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图经新志》——现存最早的贵州地方志书

发布时间: 2023-11-12 浏览次数: 12

 

《贵州图经新志》


作者简介 

    沈庠,上元(今江苏南京)人,修此书时为贵州等处提刑按察司副使。赵瓒,叶榆(今云南大理)人,编纂此书时为贵州宣慰使司儒学教授。


忧国忧民,政绩卓异 

    明代弘治《贵州图经新志》由沈庠删正,赵瓒编集。从永乐十一年贵州布政司(即行省)建立,到弘治年间修纂《贵州图经新志》,仅隔九十年。此书为贵州建省后第一部官修志书,有开创之功,文献价值极大,史料价值极高。

    对于两位修纂者及该志书的情况,弘治以后贵州的志书记载颇为简略。万历《贵州通志》中有《贵州图经新志》一部五本,弘治间提学沈庠编的记载,《明史·艺文志二》有赵瓒《贵州新志》十七卷的记载。该志书成书时间应在弘治十三年以后。考其叙事,记录弘治十三年的事件不少。该志书无序无跋,只有凡例十一则,无法详细了解其修纂始末。

    全书共十七卷,卷之下列目有长官司、建置沿革、郡名、至到、风俗、形胜、土产、公署、学校、庙宇、关梁、馆驿、古迹、名宦、人物、科甲、题咏等。书中共有地图三十幅,由于弘治时期贵州地域还未有大调整,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对于我们了解建省后一段时期贵州的疆域道里、各府州卫地界等很有益处。
    该志汇集了从建省至弘治间贵州任职的省一级官员的一手文字材料。他们经手或参与公署衙门、学校校舍、楼堂、庙宇等创修建设,并一一写成文字记录下来。
    该志对建省以后至弘治间的许多历史事件记录全面、完整,可以与后来许多传抄的二手资料作对比研究。我们只需认真对比,就会发现后来的志书中删去了原有史料的内容而又不作说明。如彭华的《按察司题名记》,《图经》中的内容就比万历《贵州通志》多出三分之一。且《图经》的第一手材料,可以纠正后来志书的差错。

 

揭露时弊,抨击黑暗

    明朝时期贵州主要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区域,该志对于研究当时少数民族的风俗习尚提供了不少珍贵史料。如苗人者甚重信,亦知爱亲。每春暮闻鹃啼,则比屋号泣,声振林谷。问之,则曰:禽鸟去,犹岁一至;父母死,不再来矣。吾思吾亲,故闻鹃而泣’”(《卷之八·程番府》);又如,洞人者暇则吹芦笙、木叶,弹琵琶、二弦琴,牵狗臂鹰以为乐(《卷之七·黎平府》),都是极有价值的民族志材料。
    此志仿照唐宋修志中形成的图经体,分地图、建置沿革、山川走向、古迹遗存、风俗及传说等内容叙述。这是现存贵州方志中唯一的图经体志书,对研究图经体对贵州志书修纂的影响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当然,由于该志书是贵州建省后的第一部官修志书,前无借鉴,故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文字差错不少,全书文字差错达上千处之多;其次是体例不统一,书中多数卷次不严格按设置的目录顺序依次编纂,有的子目前后颠倒。

    此外,本书未设置艺文志一目,而是将其诗文附在所涉及事项之下,又设题咏一目专收诗作。而书中部分内容并不完整,缺页不少,如黎平府一章有缺页,且多处注明有错;赤水卫许多内容残缺;镇远府、石阡府装订颠倒错乱,不少地方不衔接。全书十七卷中,缺页、错落等即达五卷之多。

 

来源:贵州文库 2023-11-12

一审:王胜军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