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何努主讲孔学堂第传统文化公益学术讲座 贵州大学罗启龙研究员主持

发布时间: 2023-10-29 浏览次数: 10

1028日上午9:3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级研究员何努开启了孔学堂第998场传统文化公益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的主题是黄河双雄:陶寺与石峁,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副教授、贵州大学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中心兼职研究员罗启龙担任学术主持。

讲座中,何驽研究员从陶寺文化与石峁文化的先祖源头及都城选、双雄交往、双雄反目三个方面介绍了陶寺与石峁关系的始终。距今约43003800年之间,随着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大变革,第一波以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屈家岭-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为代表的区域文明中心的大衰退,黄河中游地区的陶寺文化与黄河上游及河套地区的老虎山文化石峁集团闪亮登场,占据了中国文明起源的舞台中央,成为黄河几字形大拐弯地区东西分隔、南北相峙的双雄。 

关于先祖源头及都城选定问题,何驽研究员认为,陶寺文化的主干前身是黄河中游地区的庙底沟文化,这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已经产生,王权与军权开始萌发。庙底沟文化的一支部族北上至内蒙南部和陕西北部,与当地部族结合,最后发展为石峁文化(老虎山文化)。

就陶寺都城遗址在临汾盆地的原因,一是向尧想向石峁靠近,但石峁已占据北方;二是地中”1.6尺的标准,限制了尧选址的范围;三是临汾盆地东侧太岳山脉主峰崇峰(俗称塔儿山),形态如盘腿席地端坐的左衽之人,是作为都城背靠的祖山最佳首选。同时,塔儿山主峰恰好是陶寺文化所需要的天文准线。此外,陶寺都城的选址还考虑到农业土地资源、水资源的利用和趋利避害、大崮堆山的特殊石料资源利用。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神木秃尾河东岸的山峁上,介于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之间。这里生态环境并不适于农耕,缺乏广袤的草场,也不适于游牧,处于农牧过渡地带。但是作为农牧交界地,石峁遗址是农牧交流的天然枢纽,作为边贸商业国家的石峁,自然将都城选定在此处。

关于双雄联手的蜜月期问题,何驽研究员认为,陶寺文化中期与石峁集团发生了深刻的互动,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彼此又相互保持自己的个性,和谐共处。

陶寺外郭城城门加筑“C”字形瓮城,有可能受到石峁皇城台门址凹凸扣合形内、外瓮城结构的启发。陶寺在石峁边贸市场的主导下,被纳入了华西系共同市场和以华西系玉器作为国际货币体系

蜜月期的到来,是陶寺邦国内部王族的更迭所促成的。考古研究已经初步表明,陶寺都城遗址为聚落形态。陶寺文化早期与中期的统治者,变换了王族。从都城由早期非典型的两城模式,发展到中期宫城-外郭城双城制,早期与中期王族不同茔域、宫城内宫殿建筑群、丧葬礼制重大、世俗生活文化面貌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这一系列显著变化,都表明陶寺邦国政权在早期与中期不同王族之间禅让了。根据出土文物,结合传世文献,反映了史书中的尧舜禅让。

关于双雄反目问题,何驽研究员认为,在平毁陶寺宫城北墙中期墙基的小墓地里,发现陶寺文化中晚期之际的小墓葬,出现了用筒腹肥足鬲扣头部的葬俗,与陶寺文化早、中期传统葬俗迥异,是典型的石峁做法。可见,石峁集团征服了陶寺邦国。

双雄长时段相安无事,最后为何反目成仇?学者们推测,陶寺邦国穿甲箭镞军工商品主要输出伙伴是石峁。石峁与陶寺双雄原本依赖穿甲箭镞生意各自获利颇丰,但双雄当朝者的贪利,挑起了双雄的矛盾,最终不可收拾。

论军事与财富实力,石峁集团明显更加强势。陶寺邦国被征服,似乎是必然的结果。在陶寺文化晚期偏晚某个时段,陶寺政权实现了短暂的复辟。可惜没过多久,石峁集团再次翦灭陶寺复辟的孱弱政权。

为了防止陶寺遗址的原住民即尧舜的后人再搞复辟,石峁集团将陶寺文化人北迁至陕北与内蒙南部。打散后一部分掺进神木新华遗址类的当地族群,大部分掺进朱开沟文化当中。陶寺遗址的生命被结束,陶寺文化被最终消解。

 

文:罗启龙 图:刘波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