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都看到了一个事实:国学已经正在进入到中国大学的校园,许多著名高校已经成立了“国学院”与“国学研究院”;国学同时也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之中,社会大众对国学的兴趣、需求越来越强烈。
但是,“国学”又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学科概念。学界在追问:“国学”是一门学科吗?大众在追问:生活在发生惊人变化的现代社会,传统国学还有什么意义?这里,我们做一简要回应。
01国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尽管国学如此重要,但对国学是否可以成为一个独立学科,学界内部还存在着不少疑虑与分歧。人们首先会问,国学的确切定义是什么?
其实,“国学”有非常明确的内涵和外延。首先,“国学”的“国”应该是指中国;其次,这个“学”就是指传统学术,即中国传统的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总是要通过文字、典籍的形式固定和保存下来。所以,我们既可以从国学的典籍形式与分类来定义国学,中国古代文献典籍有经、史、子、集,所以今天人们所说的国学往往也分为经、史、子、集;我们也可以从国学的思想内容与学术派别来定义国学,可以将国学分为儒、佛、道及诸子百家。
人们又会进一步追问:国学的知识构架和学理依据是什么?当然,国学之所以可以成为一个独立学科,必须要有两个重要条件:其一是国学学科体系的内在条件,即国学体系的知识构架和学理依据;其二是国学的外在条件,即国学能否具有现代学术视野而能得到普遍承认并开展广泛的或全球化的学术交流。
国学这门学科,之所以在学界还有不少疑虑与分歧,与它在当代中国的学术体制内的处境有关。现在大学院系的分科,基本上是近代引进西学而建立起来,分为理学、工学、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宗教、政治学、教育学等等。尽管近些年各个大学纷纷创建了国学院,但是国学在当代中国的学术体制内并无合法性的身份。这样,我们延续几千年的中国传统国学,在这种学科体制下只能变成其他学科的材料。比如国学中最重要的经学,在现代大学的学科中就没有合法的独立地位,我们不能独立的研究、学习经学,只能够将其分别切割到文学、历史学、哲学、政治学、法学、宗教学、教育学的不同学科。这样,国学中的经、史、子、集的不同门类知识,全部被分解到了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宗教、政治学、教育学的不同学科视野里面,变成其他不同学科的材料。
近代引进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宗教、政治学、教育学的不同学科视野,在帮助我们研究中国传统国学方面,确实有它的长处,但也有其短处。中国传统学术是一个有着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其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有着内在联系。当我们用各门现代学科把传统国学分割之后,就有可能失去原来知识体系的联系和特点。每一种知识体系或学科框架,实际上是我们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具有主观性因素的图式。不同文明有不同的把握世界的图式,西方知识学有它自己的长处,中国传统知识体系也有自己的长处,譬如中国的知识传统具有整体性、实践性、辨证性的特点,就成就了中华文明的世界性贡献。正因为如此,研究中国传统学术,应该保持对其原文化生态的、有机整体的学问特点的思考。国学作为这样一种原文化生态的、有机整体的学问特点,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其实,在讲到中国“国学”合法性的时候, 我们还可以暂且借用西方大学的“古典学”的概念。在西方世界许多大学都设立了古典学系。这个古典学研究什么呢?它最初是以古希腊、罗马的文献为依据,研究那个时期的历史、哲学、文学等等。古典学的特点是注重将古希腊罗马文明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分别研究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历史、哲学、文学。在西方,古典学一直是一门单独的学科。
我们认为,“国学”其实也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学”。如果我们用“中国古典学”来说明中国“国学”,可以提供“国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上述两个条件。一方面,在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中中国形成了建立自己特有的具有典范意义的文明体系。建立“中国古典学”,也就是以中国古人留下的历史文献为依据,将中华文明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由于“中国古典学”是以中国传统学术体系为学科基础,这是一门从学术范式到知识构架、学理依据均不同于现有的文学、历史、哲学学科的独立学科,这是“中国古典学”得以确立的内在条件。另一方面,由于“国学”概念仅仅能够为中国人自己使用,西方人则只能使用汉学,以“中国古典学”来定义原来的国学,“国学”具有了知识共享、学术交流的现代学科的要求,并能兼容国学、汉学,为中外学者所通用,这是国学能够具有现代学术视野并能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的外在条件。
02国学的现代价值
我们生活在日益变化的现代社会,传统国学还有什么意义?我认为,对现代中国和世界而言,国学至少有四个层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国学能够为现代人的个体精神需求提供思想营养。中国正面临社会的急剧变革,每个人的命运发生很大的无常变化,每个人的行动有更多的选择自由,但是,能够给我们驾驭命运的精神方向、行动选择的人生智慧却严重不足。现代中国人往往会感受到是非的迷漫、得失的困扰,同时引发对生命意义的追问。社会底层民众是这样,那些成功人士也是如此。儒家、道家、佛家的经典,诸子百家的思想,他们对个人人生意义的选择,包括是非的迷惘、毁誉的困扰、得失的彷徨,对人生的终极价值选择,都能够提供了很多很好的思想营养。今天很多人思考的问题,其实古代先贤都思考过,而且有非常好的解决办法。我们回头去看经典,原来我们的老祖宗已经有很好的思考了。
