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来:阳明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兼评《阳明学系列研究丛书》

发布时间: 2022-10-26 浏览次数: 96

 

陈 来

200910

 

    《孟子·万章篇》云:“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孟子的意思是说,始条理者是节奏的开始,终条理者是节奏的终结,有始有终才是理想的境界。浙江的阳明学研究可以说有这样一种作用,也扮演了这样的角色。

 

    先说始。改革开放以后,阳明学研究在大陆才真正开始。70年代后期,浙江的沈善洪、王风贤先生在拨乱反正的时期,开始研究王阳明哲学。1980年他们写成了《王阳明哲学研究》小书的初稿,并在同年秋天在杭州举办了华东地区宋明理学讨论会,在会上向与会代表分发了他们的小书。这本书虽然只是一本数万字的小册子,但却是新时期王阳明研究的开始。所以,我说阳明学研究的“始条理者”在浙江,就是这个意思。那时候,我也参加了这次讨论会,在会上了解了不少学术的动向。

    80年代初,王阳明的研究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其代表是邓艾民先生。他在80年代初进行的王阳明研究分为两路,一是王阳明哲学的研究,为此他写了数篇文章,在《中国哲学》、《燕园论学集》等刊物发表。1981年他在杭州的全国宋明理学讨论会上发表论文,说王阳明是封建时代的圣人,引起了一些人的批评,但他不以为意,坚持自己的见解。二是《传习录》的注解,他在1983年给研究生讲课时发了油印的讲义,即《传习录注》。虽然他的《传习录注》在搜集资料的范围上不如陈荣捷先生的著作,但其学术水平已超越我国学术界50-70年代的王阳明研究。特别是他很关心欧美的王阳明研究,学术视野也超过50-60年代。遗憾的是邓艾民先生的书出版较晚,如他的王阳明哲学研究的数篇论文,是他1984年去世后,到1990年才由冯契先生帮忙出版,而且是和他的朱子研究论文合并一书出版的。而他的《传习录注》则在90年代后期才由台湾的出版社出版。但无论如何,这两部书代表了80年代初期大陆王阳明研究的水平。

    同一时期台湾的王阳明研究,就专书而言,70年代以蔡仁厚先生的《王阳明哲学》的书为代表,这本书也只有10万字左右,但王阳明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多已提出来了。80年代台湾出版的代表作应该是陈荣捷先生的《王阳明与禅》和《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这两部书应该说是中文世界当时阳明学研究专书水平最高的代表作。1988年秦家懿的《王阳明》專书出版,在王阳明思想的宗教性方面,其研究较前人有所进步。

    相比起来,这一时期日本学术界对王阳明的研究,不仅高于中国和中文世界,应该说是世界领先的。日本在战前就有阳明学研究的重要著作,战后《阳明学大系》的出版,从文献、思想、学派、传承等诸方面对王阳明本人和王阳明学派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王阳明的研究,改革开放以后,浙江学者本来开其先河,但80年代到90年代的一段,浙江对王阳明的研究不太集中。而就全国来说,90年代初,我们的王阳明哲学研究上了一个台阶,应该说达到了世界前沿的水平,90年代后期仍然保持了这一势头。但这一时期对阳明后学的研究很不够。1991年我访问日本时,因为我自己的王阳明哲学研究已经完成,便很注意阳明后学的研究。我当时看到日本对阳明后学的研究很深入,对王阳明后学专人的研究都已有出版,给我的印象很深。二松学舍大学还出版了《阳明学》季刊,水平都很不错。1995年我在东京大学客座时,也作了一些阳明后学的研究,如阳明学讲会的研究,還作了一些阳明学文献的辑佚。但仍然感觉中文世界的阳明学研究需要大力发展。所以90年代中期以来,我指导的学生,有不少都作阳明后学的研究,十多年来,现在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不仅北京,其他地区的学者也都开始注意阳明后学的研究。十几年来,我们全国的阳明后学研究已经取得很多的成果,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代表性的学者如吴震教授,以及浙江的董平、钱明教授等。同一时期的台湾学界,吕妙芬、林月惠先后出版了有关阳明后学的史学研究和哲学研究的著作,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也是有代表性的。今天,我们已经可以说,中文世界的阳明学研究已经超过了日本,这是我感到非常欣慰的。

