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芊著《中国民族地区的土地买卖与地权分配——以贵州清水江流域为中心的研究》出版 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获赠图书

发布时间: 2023-05-06 浏览次数: 59

    20225月,林芊教授著《中国民族地区的土地买卖与地权分配——以贵州清水江流域为中心的研究》由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孔学堂书局出版发行。近日,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暨贵州大学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获林芊教授特意赠书。

    本书为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张新民教授所主编《清水江区域学文库》之一,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11&ZD096)阶段性成果,获二〇二〇年贵州省出版传媒事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并获贵州省孔学堂发展基金会资助。全书38.9万字。

    张新民教授在《清水江区域学文库》“总序”中写道:

    近数十年来,随着清水江文书整理编纂成果的大量出版,相关研究论文或论著的数量也在明显增多,而清水江流域无论作为长江支系文明或民族社会区域空间,也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以流域或区域作为分析讨论框架,探讨族群、聚落、区域、国家多方面的互动关系,进而了解或把握中国历史文化整体而全面的发展进程,也越来越成为研究者广泛接受或采用的一种重要方法。正是有鉴于此,我们在原有文书整理和研究成果积累的基础上,拟以“清水江区域学文库”为题,编纂一套大型学术研究丛书,希冀能够借此汇聚起更多的优秀学术研究成果,从而推动区域学或中国史研究的健康发展。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清水江流域自然 - 人文历史变迁发展的状况,尤其是国家对当地的长期经营与开发、区域与区域之间交流和互动以及乡民对自身生活秩序的维系及建构,我以自身长期从事研究所积累的学术经验或学术旨趣为出发点,特撰下列文字以作导读性的总序。(全文已由本网单独推出)

    

    林芊教授在本书“导论”中写道:

    本书是张新民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11&ZD096)、林芊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晚明至民国时期内地侗、苗民族地区土地买卖与地权分配研究”(14BZS069)课题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该研究利用清水江流域晚明至民国400余年间1万余份涉及土地买卖的各项契约文书,对该区域内侗、苗民族土地买卖与地权分配作详细地综合分析,发现晚明至民国期间清水江流域侗、苗民族土地买卖与地权分配的特征是:有活跃的土地买卖,通过土地买卖土地有向少数人集中的倾向;但整体上占有较大土地份额的地主却不多,即通过土地买卖市场,能培育出一个中农与富农间的阶层,却很难产生占有较多土地的地主阶层。这种由土地转移形成的地权分配特征及由此所形成的农民土地所有制度,我们称之为“清水江模式”。

    清水江模式,是在中国土地买卖与地权分配的历史大环境下呈示出来的一种土地制度。中国土地制度与地权分配,一直是 20 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史研究的主流,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已不是研究热点,但在2000年后又统摄于“农民、农村、农业”问题下继续纳入历史研究范畴。 

    在清水江流域的三穗、天柱、锦屏、黎平、剑河等县,清到民国年间土地买卖与地权分配的历史进程,显示出了较强的地权分配的地域性特征。……清水江文书是研究者们约定俗成的一个名词,是对产生自明代“新疆”与“边疆”相对应的政治地理边界上的清水江流域民间历史文献遗存的指称,其中绝大多数是流域内侗、苗民族田地、山场林地和林木的买卖契约文书。田地、山场林地买卖契约,本身就是经济生活的产物,更是体现地权分配的载体。面对晚明至民国时期年代完整,归户性极强,地域性广泛的土地制度文献史料,再也没有理由去漠视和拒绝中国最大侗、苗族地区的土地制度问题了,以清水江文书为基本史料研究土地制度便是最好的选择。

    本项研究的基本史料,主要取材于上述清水江文书中的田地和林地买卖契约,或立木买卖契约及与之相关的“分关合同”、土地清册及赋税文书,并对其中近1万件文书内的土地买卖及相关数据信息进行了统计。统计数据成为分析清水江流域晚明到民国历时400余年的土地买卖与地权分配的基本史料。 

    本项研究主题是清水江流域历史上的土地买卖及通过土地买卖反映出来的地权分配,并由此带来的土地制度性质,反映历史上土地买卖情况。我们从清水江文书中选择恰当的几个地区文书为样本进行统计和分析,在选择土地买卖样本时,我们遵循的方法是空间的广泛性、社会历史发展的典型性、社会生活的民族性三个原则。 

    本书是区域史研究,但与目前许多区域史研究著述不同之处在于,本书的历史叙述不刻意作理论与方法论的议论,尽量避免做成国外某一学派的中国地方版,避免标榜新理论与方法而实际是落进某些似是而非的理论陷阱。本书完全以史料为出发点,为揭示其历史内涵做实证性的研究,探索一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形成本书的一大特征,即通过剖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地域特征,去揭示传统中国社会的整体面貌。当然,也不可能拒绝新的理论与方法论的思考,只是不流于表面形式,尽量使新理论新方法与史料分析相融合,于潜移默化中体现出理论的指导性与所讨论问题真实性,历史研究的探索性。

    林芊教授在“后记”中写道:

