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由贵州大学出版社组织编写的《百年贵大口述史》由贵州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近日,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暨贵州大学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获贵州大学出版社特意赠书。
该书为《百年贵大文化建设丛书》之一,获百年贵大文化传承工程项目资金资助。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李建军、校长宋宝安任《百年贵大文化建设丛书》编委会主任;李建军任《百年贵大口述史》编委会主编并作“序”,贵州大学党委副书记骆长江任常务副主编,贵州大学文学传媒学院唐娟、贵州大学出版社龚晓康、贵州大学校史馆(档案馆)唐圣琴任副主编;贵州大学出版社社长闵军任出版人。
《百年贵大口述史》除“序”“前言”“附录”“后记”外,根据口述史采访对象进入贵大学习或工作的时间,按照年份从先到后排序,共收录“陈希文与贵州大学”“贵州工学院初创期二三事”“创业艰难无怨无悔 弦歌不辍耕耘不止”等口述文章56篇,共52.5万字;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经济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外国语学院部分师生组成访谈组,访谈工作得到贵大老教授、老领导、校友们及贵州大学党委宣传部、对外合作处(校友总会)、校史馆(档案馆)、离退休工作处等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
李建军在“序”中写道:“溪山如黛,常沐春风,学府起黔中。”岁月如歌,贵州大学崛起于黔中大地已整整两个甲子。在贵州大学120周年校庆到来之际,贵州大学出版社组织编写了《百年贵大口述史》一书。一部口述史,记录的是一代代贵大人与贵州大学的故事,承载的是一代代贵大人的情感与奉献、光荣与梦想,连接的是贵大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以先贤启后学,鉴往而开来。一部口述史,融筑着大时代变迁中的贵大贡献。回望历史的纵轴,1902年,贵州大学堂在清末新政的风雨中诞生,为贵州近代高等教育竖起了第一块里程碑。此后,历经省立贵州大学、国立贵州农工学院、国立贵州大学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贵州大学。在半个多世纪里,贵州大学历经沧桑,校名几经更迭,校址几经迁徙,先贤们筚路蓝缕、潜心造才,披荆斩棘、薪火相传。无论是五四运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救亡还是新中国的成立、贵州的解放,都留下了贵大人的贡献。1951年11月,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了“贵州大学”校名。
改革开放后,贵州大学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各项事业发展蓬勃兴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1997年8月,原贵州大学、贵州农学院、贵州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贵州艺术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新的贵州大学。2004年8月,贵州大学又与贵州工业大学强强合并。2005年9月,贵州大学正式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2017年9月,贵州大学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018年2月,贵州大学成为“部省合建”高校。2022年2月,贵州大学再度入选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行列。从扎根西部助力脱贫攻坚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贵大人以强烈的文化自觉和使命担当,书写着新时代的报国华章,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和成就。
一部口述史,凝聚着“坚毅笃实”的贵大初心。时光荏苒,120年弦歌不辍。抚今追昔,是一代代自强不息的贵大人辛勤耕耘、接续奋斗,才谱写了贵州大学和贵州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不朽篇章。我们感念每一位孜孜奋进、勤勉敬业的贵大先贤,是他们倾毕生之力为国家培养造就了50余万栋梁之材,奠定了贵大的百年基业;我们致敬每一位建功立业、拼搏进取的贵大校友,是他们在各行各业贡献着贵大人的智慧和力量,共同铸造了贵大的百年荣光。在两个甲子的风云变幻中,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情怀,是一笔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永世传扬。
龙超云同志心系母校,殚精竭虑地推动我校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著名历史学家陈祖武先生倾其所有,捐赠毕生所藏257箱珍贵藏书,在母校设立“感恩书屋”,诠释了校友的赤子之心;冯泽先生鲐背之年仍心心念念学校发展,欣然赋诗庆贵大百廿华诞;马克俭院士扎根贵大60余载,耄耋之年仍坚守“科学报国”的初心……书中记录了50余位贵大人的故事,选取的人物不多,但每个故事都熠熠生辉。看似是一个个的故事,但每个故事都不是孤立的,它们折射出几代贵大人接续奋斗的身影,凝聚着几代贵大人矢志不渝的初心,它们是贵大继续推进国家“双一流”建设,在贵州下一个黄金十年“做强贵州大学”、迈向更好未来的动力源泉。他们的讲述,有故事、有思考、有高光,既是贵大校史的必要补充,又是校友的心灵史与奋斗史,贯穿其间的是对母校深深的眷念之情。感谢编委会的同志不辞辛劳,夙兴夜寐,外联内访,历时2年,才终于让那些散落在时光里的“记忆”得以凝聚成形,呈现在我们面前。
“明道济世,见贤思齐,报国为民志气同。”201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贵州大学时,对贵州大学为国家特别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殷切嘱托高校要培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矢志不渝奋斗的人才。今天,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二十大将为中国的未来描绘出宏伟蓝图。我们有决心也有信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兴学育人,继往开来,砥砺奋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书写贵大前进征程的新篇章。
最后,谨向120年来为贵州大学作出贡献的校友致以崇高的敬意!
