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由贵州大学马国君教授及韦凯、肖秀娟所著《清代至民国清水江流域林业契约文书研究》由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孔学堂书局出版发行。近日,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暨贵州大学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获马国君教授特意赠书。
本书为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张新民教授所主编《清水江区域学文库》之一,为国家社科基金“清代至民国清水江流域林业契约文书研究”(12XZS023)的最终成果、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11&ZD096)阶段性成果,获二〇二〇年贵州省出版传媒事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并获贵州省孔学堂发展基金会资助。全书39万字。
张新民教授在《清水江区域学文库》“总序”中写道:
近数十年来,随着清水江文书整理编纂成果的大量出版,相关研究论文或论著的数量也在明显增多,而清水江流域无论作为长江支系文明或民族社会区域空间,也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以流域或区域作为分析讨论框架,探讨族群、聚落、区域、国家多方面的互动关系,进而了解或把握中国历史文化整体而全面的发展进程,也越来越成为研究者广泛接受或采用的一种重要方法。正是有鉴于此,我们在原有文书整理和研究成果积累的基础上,拟以“清水江区域学文库”为题,编纂一套大型学术研究丛书,希冀能够借此汇聚起更多的优秀学术研究成果,从而推动区域学或中国史研究的健康发展。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清水江流域自然 - 人文历史变迁发展的状况,尤其是国家对当地的长期经营与开发、区域与区域之间交流和互动以及乡民对自身生活秩序的维系及建构,我以自身长期从事研究所积累的学术经验或学术旨趣为出发点,特撰下列文字以作导读性的总序。(全文已由本网单独推出)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山场契约文书
第一节 山场权属转让契约文书
第二节 山场租佃契约文书
第三节 开山种木字及其他
小结
第三章 幼苗培育与山林管护契约
第一节 人工营林种子获取、保存和育苗
第二节 人工营林幼苗管护
第三节 民间习惯法、政府法令等对山林的管护
第四节 病虫害预防
第五节 火灾预防
第四章 山林纠纷处理契约文书
第一节 民间纠纷处理
第二节 官府管理
第三节 民俗管理
小结
第五章 青山买卖契约文书
第一节 幼林买卖契约
第二节 成熟林买卖契约
第三节 发兜木买卖契约
小结
第六章 回顾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马国君教授在第一章“绪论”中写道:
“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也是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保障。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历史实践证明,一个国家只有保持充足的森林资源和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和了解人类历史时期的森林生态史,反思人类的行为及其后果,是建设我们世代繁衍生息的美好家园的重要一环”(樊宝敏、李智勇:《中国森林生态史引论•前言》,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我国一直是一个林业大国,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广阔,诸多典籍中都记载了了我国森林的发展情况。然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对木材、林副产品需求也随之增加,“人工营林”得到了规模发展,而 “人工营林”的发展也留下诸多文献记载。值得一提的是,贵州省黔东南清水江流域苗侗地区原为“丛林密茂,古木阴稠,日月穿不透”的深山箐野之地(杨有庚:《〈姜氏家谱〉反映的明清时期文斗苗族地区经济文化状况》,见《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资料选编》(苗族卷),贵州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第192页)。自明以来,随着“皇木”采办规模扩大,极大促进了“人工营林”的发展,至今仍留有大批明代以来“人工营林”契约文书。文书内容涉及山林权属转让、山林管护、山林纠纷处理、青山买卖等诸多方面,是目前我国发现保存最为完整的林业契约文书系统,曾对维护该流域“人工营林”的持续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对这些文书展开研究,对于今天贵州民族山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山地经济发展与民族地区林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申报有着重要的历史借鉴价值。
“绪论”认为:契约文书是历史变迁生动的载体,史料价值弥足珍贵。我国契约文书的历史悠久,具有类型丰富,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如按民族群体文字书写类型进行划分,大致可分为以汉字为主体的契约,以及各少数民族在族际互动进程中所形成的原生契约;清水江流域及其邻近地区的契约,如以文字符号所载的载体进行划分,大致可以分为木契、草契和纸契等;清水江林业契约文书是忠实记载了有明以降500余年的人工营林发展的“活化石”。随着它的规模发现,清水江林业契约文书也得到了深入研究。翻检学术研究内容,大致将研究方法归纳为民族法学研究、区域经济研究、林业生态本土知识研究以及契约文书的数据库建设研究等几大类型。
马国君教授在“后记”中写道:
贵州省是全国惟一没有平原的山地省份,高原和山地占全省总面积的97%。另,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各大河流焚风效应明显。这样的区域生态系统脆弱,一旦开发模式与当地的生态环境不相兼容,就有可能引发生态灾变。查阅历史时期贵州各族居民经济开发与环境的关系,惊人的发现,他们做到了山地经济的高效发展与环境相适应,如黔北地区的柞蚕业、黔西北地区的畜牧业、安顺地区的白蜡业,黔东地区的人工营林等等。以上诸类经济形态,不仅维护了当地的生态,也成了当地各族居民重要经济来源,做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其后随着历史发展,这样的开发模式衰败了。但遗留下与此相关的文献甚为丰富,只要我们系统梳理和充分田野,总结其经验教训,一定程度能为贵州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战略服务。
黔东南清水江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林区,是区的林业经济在宋代以来就有了文献记载,特别是清至民国时期留下的清水江林业契约文书数量甚为可观。这些契约文书内涵了系统的人工林种植、人工林管护诸本土知识,为历史时期贵州人工营林发展与生态兼容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智力支持。
是书是在我的国家课题“清代至民国清水江流域林业契约文书研究”(12XZS023)结题报告基础上,修改完成的。2012年,该课题申报成功后,我就积极组织课题组成员,展开了资料搜集、整理和研究,需要感谢的人和单位很多。感谢我的恩师杨庭硕先生、张新民先生的亲切指导;感谢天柱县档案馆、锦屏县档案馆、黎平县档案馆同志的积极帮助;感谢孔学堂书局的苏桦老师、张发贤老师、黄艳老师的支持鼓励,是您们的关注才有这本书的完成。
同时我还感谢参与本书撰写的各位合作者。全书共分六个部分,其中绪论、第四章、第五章,由我和李红香共同撰写完成。第一章由我与熊珍共同撰写完成,第二章由我与韦凯共同撰写完成,第三章由我与与肖秀娟共同撰写完成。
本书在撰写作中还借鉴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此向您们致以诚挚谢意。
本书第一作者简介:马国君,苗族,湖南怀化人,贵州大学教授,贵州大学西南民族文化走廊研究中心研究员,贵州省省管专家、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青年学术创新人才,湘潭大学特聘教授。长期从事历史地理学、环境史、民族史教学研究,出版专著八部,公开刊发学术论文九十余篇,独立主持并完成省部级以上课题八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七项。
丛书主编简介:张新民,贵州大学二级教授、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贵州大学清水江学研究中心主任、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长期从事历史文献学与区域史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文: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图:张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