其次,国学能够满足当代社会为建立和谐社会的需求提供重要的文化资源。在中国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我们正在面临着种种社会问题、思想危机。我们常常感到当代中国的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缺乏信任,我们不相信超市里买来的食品是否安全,我们不相信来自陌生人的帮助是否藏着恶意,我们甚至还在讨论见到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起,还有许多人的损人利己的做法,已经到了完全不能容忍的地步。诚信危机、道德危机成为我们建立和谐社会的大敌。大家都在想,怎么来制止相关恶劣事件的发生,怎么来建立一个有诚信、有道德的和谐社会。在中国传统国学里,对于如何建立有诚信、有道德的和谐社会,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中国传统的仁爱思想、忠恕之道,仍然可以成为建构现代和谐社会的价值理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仍然是我们建立有诚信、有道德的和谐社会的金科玉律。
其三,国学能够为当代中华文明的崛起提供重要的支撑力量。当前的“国学热”其实还和中华文明的崛起有密切关系。中国崛起与中华文明崛起不是一个概念。中国崛起是指一个独立的中国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强大,而中华文明崛起则是强调一种延续了五千年的文明体系在经历了近代化、全球化的“浴火”之后,重新成为一个有着强大生命力的文明体系。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华文明是唯一历经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原生形态的古文明,并且一直保持其强大的生命力,位居世界文明的前列。但是,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被瓜分、侵略的历史,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中国人开始失去了文明的自信。其实,近代中国学习、吸收西方先进文明是非常正确的,但是我们必须坚持中华文明的主体性,采取对自我文化的一种虚无态度是非常不应该的。我们必须有一种文明的自我意识,我们要理解到,现代化中国的崛起,离不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崛起。我们活下来并且能够昂首挺胸的不仅仅是我们的身体,首先应该是我们高贵的精神和灵魂!那么,我们高贵的精神和我们的灵魂是如何形成的呢,其实,就是国学熔铸了我们的精神和灵魂。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学能够为当代中华文明的崛起提供重要的支撑力量。
其四,国学能够为21世纪新的人类文明建构做出重要的贡献。我一直认为,中国国学里面所包含的许多价值观念,比方说仁爱、中和、大同,不仅仅对中华民族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它们都一定能够成为具有全球性的、普遍意义的价值观念,能够弥补某种单一文明主导的价值观念的缺失。西方文明一直在坚持,他们倡导的许多核心价值具有普适性。其实,中华文化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一个接受这种价值的普世意义的过程。但是,许多中国人在此过程中,却忽略或者忘记了中华文明中的普适性价值。特别是在整个20世纪的文明史上,以西方为主导的现代文明已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严重弊端。21世纪建构的人类文明,一定是一种多元一体的文明,而延续五千年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一定要对21世纪的人类文明建构做出自己的贡献。
(原为《岳麓书院国学文库·总序》,东方出版社2015年)

朱汉民著人民出版社 2021年12月

朱汉民教授简介
朱汉民,湖南汨罗屈子书院院长、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院院长,教授,历史学、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湖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编委会主任。担任岳麓书院院长二十多年,推动岳麓书院的现代复兴,“致敬国学——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等系列学术文化活动的发起人。兼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承担国家重大学术文化工程项目《(新编)中国通史·中国思想史》主编与《清史·湘军史料丛刊》主编,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湖湘文化通书》与《宋学源流》首席专家,著有《玄学与理学的学术思想理路研究》、《儒学的多维视域》、《经典诠释与义理体认》、《宋学·理学·心学》、《书院精神与儒家教育》、《湖湘学派与湖湘文化》等著作二十多种,在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三百多篇。获评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建国70周年百名湖湘人物、首届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徐特立教育奖等。
来源:屈子书院2022-11-03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