    浙江学者的阳明学文献的整理工程很值得一提。在吴光先生的主持下,80年代作了《黄宗羲全集》的校点,很有价值;90年代中期则作了《刘宗周全集》,也很有价值,只是,这两部全集虽然是明末心学发展与转变的重要著作,却不是与阳明学研究直接有关。直接有关的是90年代初期王阳明文献的整理,1992年春吴光先生等编校的《王阳明全集》上下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这部全集对推动王阳明及其思想的研究起了不小的作用。文献的校点出版,使研究有资料可据,使得原本有资料困难的研究得以开展。明代哲学的文献的建设是浙江学者的一大贡献。文献的标点新印,对今人作研究提供了最重要的便利,也促进了研究的更广泛的发展。同时,文献的标点整理本身也是一项学术工作。

    2007年,钱明、董平先生主持的《阳明后学文献丛书》出版,不仅标志着浙江学者阳明学研究的再度兴起,与这一时期阳明后学的思想研究相配合,形成了阳明学研究的新气象。阳明后学学者的著作,《四库全书》大多未收,晚近《四库存目》的影印,收入了不少,但没有标点整理,而这部阳明后学文献丛书,为阳明后学的研究提供了便利,阳明后学的研究将得到进一步的推动。

 

    最后说“终条理”。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阳明学系列研究丛书》,包括9部专著,1部译著,1部论文集。这是由吴光先生主持并以浙江学者为主体的10多位学者共同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王阳明与阳明学派系列研究”的成果。其成果分为三个类型:一是人物大传,主要是论述阳明学派三大儒(创教者王阳明,修正者刘宗周、转型者黄宗羲)的生平事功与学术思想,同时对刘宗周、黄宗羲所创立的独立学派的特色与学派人物作了概括性研究;二是阳明后学主流学派的研究,选择了阳明后学三大派——浙中王学、江右王学、泰州王学开展系统性研究。三是比较研究类型,对阳明学与明清佛教、道教、当代新儒学的关系开展了研究探讨,并对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地区的阳明学作了梳理与比较研究,充分展现了阳明学的立体发展演变状况及其对中外儒学史的重大影响。 

    以往关于阳明学的研究成果,偏重于对王阳明本人及王阳明学说本身的解说,而缺乏对阳明后学各派的系统研究和比较研究。针对学术界研究的需要,这套丛书的设计理念,是以王阳明与阳明学为中心,力图对王阳明的生平事迹及其学术成就作出新的评价;对王阳明后学各派——江右王学、浙中王学、泰州王学、刘宗周与蕺山学派、黄宗羲与浙东学派作出全面系统的研究与梳理;对阳明学与道家道教、阳明学与晚明佛教、阳明学与当代新儒学进行系统化的研究与评述。

    而深入研究王阳明与阳明后学各派各家的思想宗旨、学说特色、历史作用及其现代价值,深入研究阳明学与明清儒学、近现代新儒学及当代儒学发展的思想联系对于系统整理中国哲学遗产有较高学术价值,而且对于深入浙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这套丛书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唯一一套阳明学研究专题系列的丛书,既是对王阳明及其后学各家各派思想学术的具体而微的分析研究,也包含了以王阳明与阳明学为中心而对宋明以来心学思潮发展演变的梳理,在明清学术思潮与学派演变的研究上有系统总结的特色,具有创新的意义。而深入研究王阳明与阳明后学各派各家的思想宗旨、学说特色、历史作用及其现代价值,深入研究阳明学与明清儒学、近现代新儒学及当代儒学发展的思想联系对于系统整理中国哲学遗产有较高学术价值,而且对于深入浙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作为“终条理”者,这套《阳明学研究丛书》,可以说吸收了阳明学研究30年的成果,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深的发掘,更广的开拓,成为我国王阳明与阳明学研究的一次代表性的全面的展示,在我国现代学术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来源:“人文日新陈来”公众号 2022-10-26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