    土地买卖与土地分配,是中国传统社会经济制度的主导。经济史研究中,土地买卖与土地分配是中国传统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根本性研究,并不因曾经的“五朵金花”的误读或蒙羞而丧失其重大研究价值,尤其在今天人们蜂拥地进行社会生活史研究,讲述民间故事的时候,继承和延续中国史学研究领域中土地制度史研究的优良传统,就更有史学上的意义。当然,尽管前贤已有了许多杰出的研究成果,但本项研究着眼的区域、探讨的问题、揭示出的历史现象,都是站在巨人肩上又向前迈出的步伐,哪怕是一小步也扩展和推进了对中国土地制度的认识。

    少数民族地区土地买卖及地权分配,同样也是中国土地制度研究的基本问题。本项研究所想做的是从宏观着眼,长时段地关注晚明、清到民国间400年,大地区地关注清水江流域南北五县 11 个行政村;面对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土地制度的大问题,又从细微处入手,精细地分析田地与山场林地买卖过程,论析由土地买卖带来的地权流失所造成的地权分配趋势。为此,精细地分析田地买卖契约2964件、山场林地买卖契约4953件,还更微观地具体地解剖一户农户一生的土地买卖行为,并由一个个的个体连接起一个家族的土地积累史。应当说,经过这样的努力,清水江流域晚明至民国时期侗、苗民族土地买卖与地权分配趋势,已自证自明。

    清水江契约文书,早在2002年以后,就被大量地披露,仅2007年、2009年公开出版契约文书就达万份以上。明明每一份文书都透露出极鲜明的经济史信息或土地买卖信息,但为何没有人去做经济史的分析研究?不是因为土地买卖、土地所有制度、田价、赋税等经济问题陈旧了,真实的心态是在面对太过丰富的史料前产生的碍难,是面对如此海量的文书史料其研究竟然会无所适从。笔者从2012年年底也开始接触文书,几年来在长时间地焦虑与思考后,对文书的认识与分析文书的方法也渐渐明朗起来。首先是对失地农户的分析,再从购进农户的分析,然后再对典型农户做实证分析,由此作出制度性的概括。本项研究的主题已经出来了,好不好是一个很有弹性的评论,但一个让人可以告慰的重要感怀,是找到了怎样去研究文书、揭示其经济史的丰富内涵的方法。

    就此而言,为清水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地买卖与地权分配的共性找到依据,我们在研究方法上已做了许多努力,这些方法已显示出它有以往类似研究所没有的突出特征。但清水江文书提供了更有超越以往史料的丰富性,完全可以通过它丰富的资料,对区域土地买卖与地权分配作出多层次分析。多层次有几个侧面:在行政区划上可以是不同的县域,也可以是县域内不同的乡镇;在自然环境方面则是山地、山间小盆地、丘陵台地等不同的农业生产环境;人文环境方面则有侗族、苗族与汉族生活方式所带来的生产习俗,还有移民与土著的历史渊源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等。这些层次影响着和造成的土地分配的差异性,从而更好地从更开阔面、更近距离地观察内地边疆少数民族经济生产的深层动态;这些层次的研究利用文书提供的条件完全可以做到。但尽管有几年孜孜不倦地努力,仅凭借一己之力,在课题完成时间的限制下,实在是勉为其难。

    近四年孜孜不倦地努力,课题研究有了目前这样一个成果。虽然其间倾尽了笔者的汗水,在清水江侗、苗民族地区土地制度研究及清水江文书研究方面有所进展,但更须感谢的是本研究所依赖的已有前期成果,它包括了对文书的整理与释读及许多研究成果。为此,感谢张新民老师一直给予的全面支持与不断鼓励。感谢贵州大学“清水江学研究中心”学术团队各位老师的支持与帮助。还要特别感谢的是铙应利、覃应超、祝胜祺同学,尽管他们现已在各自工作岗位上施展才干,但他们在学生时代为本项研究作出了无私奉献。怎能忘记铙应利同学与我一同领受寂寞,做枯燥又烦琐的数千份文书数据的采集整理与分析工作;无论是蚊叮虫咬的酷暑,还是凛冽寒风的冬季,一同与覃应超、祝胜祺同学行走在乡间的田埂山梁、走村串寨收集文书与做田野调查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感谢黎平县罗里乡的乡亲、五湖村与亚榜村的“村支两委”,在我们采集契约文书时提供帮助,同时很惊讶在五湖村村支两委会办公室,还完好地保存着 1951 年土改时期本村的完整档案文献(当我们在台江县档案馆查阅资料时,该档案馆对土地改革文献收藏的记录是“缺藏”)。感谢台江、剑河、三穗、天柱、锦屏、黎平等县档案馆的领导与工作人员,每一次前往查阅文献档案,都能得到他们热情与周到的帮助。还要感谢《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杨军昌教授、《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编辑龙泽江研究员,有他们几年来在学术研究上的鼓励与帮助,我才对完成课题研究工作充满信心。

    这里,尤其感谢本书的编辑,他们是苏桦、黄艳、胡国浚、胡馨。本书引用了大量的不规范的民间文献,文中难免有误差与纰漏,给编校工作带来许多的繁难。承责编不嫌烦琐、热心编校、尽量修改、补充书稿中不完善之处。在此对他们辛勤的工作表示深深的谢抌。

    作者简介:林芊,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教授,贵州大学清水江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先后从事世界史、贵州区域史教学与研究。出版个人学术专著五部,主持和完成国家社科规划办、教育部、省社科规划办等课题。在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两次获“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丛书主编简介:张新民,贵州大学二级教授、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贵州大学清水江学研究中心主任、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长期从事历史文献学与区域史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文: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图:张洪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