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重大项目 | 以标识性概念提炼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精神特质

发布时间: 2024-03-07 浏览次数: 12


编者按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战略全局提出的新的重大命题。这个重大命题的提出,拓展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纵深和文明厚度,也给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确立了一个更宏阔更高远的目标。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设立研究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大创新项目,推动学科融合,调动优势资源,打造成果矩阵。现开设【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进行时·研究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专栏,以飨读者。

    今天推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匡钊的文章。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大创新项目——“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哲学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匡钊

    20236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以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总结了文明发展形态的特性与相应的思想内涵。如果将“五个突出特性”视为对中华文明本质特性的规范性刻画,则对于这些规范性内容所具备的理论内涵或者说精神特质,仍可再进一步地探索与阐发——理论虽然展示为文本系统,但其内容均是古圣先贤精神活动的产物,在此意义上,以精神特质描述“五个突出特性”所蕴含的规范性内容的理论内涵,有助于我们更直接把握古典思想的现实生命力。欲对这些精神特质加以深入探索,则无疑应由这个与文化生命相伴随的并由其所生发、构筑的经典世界着眼,充分分析、整理和融汇古人的智慧。

    上述工作意味着以现代语言和学术方法对贯穿在中国思想史当中的关于“五个突出特性”的精神特质的思考与言说加以新的阐释与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无论是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还是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都离不开融通中外、贯通古今。”“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这意味着,应该让对于古典思想的现代言说保持应有的高度开放性,在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智力成果的同时,使之成为具有知识上的公共性和学理上的普遍性的学术产品,并由此跳出以往理解古典世界时往往难以摆脱的古今中西的视域局限。

    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历史和思想发展进程中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在研究方法上,应聚焦最能反映某一特性的经典与时代思潮,以其为纲来统摄、整合其所能体现和代表的某一特性之精神特质在中华文明整体生命历程中的多种表达形态,做到以“标识性概念”提炼其精神特质。20165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这实质上已经为我们如何在现代学术语境中展示古典思想的公共性与普遍性指明了努力方向,对于“五个突出特性”之思想内涵的深入思考,即是尝试进一步提炼其在哲学上的“标识性概念”,并让后者成为具有公共性和普遍性的“思想硬通货”,进而在国际范围内发挥讲好“中国故事”、推广中国智慧的积极作用。

    举例而言,中华文明之连续性所蕴含的精神特质,或许最为典型地反映在中国哲学中对“道”的思考的动态发展之中。“道”从来都被视为最根本的起源性哲学概念,无论是现实世界的连续发展还是思想世界的连续呈现,均在某种程度上可被视为是“道”的不同形态的自我展开:“道”在自然界中展开为宇宙论的规律,在人文界中展开为历史发展的规律,在思想界中展开为哲学的最高抽象概念的具体化过程。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意义上,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在古往今来对“道”的概念所具有的统摄性和连续不断的思考中均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据此,我们可以“道”作为提炼上述思想内涵的标识性概念。回顾起来看,视“道”为中国哲学最根本的奠基性概念,或许是现代中国哲学研究中最普遍的基本共识之一。典型如张岱年先生以道论作为中国古典哲学本体论阐释的基本形态,而金岳霖先生亦以自己的“论道”作为立足现代中国的哲学创造之起点。回到中国古典哲学的形态讨论中,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提出:“最早的本根学说是老子庄周的道论,庄子以后,战国末及汉代言道者甚众,于是到后来‘道’字乃变为本根之代名词。宋代道学中又有所谓‘道体’,亦指本根,与今所谓本体意同,指宇宙中之至极究竟者。”这正可被视为对“道”概念的意义在中国哲学史上动态发展的典型总结,也是其可作为标识性概念提炼文明连续性的精神特质的根据所在——历史的连续性必然呈现在逻辑的连续性当中。由此角度继续深入,充分利用、阐发中国古典思想中关于道论的相关资源,必定能极大深化我们对于中华文明连续性之精神特质的现代理解。

    如果说“第二个结合”提供了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文明基因的新契机,打开了思想创新的空间,“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那么,借此契机利用“道”这样的传统哲学中的标识性概念来提炼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精神特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与理论创新的努力尝试。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4-03-07

一审:王胜军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