵州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罗勇带领部门所有同志策划,贵州大学研究生会、贵州大学研习社等研究生组织积极参与;贵州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共青团贵州省委等单位给予大力指导;学校党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学生处、校团委、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文化书院、图书馆、出版社等单位给予大力支持,方使论坛得以开创、传承与发展。 

    论坛紧扣时代脉搏。首届主题为“立志·磨炼·成才”,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届分别为“新时代·新青年·新作为”“我爱我的祖国·争做民族脊梁”“格物致用”“百年立德树人·十年感恩奋进”。2022年第六届主题是“强国新征程、自信向未来”。每年开展读书交流会、专家讲座、理论宣讲、主题征文等形式多样的活动,邀请全国高校青年学子代表多渠道参与其中。20205月,时任贵州省长谌贻琴同志给论坛回信并给予充分肯定,勉励广大青年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用奋斗礼赞时代、用拼搏成就未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每逢论坛,必先征文。论坛为全国高校青年学子搭建了一个论道、研道、明道的平台。他们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所思、所学、所悟,畅谈于花溪河畔,神交于大将山下,最终汇编成此书。

 

文: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图:第六届高校青年·思想论坛组委会 刘洋 中国文化书院 张洪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