《百年贵大口述史》“前言”写道:贵州大学是一所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大学,也是一所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大学,是一所有着动人故事的大学。
学校创建于1902年,在120年的办学历程中,虽然校名几经更迭,校址几度变迁,历经沧桑,屡经磨难,但百年传承,薪火相继,始终心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以“兴学育人”为根本,扎根黔中大地,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以严谨求实的学风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培养、孕育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特别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鉴往所以训今。”在贵州大学120周年校庆到来之际,为了反映和记录学校的发展历程,总结办学成绩和经验,挖掘和传承贵大精神,学校决定编写《百年贵大口述史》。在相关单位的支持和配合下,本书编写组一共访谈了50余位贵大人,以口述史的方式记录了历代贵大人为贵州教育事业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口述者们怀着真挚的情感,讲述了自己在贵州大学学习或工作的经历,表达了对贵州大学的无比眷念、对母校120周年校庆的祝愿和对贵州大学今后发展的期许。本书材料翔实、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既是贵州大学校史的补充,也是了解贵州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有益读本。
编写组商请贵州大学党委宣传部、对外合作处(校友总会)、离退休处提供了历任校级领导、知名校友和知名专家名单,按照兼顾不同校区、不同学科专业的原则,拟定了口述人物初步名单,并根据编委会对名单的反馈进行了增补与调整。在访谈工作开展过程中,有的校友因联系不上,或出于身体、档期等原因未能进行访谈,编写组深感遗憾,希望以后有机会再进行弥补。
本书共收录56篇口述文章,其中回忆老领导陈希文、秦天真的2篇文章来自贵州人民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贵阳百年教育》一书,其余54篇文章以人物访谈口述、作者自行撰稿两种方式完成,并进行了转录、润色与校订。
本书根据口述史采访对象进入贵大学习或工作的时间,按照年份从先到后排序。若出现同年进入贵大的情况,则按照采访对象姓名的首字母在字母表中的顺序排序。
考虑到一些事件发生的时间久远,部分口述人年事已高等原因,口述时提及的史实可能存在误差或疏漏,编写组采取以下方式对史实进行了核查:
1.原文根据口述人的录音转录、整理,初稿完成后提交口述人本人进行事实核对,重点核对地名、人名。
2.根据《贵州大学校史(三卷本)》(贵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贵州大学校史 1902—2010》(贵州大学出版社,2012年),对文稿中涉及校史的部分逐一进行事实核对,重点核对时间、数据和规范性名称。
3.通过查找贵州大学报、贵州大学新闻网、贵州日报等媒体报道,以及查阅文献史料、校史档案等方式,对相关史实进行辨析和确认。
尽管如此,因书中内容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广,编写组成员能力有限,书中难免仍有疏漏、错误之处,诚恳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百年贵大口述史》“后记”写道:在120周年校庆即将到来之际,《百年贵大口述史》一书也即将付梓。对每一位参与本书编写的贵大人来说,能够参与其中,聆听贵大、了解贵大、记录贵大,是一件幸运的事,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一所大学的灵魂在于她的精神。究竟什么才是贵大精神?对每位贵大人来说,都是一个不太容易回答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曾困扰过我们。然而,就在这部口述史一点一滴汇聚成册的时候,我们似乎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贵大精神,就在每一位新老贵大人的讲述中,在一次次的倾听和交流中,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里。
感谢受访的贵大老教授们。他们和贵大一路走来,历经坎坷,祸福同担。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传道授业、治国齐家的人生轨迹和责任担当。年过八旬的张闻玉老师,字斟句酌地帮助我们修改文稿,连标点符号的错误都一一指出并纠正。81岁高龄的刘治良老师,在接到访谈邀约后,因担心自己表达不清楚,提前准备了文字材料,自己还进行了朗读练习。
感谢受访的贵大校友们。他们对母校的赤子情怀深深打动着我们。采访陈祖武先生时是在贵大,先生的照片没有带在身上。陈老回到北京后一直记挂此事,不仅委托老伴用并不娴熟的技术帮我们翻拍老照片,还亲笔写上图片说明。朱绍纯校友身为国企高管,百忙之中仍满腔热忱地接待我们,全力配合我们的访谈工作,对母校的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感谢受访的贵大老领导们。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最吸引我们的不是他们娓娓道来的故事,也不是他们卓越的成就,而是他们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和真诚待人的谦虚品德。身患癌疾、尚在化疗过程中的冯泽老书记强忍身体不适,在病床上耐心地向我们讲述他和贵大的故事,为我们上了最生动也最深刻的一堂课。
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闪耀着的贵大精神——明德至善,博学笃行。在120年的历史长河中,如他们一样,千千万万的贵大人,就是贵大精神的脊梁。一本书能呈现的内容是十分有限的,但贵大精神一定能薪火相传!
本书的访谈和撰稿工作始于2019年冬天,中间曾因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而一度停滞,直至2022年初夏才基本完成。在2年多的时间里,我们也曾遇到种种困难,但更多的是收获。感谢参与本书访谈和撰稿工作的数十位老师和同学们,是他们的坚持不懈和用心付出,才使这项工作最终得以完成。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贵州大学党委宣传部、对外合作处(校友总会)、校史馆(档案馆)、离退休工作处等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文: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贵州大学出版社 办公室 图:张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