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张新民《本体与方法:王阳明及其后学学术思想研究》出版

发布时间: 2023-11-27 浏览次数: 22

本体与方法:王阳明及其后学学术思想研究
张新民 著
孔学堂书局 2023 年

作者简介

    张新民,西历一九五〇生,先世武进,祖籍滁州,现为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教授兼荣誉院长。兼职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贵州省儒学研究会会长。著有《存在与体悟》《儒学的返本与开新》《阳明精粹·哲思探微》《贵州地方志考稿》《贵州:学术思想世界重访》《中华典籍与学术文化》等,主编《天柱文书》,整理古籍十余种。


目 录

绪 论:阳明研究的百年审思

    回顾与前瞻——阳明学研究的百年经验总结 3

        一、中国阳明学研究的百年回顾 4

        二、日本、韩国的阳明学研究发展走势 6

        三、阳明学说精义与时代特色 9

        四、主动参与世界文明的对话 11


上 篇:阳明体用哲学的实践论形成与发展

    心学思想世界的建构与拓展——以王阳明整合儒佛思想资源的学术活动为中心 14

        一、踏上儒家正学的早期心路历程 14

        二、政治压力环境下的学术策略主张 18

        三、形上旨趣的展开与落实 20

        四、禅宗思想资源的批判性吸收 24

        五、儒家尽心之学的充量发挥 27

        六、无执无着的人格生命形态 30

        七、彻上彻下贯通合一的学问境界 33

        八、儒者必有的人间秩序关怀 37

        九、孔孟道统的继承与发扬 42


    论王阳明实践哲学的精义——以“龙场悟道”及心学的发生学形成过程为中心 46

        一、“龙场悟道”的本体论实践意义 48

        二、从方法证入本体的实践性探寻 55

        三、“百死千难”的悟道实践经历 62

        四、本体与方法的实践性互动 67

        五、余论 73


    寻找下学上达的心性体认施教方法——论静坐方法在王阳明工夫系统中的价值与意义 76

        一、静坐施教方法的揭出 77

        二、补弊纠偏方法的寻找 84

        三、心性本体世界的证入 88

        四、本体与工夫统一 96


    探寻真实的存在与存在的真实——王阳明心学视域下的静定、立诚与格心 101

        一、静坐工夫与事上磨炼 103

        二、经典依据与诚意要旨 108

        三、“心与理合”意义下的“格物”说 113


    德性生命的实践与价值世界的建构——论王阳明良知思想的四重结构 119

        一、本体与方法的一致与贯通 119

        二、良知:本体世界的证入与敞亮 123

        三、致良知:道德实践场域的开显与实现 126

        四、良知教:人间道德拯救活动的展开与落实 131

        五、良知学:理论形态的升华与总结 138

        六、成人之学:良知学说的时代化指向 142

        七、良知阳光的朗照:人类社会生活的合理安顿 147


下 篇:阳明后学的地域化崛起成就

    过化与施教——王阳明的学活动与黔中王门的崛起 153

        一、余姚之学成于龙场 153

        二、悟道与讲学:天下无不可化之人 155

        三、因材施教:大、小两种传统受众的区分 158

        四、从民间到官方:心学思想影响范围的扩大 161

        五、培养精英:“知行合一”说的面授与传播 165

        六、授学乐群:黔中王门弟子的人数规模 169

        七、先立乎其大者:黔中王门学者的圣学工夫积累 172

        八、刊刻典籍:学术思想资源的传播 176

        九、薪火相传:承良知之派以开黔学 179

    明代黔中地区阳明文献的刊刻与传播——以嘉靖贵阳本《新刊阳明先生文录续编》为中心的研究 184

        一、地方王门学者的合作与《续编》的刊刻 185

        二、国家边地政治策略与纪念阳明系列活动 189

        三、黔地刊刻的多种阳明文献及其源流关系 193

        四、《阳明先生文录》之补刻及其与黔地学者的关系 198

        五、阳明与黔中弟子的往返互动与情感联系 202

        六、边地王学的发展与《续编》的文献学价值 204

        七、开卷展读当求得其意而能传其道 209


