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之光 | 坚守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魂和根 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

发布时间: 2024-02-02 浏览次数: 10


坚守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魂和根

作者:吴海江 江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深入思考坚守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魂和根的丰富内涵及实践要求,对于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坚守好马克思主义魂脉

  灵魂引领方向,脉搏关乎生命。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强大的政治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魂脉,因为这个魂脉背后搏动着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和开放性的丰富蕴藏,这个魂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征程上不可或缺的“精神之钙”和不断强大的“思想基因”。

  马克思主义魂脉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真理力量自19世纪的欧洲穿越时空,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影响深远,根本原因即在于其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以深刻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魂脉能够作为指导思想指引人民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因,也在自身的实践过程中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魂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

  马克思主义魂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强大的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将马克思主义鲜明地镌刻在自己的灵魂和旗帜上,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马克思主义魂脉是贯穿“两个结合”的行动指南,其不断随着在中国的成功实践和丰富发展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马克思主义魂脉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征程上仍不可或缺的“精神之钙”、不断强大的“思想基因”。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已然证明了坚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魂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之魂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为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更为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世界性贡献。马克思主义魂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使其能够始终站在时代前沿,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魂脉,才能使理论创造不断获得突破,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向前推进。


坚守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前提,其根脉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宝库”,更是中华民族始终能够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脉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根脉之根,在乎连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了。”中华文化在人类文化长河与世界文化版图中独树一帜、蔚为大观,背后传承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基因,更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决不能抛弃,“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的中国”。

  根脉之根,在乎创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从思想到器物,从艺术到科技,由中国人民自身创造和培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至今仍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唯有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创新根脉,才能够不断在继承创新中获得发展,在应时处变中得到升华,契合中国人民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根脉之根,在乎统一。一部中国史也是由各民族交融汇聚为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统一之根脉背后是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悠久历史传统、共同理想信念,决不能抛弃。

  根脉之根,在乎包容。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成为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其根本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突出的包容性,对待外来文明,中华文明以邻为友,交流互鉴,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择善而从、兼收并蓄。“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中华文化根脉中的包容特性不仅是自身得以赓续至今,并不断焕发簇新生命力的原因所在,更是推动全人类文明进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根基。

  根脉之根,在乎和平。“大道不孤,天下一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历史上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历史、今天仍然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根源。从“天下大同”“协和万邦”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等,历史和实践都在不断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和平的根脉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过去是,现在是,也将始终是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理论创新必须讲新话,但不能丢了老祖宗,数典忘祖就等于割断了魂脉和根脉,最终会犯失去魂脉和根脉的颠覆性错误。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

  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旨趣暗合,自诞生之初便在立场、观点上拥有诸多契合之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历史实践已然证明,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并在赓续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的基础上实现魂脉与根脉结合的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掌握思想和文化的主动,实现面向未来道路、理论、制度的创新。

  在魂与根的融合贯通中持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发展。回顾党的百余年奋斗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取得重大成就,能够领导人民完成中国其他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并不断结合新的实践推进理论创新。历史已然证明,坚守好我们的魂与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面向未来,对魂脉与根脉融合贯通过程的进一步探索,则是理论创新发展能否不断获得深化的先决和关键。将魂脉与根脉的结合真正聚变为新的理论创新优势,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必须坚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将中华民族的核心理念、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在充实马克思主义文化生命的基础上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丰厚的历史文化滋养,在魂与根的融合贯通中持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发展,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

  在魂与根的融合贯通中推动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从本质上说,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过程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魂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的过程,就是将真理之魂脉不断融入本土之根脉的过程。唯有以马克思主义之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的融合贯通为根本前提,才能真正做到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既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又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的照耀下接续开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型之门,建构起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在魂与根的融合贯通中推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魂脉与根脉的融合贯通再造的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魂脉与根脉融合贯通的过程,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贯通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确立了基本的精神坐标,是中华民族在新时代获得建设现代文明之精神主动的定盘星。从新时代的新征程去端详中华文明,只有坚守好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魂和根,在魂与根的融合贯通中推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汇聚起文化文明的深厚底蕴。这将不仅仅是中华民族高擎起的文明火炬,更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具有重大而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建党百年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ZD008)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复旦大学望道研究院青年研究员)

