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6日晚间,由贵州大学人文社科处主办,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贵州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承办的贵州大学2023年第92期文科讲坛在中国文化书院勉学堂举行。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鸿宾教授应邀作了主题为“试论‘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的重要概念”学术讲座,百余名贵大及省内兄弟院校师生参加讲座活动。讲座由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副院长黄诚教授主持。
李鸿宾教授首先基于民族与国家关系问题的现实思考,即“如何看待我国56个民族之间的关系、民族和国家之间有何联系、从理论层面应怎样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等问题,从古今与中外的历史发展面向及其历史经验,总论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时代意义和学术研究重要价值。
通过阐释中华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的历史进程,分析天下观与华夷观、民族与中华民族、大一统与王朝国家、民族-国家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概念的思想内涵,可以增进我们对民族和国家的深刻认识,对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厚理解,有助于增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建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美好家园。
李鸿宾教授认为,“天下观与华夷观”是中国古人对待天下、对待他们自身与其他人群的观念看法。前者侧重于空间范围,由中原和周边外围乃至想象中的远域构成天下。后者则是农耕地区的人们因他域生活方式存在差异,从而视之为“不文明甚至野蛮”。此即“华夷观”。
他认为,决定“华夷观”的是被“文化塑造”成不同群体的结果,而非种族之差别;天下观与华夷观,是动态变化与发展的历史过程。由“文化塑造”的观点出发,就“民族与中华民族”概念进行阐述,认为“民族”是指某个特定的人群(也称人们共同体),不同生活区域的人群基于各自生活方式和思想感情的差别而形成了“民族”,“文化塑造”则是民族出现的关键所在。
李鸿宾教授认为,“中华民族”是指生活在中国范围之内的民族共同体,包涵三个基本层面意义:最基本的层面就是现今公认的56个民族;其次,是每个大的民族之内又有不同的支系;再次,是56个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整体,且更倾向于“自在”性的政治共同体,以此与国家对应,从而形成了“大一统与王朝国家”。
在对“民族-国家”与“统一多民族国家”问题的思考和比较中,李鸿宾教授以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历史,从历史与政治维度在中外比较视域下阐述了西方“民族-国家”模式对中国的影响,分析不同历史文化传统对民族与国家发展产生的作用,继而阐发了中国人将之塑造成为适合中国国情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国方略。
讲座最后,李鸿宾教授阐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并认为,它强调“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蕴含的共通性和共同性,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根源,其思想旨趣在于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起共建家园之目的。
李鸿宾教授的主题演讲,引发了听众积极思考与热烈反响并纷纷向李教授请教提问。李教授则以深入浅出的独到见解回答了诸听众的疑问,现场掌声频频。听讲学生表示,“听了李先生的讲座,使我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华民族的特质以及独特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主持人黄诚教授最后作总结发言。他首先对李鸿宾教授不惮舟车劳顿,远赴我校传经送宝和授业解惑表达感谢。认为,李教授讲座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理论性,思想内涵丰富,历史视野广阔,重视本体性概念的阐释,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所阐述的五组相关性重要概念既充满强烈的问题意识,又具有时代性与现代性,体现了高度的理论思维、方法论意识和历史纵深,是一场精彩的学术交流盛宴。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现场师生向李教授表达了崇高敬意。
文: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 罗仁七 图: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 岳安凤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