    孙应鳌及其传世著述考论 213

        一、从武职人员到文化世家的转型 213

        二、外在政治理想与内在心性工夫的双重奏鸣 217

        三、思想与实践的交织及互动 222

        四、学政改革与讲学实践活动 226

        五、《淮海易谈》与《左粹类纂》 233

        六、《四书近语》与《律吕分解发明》 238

        七、《庄义要删》及以儒摄道 244

        八、一生诗文的汇刻与流传 249

        九、《孙山甫督学文集》与《孙山甫督学诗集》 254


    黔中王门大儒李渭学行述要——《李渭集》序 260

        一、龙岗讲学与黔中王门的崛起 260

        二、“志孔孟所志”与“学孔孟所学” 261

        三、“仁本”实践学与“毋意”功夫论 264

        四、“先行”论的展开与落实 268

        五、生前著述及其篇卷分合存佚 270


    “求仁”实践工夫的社会化开显与落实——《罗汝芳学谱》序 272

        一、王艮与颜钧:两位泰州学派的先驱 274

        二、制欲与求仁:艰难的心路跋涉历程 278

        三、归宗性地:人天一体境界的开出 284

        四、觉悟与实践:真谛与俗谛的彻底打通 287

        五、以学为政:乡村社会秩序的建构 291

        六、儒学下乡:基层教化实践活动的开展 294

        七、明明德于天下:民间社会秩序建构的代言人 297

        八、理想与关怀:《罗汝芳学谱》的现实意义 301

        余 论:传统心学的现代开展


    良知:人生与社会的天则明师——统心学思想的现代性新开展 306

        一、史知为人生枝会的天则明师 306

        二、沟通先验与经验两重世界 308

        三、对治社会与时代的病症 310

        四、史知必须参与与史文化的创造活动 311

        五、良知教是大圆融教 313

        六、守住寂寞与孤独的边缘 314


    参考文献

    后 记



后  记

    本书所收之文字,乃近三十年来,我不断研读有明一代典籍文献,尤其姚江阳明及其各地后学文集史料,陆续撰写并发表于不同类型之中文期刊,并由孔学堂书局根据“中国知网”逐篇排查审定,最后取其内容密契相关而又首尾一贯者,反复排比分类合编,悉心费力汇为一帙,俾其完整全面可观能读,才郑重出版并推荐给学术界和读书界的。

    我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即因长期整日浸淫图书馆,大量苦读各种古籍,劳累过度而眚去一目。术后医生反复叮咛告诫,不能再从事任何案头文字工作。是时年轻颇不以为然,仍终日坚持读书写作不辍,无论寒暑节假,从未有过中断。不意二十年后,不出医家所料,果然又翳去一目。从此双眼蒙䀧,五步外即难辨黑白,自嘲已如“长夜室”中人。

    尤其今春疫情染疾,病眸愈加晕昏,遂三度赴沪手术,虽幸免于失明,仍几同于半瞎。故是书之编排雠校,自始至终,全由孔学堂书局负责;即书后之参考文献,自前至后,亦概由编辑根据正文注释一一比对列出,非惟省我眼枯无力与役之苦,即耐心细致亦非常人所能想象,不能不以为天地从来有情,人间总是有义。

    以上所云,无非是想强调,是书之所以能列入《阳明文库》,作为丛书之一种梓行,无论最早之构想设计,抑或后来之编辑雠校,均完全得力于孔学堂书局之鼎力相助。非特总编苏桦、副总编张发贤不辞僻远,多次登门亲访,商讨内容体例,即责任编辑丁羽、陈真亦不避劳苦,倾力通校全部文字,细心比勘引文出处。

    病中我曾口述一函,略抒心中情愫,表达感激之情云:“编辑费时费工,百般辛苦,无任感荷,谨先致谢。文稿分编,环环相扣,首尾呼应,俨然已成专著,颇具慧识,亦令人感佩。”或可见当时歉疚不安之心迹,诚已铭刻为晚年难忘之记忆。

    由于长期病目,我遂遵照宋儒“半日静坐,半日读书”之法,每日立订课程,不完成则不休息。《易》讲“艮止”,以为“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大学》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皆教人从身心上用功,以静定之法,收藏宥密,而后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举止动静行为概合乎理。

    故朱子亦教人习静,强调涵养本源的重要,自谓“熹以目昏,不敢著著:力读书。闲中静坐,收敛身心,颇觉得力。间起看书,聊复遮眼,遇有会心处,时一喟然耳!”(朱熹《朱子文集》卷四六《答潘叔昌》)他以静坐收敛身心为下学而上达天德之工夫,读其文则不期然而然地升起强烈之认同感。

