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文库|人生实践之学——读《实践与超越:王阳明哲学的诠释、解析与评价(增订版)》

发布时间: 2023-04-07 浏览次数: 17

 

    在中国哲学史上,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所开创的阳明心学,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阳明哲学是当下学界关注的热点,研究成果已足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不过,尽管阳明哲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依然存在如何把握阳明心学根本精神、思想特质,进而恰当理解、定位阳明哲学的问题。就此而言,丁为祥先生的《实践与超越——王阳明哲学的诠释、解析与评价》(下文简称《实践与超越》)一书对当下阳明心学的研究无疑具有导向性意义。 

    《实践与超越》由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首次出版,2022年孔学堂书局在作者修订增补的情况下,出版了该书的增订版。这里的介绍以增订版为主。

 

《实践与超越》 

    “哲学,是人的哲学;哲学所探讨的世界,也首先是人的世界。因此,哲学不能离开人。对于以读书学圣贤为第一等事的阳明来说,哲学思想更离不开其,人生实践是阳明哲学形成发展的动因,更是阳明哲学的特质所在。在王阳明哲学的形成与发展部分,作者紧扣阳明的人生实践,呈现阳明哲学思想从探索到形成,再到成熟发展的过程,又从人生实践的视角对阳明思想形成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作阐发与诠释。阳明的格竹轶事,与人们多从阳明学与朱子学的理论分歧、阳明对朱子原意的误解加以分析不同,作者则认为这一事件正是阳明勤于实践性格的体现。龙场悟道后,席元山以朱陆异同相问,阳明不语而答其所悟,作者认为此正体现阳明在实践中以道德本心来验证朱陆异同的立场。作者总结指出,终阳明一生,推动其思想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便是他一生的实践。因此,阳明的哲学是人生实践之学。人生实践之学不仅是阳明哲学的思想特色,也是阳明不同于其他理学家根本之处。

《实践与超越》 

    阳明哲学是一种人生实践之学,但并不意味着只是阳明个人的主观感悟,同样具有一般哲学的理性与逻辑。在第二部分王阳明哲学的结构与特征中,作者对阳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理论进行了全面解析。在作者看来,由于阳明在的理解上不同于传统理学,强调的个体性、实践性,的伦理性,因此阳明心即理体现出主体与本体的同一原则,这种原则不仅决定了阳明哲学的人生范围,也决定了阳明哲学道德实践的性质和指向。在知行合一上,作者强调一时并在的实践性是阳明这一命题的根本所在。知行合一一时并在的实践性,不仅表明阳明哲学是一种严格意义的道德哲学,也体现了中国哲学鲜明的人生实践特色和实践理性精神。在致良知上,作者首先指出阳明以良知为天理,表现他对理学本体的主体化推进,也是其龙场以来主体与本体同一原则的具体落实。的理解上,作者强调实行义是这一概念的根本内涵,并指出实行义的进一步展开就是兼知兼行,知行合一。致良知的要义在于实践,是阳明实践哲学的宗旨。四句教论题上,作者从格物入手,通过诚意”“致知心体,对阳明这一学说作了完备讨论。就格物而言,作者指出阳明将朱子思想中的自然物理转换为道德伦理,其格物成为严格意义上的行为物,在呈现阳明哲学特色的同时,也体现其与朱子之间的差异。 无善无恶的阐释上,作者则强调至善无善无恶之间有无混一的圆融关系,至善是从发用处说,无善无恶则是从功夫追求的最高境界上说,二者在致良知本体功夫合一的关系中得到理解和定位。就思想理论的一般性来说,作者总结指出,主体与本体合一、体用合一和知与行的合一构成阳明哲学的根本结构与本质特征。

《实践与超越》 

    “哲学以理性为载体,但理性并不能穷究哲学的全部意蕴。就中国哲学,特别是阳明学而言,哲学的理性,理性的哲学必然升华为思想、人生境界的问题。《实践与超越》专设王阳明哲学的境界一篇,分别从身心之学”“万物一体”“廓然大公”“无善无恶等方面对阳明思想中的境界向度作了考察。万物一体说上,作者认为此说体现阳明在道德实践中从克己走向大我的价值追求,也体现为基于儒家仁爱精神的道德境界与社会理想。 丁先生认为无善无恶”“不仅仅是指心之本体不沾滞于善恶,而是对心之本的扬弃与超越,是圆融生命的当下朗现,又是对生命本身的彻悟。作者最后总结说,境界即是追求精神的回报与反光 ,是主体在无止境的追求过程中之所见。阳明哲学的境界,正是其人生实践追求过程中的所见,是阳明一生实践境遇的反映与升华。

《实践与超越》作者丁为祥 

    对阳明哲学的形成发展、结构与特征、境界作全面讨论后,需要对其作结论评价。在阳明哲学的评价部分,作者首先对几种研究范式进行了反省,认为对象性评价存在以认知理性将阳明哲学朱子学化的问题。以牟宗三为代表的内在评价研究范式,虽然对阳明哲学精神有恰当把握,但由于强烈的形上取向,对阳明思想中的实践性有所忽视,存在对阳明哲学偏离问题。对几种阳明哲学的评价范式作相应辩证后,作者基于内外统一的原则,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视角,回答了阳明哲学的意义与价值问题。就学说理论本身,作者认为 “阳明哲学的特征 ,相对于逻辑理性而言,便是以德性为核心的实践理性,这从根本上决定了阳明哲学在儒家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实践与超越》 

    总之,丁为祥先生《实践与超越》一书通过形成发展、结构特征、思想境界、理论评价等内容,揭示阳明哲学人生实践之学的本质特征,人生实践之学是阳明哲学根本所在。丁先生的研究,在准确把握阳明哲学的同时,为我们进入阳明思想世界,从事阳明哲学的学习与研究,提供了一部具有阳明哲学精神的范本。

 

/邓国元 视觉/实习生 明雪 编辑/陈江南 二审/赵相康 三审/黄蔚

来源:贵州日报报刊社官方新闻客户端“天眼”新闻 2023-04-06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经授权转载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