 

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

作者:李龙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总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加强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学理阐释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历史科学”看作“唯一的科学”,从历史角度分析了人与自然及其社会的关系。毛泽东同志分析了中国革命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特点,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发展方向,赋予历史科学应有的地位,明确历史科学研究的“实事求是”原则,坚持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法。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学理论研究,发展历史科学,有助于将革命实践推向前进。一个政党如果不研究历史,不研究党史,就容易迷失方向,看不到社会发展的光明前途。马克思主义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应用于解决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遭遇的现实问题,因为“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 

  历史科学研究要锚定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强化历史科学的社会服务功能和认识功能,明确历史科学和历史事实的辩证关系,探求符合时代发展的史学形态。我们要尊重历史事实,发现历史事件中的联系,抓住历史的主线和主流,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要学会“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大历史观”反映的是整体化的文明思维与历史意识,更加强调历史的整体性、连续性和发展性的辩证统一。


丰富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内涵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认识社会主义五百年发展历史,可以为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可靠史料,有利于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将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结合起来,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基础。 

  空想社会主义已经具有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也因此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渊源。但他们批判的是社会表面现象,并没有深入事物本质,特别是没有揭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以至于看不到人民群众的历史决定作用,最终难逃历史唯心主义理性范畴的窠臼。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资产阶级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同样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无产阶级将成为打破旧世界、建造新世界的主力军。从经济生产来看,机器大工业、新航道开辟、世界贸易等带来了资本主义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但经济危机的出现却成为窒息其生命的关键因素。从阶级状况来看,随着工人运动兴起,无产阶级以变革社会的政治力量姿态出现,但是工人运动的失败则表明依靠自发运动是无法彻底改变旧世界的。从思想理论来看,科学社会主义成为指导工人运动、推动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俄国十月革命产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以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俄国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关于落后国家如何建立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成为丰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内涵的历史基础。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出发,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布局,创新发展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党建、军队等理论,明确了发展方向、发展动力、发展方式、外部条件等基本问题,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融合奠定现实基础。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也获得了与之相适应的理论内涵和表达形式。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需要紧扣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时代主题,直面时代提出的重大历史课题,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同时也是历史的,要在社会发展中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产生的,社会主义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历史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既有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科学原则,又各具时代特色;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构成了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组成部分,也成为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坚实历史基础。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看待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结论可能不再适用,但是马克思的立场、观点、方法具有超时空意义。它要求我们站在人民立场上,去探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熟练运用唯物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1848年的革命风暴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壮大了工人阶级队伍。第一国际期间,马克思恩格斯与蒲鲁东主义、工联主义、拉萨尔主义、巴枯宁主义等流派,就“国际”领导权、无产阶级解放的根本道路、民族解放运动、所有制等问题展开激烈斗争。马克思主义从初期工人运动中获得了发展,并成长为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列宁与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展开了激烈斗争,认为革命理论对于工人运动有巨大指导意义,“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只有工人阶级与先进革命理论相结合,才可能产生工人阶级的政党,并带领工人阶级完成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列宁建党学说、民主革命理论与策略等思想是列宁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并成为指导布尔什维克带领苏联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思想保障。

  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与先进无产阶级相联系,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基础,将马克思主义运用到革命、建设、改革的每一历史发展阶段,用来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在回答新时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脱贫攻坚、反腐倡廉、抗击疫情、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等历史课题过程中,我们作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最大优势的判断,作出了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判断,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判断,作出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判断,作出了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判断,作出了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判断,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常学常新的课题,要求我们既要深刻领会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学会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准时代脉搏,分析时代特征,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研究”(22&ZD006)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青岛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4-02-02

一审:王胜军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