    我当然也坚信习静澄一既久,身心之滓秽必然可以连根拔去。至于阳明的“龙场悟道”,更得力于他“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的实践工夫。(钱德洪《年谱》“正德三年戊辰”条)。而我之所以能够不因眵昏为苦痛,即在晚年亦无一日不耽书好读,乃至长时间用眼而不觉疲厌,虽不敢遽云有何条理秩如之深刻心性体悟,实亦与长期习静且思虑不散不乱大有关系。

    是书将送厂付印之际,恰逢《文史天地》杂志主事者罗君晓东一再邀请,希望我为该刊近期撰一与阳明思想有关的开卷语。我以为办刊不易,其为人也真诚,遂慨然应允,匆匆拟一短信文,以为亦可附录于此,以作全书之补充。文章从阳明“龙场悟道”谈起,盖阳明悟道在黔地,书之出版亦在贵州,《阳明文库》已渐成规模,其中自有深意存焉。

    我在文中所强调的是: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王阳明在贵州龙场驿任上的“悟道”,乃是中国历史上一件极为重大的思想性事件。他“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并大声跃呼“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宛如一声振聋发聩的惊天巨雷,不仅一语道破了生命和人格自我完善的本体论依据,原来就内在于无人不具的光辉人性,甚至长期权威化了的朱子《大学章句》“格物致知”之说,亦有必要重新诠释并赋予新的理论形态意义,从而在沉闷僵硬的官学文化系统之外,又开出了一条思想解放的新路径,形成了朱学与王学二水分流、双峰并峙,同时又循环互动、交流对话的良性思想文化生态局面。

    阳明的悟道话语及其对《大学》“格物致知”的重新解读,说明“格物致知”的工夫最重要的便是如何开显人人自身本有的内在德性——“明德”或“明明德”。而“明德”或“明明德”本质上就是阳明反复强调的体用一源的“良知”或“致良知”。无论“明明德”或“致良知”的修养实践工夫,都必须尽可能地开发或实现人的生命内部本有的一切潜能,然后再不断将其推至家国天下,亦即必须以先立乎其大的生命实际行为,将个人修身与社会政治实践,源自本心真性的价值与社会公共生活必需的知识,个体人格的完善与人类群体的完善等等,都有主有次完整全面地统合融贯为一体。如此人才能堂堂正正地站立于天地之间,不愧于中国文化一贯强调的天地人三才并立之大道宏业。

    在阳明思想及其实践理论中,人性乃是“理”(性理、理性)的凝聚处,透过心性及社会化的实践工夫,将此“理”层层打通,则无论最能代表人的主体性的“心”(本心、真心)的活动,抑或由“心”灵妙发动的“意”(道德意志、自由意志),以及可以对“意”自明自觉省察克治的“知”(道德之知、理性之知),乃至由“意”或“知”感应沟通社会实践化的“物”(人与世界打交道过程中的“意义物”、人的行为过程中不断社会实践化的“事”),都无一不有“理”存在于其中。但更重要的是,“性理”之外复有“性情”,亦都融会贯通于人的“心”“知”“意”“物”的社会化实践行为之中,最终则不仅要成就理世界,同时也要成就情世界,从而达致人人都能诗意地栖居于其中的情理交融的终极理想目标。

    以“龙场悟道”为大跨度思想飞跃升华的转折性起点,阳明提出了“心即理”“心外无物”“知行合一”“致良知”等一系列颇有原创性特点的理论学说,从而一方面反映了他的思想境界的不断提升及理论言说的日趋成熟;另方面也说明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及其尊严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和认可。

    尤其萌芽于龙场而定型于晚年的“良知”和“致良知”学说,即本体即工夫,即工夫即本体,“知”与“行”之所以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乃是因为它们本质上都是良知实践过程中的一体两面。因而其说不仅为“知行合一”说赋予了新的体用哲学的深刻意义,而且也再次强化了先秦以来即有的人性或道德面前人人平等的一贯思想传统,发挥了冲破官方教条及解放思想的启蒙性历史作用。

    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如果要重建归属于每一个体的大写的主体性,强化人本来应有的自尊、自重、自信、自强、自立精神,从而从个人的修身点点滴滴地积累为人类社会的高度道德化文明,阳明的思想学说仍能以源头活水的方式发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的现代性意义和现代性作用。

    最后,稍须说明的是:本书各篇文字撰于不同的时间地点,因而随手取用之参考文献资料,其版本来源出处或多或少亦存在差异,今则概存其旧,不强求统一。生也有涯,知则无涯,自知讹误必多,甚望读者随时示正。


张新民

二0二三年仲春谨识于筑垣花溪晴山书屋


来源:儒家网 2023.11.27

一审:王胜军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