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阳明文化国际论坛开幕 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张新民教授出席

发布时间: 2023-10-22 浏览次数: 40

    1021日,第四届阳明文化国际论坛在江西大余县大龙山生态酒店正式开幕。来自国内外的200余名明史和阳明学专家学者、阳明文化爱好者出席论坛。此次论坛由中国明史学会、中共赣州市委宣传部、赣南师范大学主办,中共大余县委、大余县人民政府、赣州市社联、中国明史学会王阳明研究分会、赣南师范大学王阳明研究中心承办。

 

开幕式现场

    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中国明史学会会长陈支平,省社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汤水清,市政府副市长张骅,赣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朱小理,县委书记韩相云在开幕式上先后致辞。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明史学会首席顾问、原常务副会长毛佩琦,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兼任研究员钟彩钧,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黄明同,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教授张新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宪博,北京行政学院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原常务副会长高寿仙,赣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易龙,市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朱家柏,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曾志平出席开幕式并在主席台就座。出席开幕式的还有县政协主席沈宝春,县委副书记彭钢,以及黄中华、陈秀敏等县领导。市社联主席郑成功主持开幕式。

陈支平开幕式致辞

    陈支平在致辞中对第四届阳明文化国际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对大余发掘、弘扬阳明文化所做的工作表示肯定。他指出,20236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文化是民族的血脉,阳明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举办阳明文化国际论坛,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践行“两个结合”的一项重要举措,对推动阳明文化的研究与传播,挖掘阳明文化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切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希望与会专家、学者们深入探讨和交流,努力将第四届阳明文化国际论坛开成学术成果丰硕、社会影响深远的大会。

 

汤水清开幕式致辞 

 

张骅开幕式致辞

    张骅在致辞中代表赣州市委、市政府向论坛的胜利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莅临论坛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和嘉宾朋友们表示诚挚的欢迎。她说,赣州是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的重要实践地,也是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主要形成地和成熟地,王阳明已成为赣州的重要文化标识。一直以来,我市高度重视阳明文化的研究、保护和传承,特别是2017年国家级学会——中国明史学会王阳明研究分会落户赣州,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了3届阳明文化国际论坛,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王阳明研究学术高地。真诚希望各位专家学者深入交流研讨,发表真知灼见,共同把以阳明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为赣州唱响阳明文化品牌、建设赣州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朱小理开幕式致辞

韩相云开幕式致辞

    韩相云在致辞中代表大余县四套班子和31万大余人民,向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和各位阳明文化爱好者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指出,大余历史悠久、人文厚重、资源丰富,生态优美、宜居宜业、活力四射,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县城、省级生态园林城市。大余与阳明先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是阳明先生立言讲学之地、践道立功之地、极终圆道之地,更是三不朽圣人的精魂陨落之地。近年来,大余致力于打造阳明文化品牌,编印了阳明文化书刊,修缮了阳明文化遗存,启动建设了阳明心园项目,阳明文化已成为大余一张靓丽的历史文化名片。此次论坛的召开,是各位领导高端指导、高位推动的成果,也是各位专家学者、各位来宾朋友对大余传承和弘扬阳明文化充分认可的结果。我们将竭诚提供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倍加珍惜此次论坛带来的巨大动力和发展机遇,深入推进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让大余的文化元素更加耀眼、文化产业更加繁荣,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

 

赠书仪式

    开幕式上,中国明史学会王阳明研究分会常务副会长李晓方代表张显清会长发布《阳明文化研究》创刊并向相关单位赠书。李纪祥、周启荣、钱明、吉田公平、钟彩钧、高海波、张海晏、黄明同、张声奇等专家学者围绕阳明思想形成的历史环境与学术脉络、致良知与国家和社会治理、王阳明生平及事功研究、王阳明在南赣及大余事迹等主题作了主旨发言。

论坛现场

    此次论坛包括开幕式、主题发言、分组研讨、实地考察四个部分。在分组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学者们围绕阳明思想、学术、文化研究”“阳明与明代政治、社会、人物研究”“阳明思想诠释与地方实践研究三大板块内容进行学术交流研讨。研讨会还深入交流了大余阳明文化的内涵特点,并群策群力对大余保护传承、开发利用阳明文化提出了宝贵建议。1020日晚,200余名阳明学专家学者、阳明文化爱好者在大余县大龙山生态酒店剧场观看大型历史话剧《阳明三夜》。

大型历史话剧《阳明三夜》

    阳明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大余古称南安,与王阳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明正德十一年(1516),王阳明升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平抚民乱。作为南赣巡抚即南安府,府治地为大余。次年7月,王阳明率兵进驻南安,与大余结下不解之缘。南赣平乱之时,王阳明开始尝试将心学思想与政治实践有机结合,使其学术理论更兼丰富内涵和现实意义,在南赣首度提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心学要义。明嘉靖七年十一月(公元15291月),57岁的王阳明远征西南边陲后踏上归途,因病在大余青龙铺逝世,并留下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八字遗言。由此,大余成为王阳明的选兵之地、征税之地、筑城之地、立军门之地、供应军粮之地、进兵平乱之地,也是王阳明立言讲学之地、践道立功之地、极终圆道之地,更是王阳明作为千古圣人的精魂升华之地。

大型历史话剧《阳明三夜》演出

    近年来,大余县立足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旅康养基地。在唱响全域旅游品牌的同时,积极推进文化传承和发展,深入挖掘阳明文化地域基因,有序推进阳明心园、南安历史文化园等阳明文化重点项目,搭建阳明文化的学术、教育、培训、交流平台,进一步提升文旅融合品质,开发阳明文化+”系列的精品文化旅游路线、研学课程和文旅产品,在保护利用、展示传播、融合发展阳明文化上积极作为、善作善成,唱响阳明圣地文化旅游特色品牌。 

    此届论坛活动从20日持续到24日。期间,与会专家学者还将前往阳明心园、丫山灵岩寺、梅关古驿道、南安府衙等地参观考察,探寻阳明足迹,领略大余厚重的历史人文。

 

图文:赣州社科 大余宣传 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西频道 王丹 中国文化书院 办公室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