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苗夷社会研究》

作者简介
吴泽霖(1898—1990),江苏常熟人,留美博士。曾任上海大夏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教务长,抗战爆发随校内迁贵阳,1941年辞去大夏职务,应邀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后历任西南民族学院、中央民族学院、南开大学、中南民族学院等校教授。
陈国钧(生卒年不详),浙江诸暨人。早年就读于上海大学,曾留学荷兰社会研究院,回国后在大夏大学任教,在社会研究部协助吴泽霖工作。抗战后,陈国钧曾转而从政。1949年赴台湾,任花莲县中学校长、台湾省立行政专科学校教授、台湾省立法商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台湾政治大学边政学系教授。
针对少数民族的田野调查
贵州地处西南,民族众多,历史上交通闭塞,学术界对其研究相对薄弱。最早用现代民族学、人类学的方法研究贵州少数民族的是西方传教士,国内学界则迟至抗日战争时期才开始。当时大批学者随大学或科研机构内迁贵州,在贵州作实地调查,除本书各篇作者外,还有岑家梧、李方桂、芮逸夫等,而成就最大的是大夏大学社会研究部。
上海私立大夏大学1937年底西迁来黔,1938年春设“社会经济调查室”,次年更名“社会研究部”,隶属于文学院,由吴泽霖和陈国钧主持。该部的核心任务是对贵州少数民族“进行有系统之研究,以冀促成贵州社会建设之事业”,成立后立即组织“西南边区考察团”。

大夏大学校景
《贵州苗夷社会研究》是由吴泽霖、陈国钧主编的论文集,收入吴泽霖、陈国钧、李植人、杨汉先、张少微等学者从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二年间在贵阳各种报刊上发表的论文五十一篇(含附录六篇),内容涵盖贵州少教民族地理分布、社会经济、文化教育、风俗习惯、语言等方面。这些论文绝大部分是作者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作民族学田野调查的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和文献价值。
在吴泽霖、陈国钧带领下,学者们积极开展田野调查工作,足迹遍及今天的毕节、安顺、黔西南、黔南和黔东南等少数民族聚居地,此外,大夏大学“社会研究部”还征集贵州少数民族文物二千余件,并举办了三次展览,社会反响良好。
打破偏见 服务现实
关于开展研究的目的,吴泽霖和陈国钧在序中写道:“一直到现在,苗夷族的一切,在一般汉人的心目中,仍还是一种迷。‘苗夷’二字,仍还是笼置着一种神秘的观念,对于他们有种种荒诞无替的传说,甚至有许多不近人情的证诬蔑。在今日苗夷族中,民族意识正在逐渐的高涨中,这些无谓的误会,也足以加深苗夷、汉族间的隔膜。所以从实际政治上着想,苗夷族社会的调查,更是一件待进行的要务。”
《贵州苗夷社会研究》中收录的文献,均有十分具体的研究主题和研究对象,均围绕贵州少数民族的民族特点和风俗习惯开展研究。其中风俗节日的研究包括有仲家的歌会、海肥苗的斗牛、蒙贡寨的重阳节等,地理风貌的研究包括都柳江、北盘江、清水江的苗夷分布研究等。文章论据充分,论述客观,对贵州少数民族的方方面面作了细致的描述和分析。

书中真实记载了七十多年前贵州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风土民情,作者大多是社会学、民族学或语言学等方面的专家,接受过系统全面的社会学、民族学或语言学等理论的学习和训练。他们对待贵州少数民族,能以具有文化相对论倾向的观念代替以往所谓的“异族文化”或“另类文化”观,摒弃大汉族主义思想,避免文化中心主义,充满了对贵州少数民族的同情之心、怜悯之情。
他们学以致用,让学术为现实服务,认为贵州数百万少数民族同胞是实现“抗战建国”目标的重要力量。他们积极向行政当局提出诸如改进贵州少数民族落后的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破除陈规陌习等等建议。在七十多年后的今天看来,仍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来源:贵州文库 2023-05-19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