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教授、贵州大学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员林芊著《成长中的社会:明清时期的沅水-清水江流域——中国区域史研究的一个视角》由贵州大学出版社于2023年9月出版。近日,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暨贵州大学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获作者特意赠书。
《成长中的社会:明清时期的沅水-清水江流域——中国区域史研究的一个视角》一书,为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张新民教授所主持国家重大社会科学课题“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项目批号:11&ZD096)成果,纳入张新民主编《清水江区域学文库》并由张新民作文库“总序”。
总序写道:近数十年来,随着清水江文书整理编纂成果的大量出版,相关研究论文或论著的数量也在明显增多,而清水江流域无论作为长江支系文明或民族社会区域空间,也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以流域或区域作为分析讨论框架,探讨族群、聚落、区域、国家多方面的互动关系,进而了解或把握中国历史文化整体而全面的发展进程,也越来越成为研究者广泛接受或采用的一种重要方法。正是有鉴于此,我们在原有文书整理和研究成果积累的基础上,拟以“清水江区域学文库”为题,编纂一套大型学术研究丛书,希冀能够借此汇聚起更多的优秀学术研究成果,从而推动区域学或中国史研究的健康发展。(总序全文已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网站刊载)
本书内容提要显示:由沅江—清水江流域为核心,辐射沅江三溪内的地理范畴,又因处于“黔边”“楚边”交界地带,将其定义为区域史研究的一个地理概念,是中国区域史研究的一个创新类型。汉唐以来的汉文书写中,侗族、苗族聚居的沅江—清水江流域往往以“边疆”相称,以至于民国以来的古代史研究将其纳入边疆史范畴。本书通过梳理文献、分析历史事实,指出黔边、楚边非国家(王朝)边疆,内地边疆才与其名实相符。“沅江—清水江流域”与“内地边疆”概念为区域史、边疆史研究带来了新含义。
“成长中的社会”是本书研究的中心观念。自宋至元,侗族、苗族聚居的沅江—清水江流域清水江一端社会发展显然与整个国家(王朝)社会发展不同步。与高度发达的古代国家社会经济不同,还是一个受羁縻的土司社会,或是无管束的“生苗界”。从明代开始,在国家的推动下,清水江区域开始由土司社会、无管束的“生苗界”,向国家一体化方向变革发展,至乾隆时期国家一体化转型基本完毕。土司社会及“生苗界”向国家一体化转型,本书称之为“入中国”。
本书揭示出了沅江—清水江区域社会入中国经历的三波浪潮。首先是楚边的再入中国,继而是明代主要在清水江上、下两端入中国,清雍正、乾隆间最后完结苗疆。行政上建置卫所、府县以分割、进而取代土司制度,是入中国的主要方式。入中国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一个特别的历史现象。
本书在描述行政沿革过程时,引入了军政(卫所)、民政(府县)与土司间发生的地缘政治关系及因地缘政治关系所产生的政治哲学,探讨它们是怎样在行政化过程中发生影响与作用的;同时阐述以国家田制、赋税为主导的经济制度以及中原汉族所带来的宿业耕作方式,并深入分析它们是怎样在实行土司制度地区成长中社会:明清时期的沅水-清水江流域——中国区域史研究的一个视角被建立并最后改造土司社会经济关系。这两方面共同揭示出成长社会中行政形式、经济形式及生产形式的多元性与趋向性。这些与通常的区域史、土司史研究不同,尤其是从经济制度方面观察消解土司的方式,是对“入中国”这一研究主题的深入与细化,在现代区域史研究中别开生面。
本书另一特别之处在于史料的运用。本书史料以正史为纲,而在建构区域社会成长过程时,地方文献成为基础史料。地方文献除大量利用明清时期地方志外,还有侗、苗民族民间文献,区域内各县档案馆新近入藏的“清水江文书”等。民间文献尤其是清水江文书,为细部和深度观察社会成长提供了丰富的新材料。它们既可建构区域社会成长的整体面貌,同时又为个案研究提供了典型生动的素材。
文:中国文化书院 办公室 图:张洪
一审:王胜军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