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属记》

作者简介
郑珍,贵州遵义人。32岁中举,受聘为《遵义府志》总纂,曾经营子午山望山堂园林。后遇西南民族大起义,郑珍举家避难,奔波流徙。又因为口疾加剧,于同治三年(1864)九月十七日病逝,享年五十九岁。
改善贵州学风
《亲属记》是郑珍“阐述礼经记载中历代宗族亲属称谓”,并“考证其源流演变”的著作。该书系统收录古今汉语亲属称谓共 106 大类,辖词约 606条,仿《尔雅》条例编排,是一部富有特色的称谓辞书。在亲属称谓及其相关语言文化问题的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贡献和学术价值。
称谓语是最富民族特征的语言文化现象,其在别亲疏、明贵贱、正名分等封建礼教上的重要作用,历来受到重视。郑珍为“考礼征俗”,补正前人在训释《尔雅·释亲》及考证历代亲属称谓时的疏漏得失,在解经余暇,撰就此书,弥补传统小学之空白,具有开创性意义。

该书脱稿于清咸丰十年(1860),后经郑珍子知同与衡山陈矩“共补缀之”,于光绪十二年(1886)刊行。其书“内容集中,阐释引证极为周详;精通古礼,长于文字声训,在辨异同、订违失上,颇多可取”,与同时问世的《称谓录》(清梁章钜著)既并称于世,又补其不足。是郑珍小学方面的传世力作,也是研究郑珍训诂学成就和贡献的重要窗口。
郑珍在文字、音韵和文献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因此在考释词语时引证更为丰富,考辨亦更精审。郑珍工于经学、小学,考语中多用文字音韵训诂之法、博引文献典籍、参证古今方言、注重口语语料,大大增加了《亲属记》语言学研究的价值。
培养黔地人才
按照亲疏关系,《亲属记》上卷辑录直系亲属称谓,下卷辑录旁系亲属称谓。这个体系,不但理清了汉语亲属称谓中的血缘、婚姻和宗族关系,也完整构建出了古代汉语中的亲属称谓系统。《亲属记》所反映的亲属称谓系统大致有以下四条主线,包括直系亲属、旁系亲属、姻亲关系以及宗族关系。
《亲属记》通过这几条主线,构建出古代汉语的亲属称谓系统。这一称谓系统,是郑珍稽考文献典籍,逐条考究出来的,可谓“皆有出处”。《亲属记》的亲属称谓系统及其所收录称谓词语,以及郑珍在考证中对婚、姻、内、外、从、堂、表、宗、族、亲戚等重要关系的界定,至今仍然是汉语亲属称谓的核心内容,对研究汉语亲属称谓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郑珍在对亲属称谓词语进行考证时,也有相当丰富的说解内容,涉及对字词的形、音、义考辨,以及对文献的引征。如:
【兄子/弟子】《颜氏家训》:“兄弟之子已孤,与他人言对孤言,前呼为兄子弟子,颇为不忍,北土人多呼为侄。”按《尔雅》、《丧服经》、《左传》侄名虽通男女,并是对姑之称,晋世已来始呼叔侄,今呼为侄,于理为胜也。
与同时代的辞书相比,《亲属记》收录词条有自身的原则性和针对性。《亲属记》“后序”云:“外如末世俗称姑曰姑母、姑夫曰姑父、从母之夫曰姨父,是类殊渎乱不经,非古圣王别嫌明微之至意,故皆不登揽,非失载也。”可见,《亲属记》是“以收录并考证历代文献典籍中亲属称谓为主要工作,而不是从当时口俗词语出发”,显示出与同时代“俗语辞书”不同的特色和优势。
参考文献:[1]窦属东.郑珍《亲属记》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

来源:贵州文库 2024-01-05
一审:王胜军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