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周程教授主讲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学术讲座 贵州大学龚晓康教授主持

发布时间: 2024-03-10 浏览次数: 23

    2024310日上午,北京大学哲学系周程教授开启了孔学堂第1021场传统文化公益学术讲座,讲座主题为“全球史视域下的中国古代造纸术与印刷术”。贵州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贵州大学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员龚晓康担任本次学术讲座主持。

    讲座中,周教授从“四个发明”何以成为“四大发明”引入,基于全球史视域下围绕四大文明古国的书写媒体、中国造纸技术的演进、中国雕版印刷术及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发展进行了阐述。 

    周程教授从四大文明古国的早期书写媒介谈起。早在公元前3000年前,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便已经出现了用于书写的粘土板,粘土板的出现使得当地数学、天文、医学等多领域得到了发展。但粘土板极为笨重,也存在信息容量不大、无法着色等问题,因此其发展受到一定限制。相较于粘土板,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出现的古埃及莎草纸表达能力更强,记录信息更大,但莎草纸同样存在原料产地局限、容易破碎和受潮发霉、储存时间不长的问题。古印度贝叶的出现加大了文化交流,使跨区域的文化形成可能,但其依然有着保存期限不长、需要抄写传承的缺陷。而作为古代中国的书写媒体,简牍较重,缣帛昂贵,因此制约了文化的发展。

    紧接着,周教授从“西汉到隋唐——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与“从阿拉伯到欧洲——造纸术的西传”两方面对中国造纸技术的演进作了详细阐释。他指出,现有发现已经证明,早在西汉时期中国便已经发明了造纸术,而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工艺。到了魏晋时期,由于使用了表面涂布技术,纸张的表面平滑性和受墨性得到了改善,浆纸质量明显改善,草稿用纸与书信用纸两种类型的纸张也得到了普及。

    之后,南北朝时期,纸开始代替简帛成为书写的主要材料,中国至此进入纸写本时代。而隋唐时期造纸技术更为成熟,纸的质量更高、产量更大,从而为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创造了条件。至公元8世纪,造纸术传入伊斯兰。恰逢此时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兴起,造纸术的西传为翻译书籍提供了方便,也为翻译著作的大量出版流通打开了方便之门。此后,随着造纸术传入欧洲,整个西方世界都因造纸术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在谈及中国印刷技术的演进时,周教授从雕版印刷术与活字印刷术两个方面作了解读。周教授指出,盖印与拓印可以说是古代印刷术的雏形,其为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就现有证据来讲,雕版印刷术诞生于唐朝,但唐朝刻本的印刷质量不够精致,而中国活字印刷书籍则首见于毕昇。

    周教授进一步指出,目前中国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泥活字印刷品实物是西夏文活字印刷版本的西夏文佛经。而元代初期,回鹘人改革木活字技术,刻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字母活字,至元代王祯发明了木活字印刷,金代时期活字印刷便已经应用于纸钞了。

    最后,周教授对早期金属活字印刷物、欧洲金属活字印刷作了考释。认为欧洲金属活字印刷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和科学的累积性发展,促进了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并开启了大航海时代,使整个西方步入了近代化进程。讲座最后,听众朋友们纷纷表示周教授讲座内容精彩丰富,受益匪浅。

    主讲人周程,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综合文化研究科交叉科学系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协-北京大学科学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科学技术史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应用伦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创新战略专委会主任,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常务理事、科学文化专委会主任。曾任早稻田大学孔子学院首任中方院长,北京大学科学研究部副部长,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院长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科学社会史,科技伦理治理、创新管理与科技政策。 

    主持人龚晓康,哲学博士,贵州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易学联合会常务理事,贵州省阳明学学会副会长。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空性与解构”“阳明学知识论问题研究”。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中国哲学史》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出版《王阳明年谱辑存》《融会与贯通——蕅益智旭思想研究》《四书蕅益解译评》等著作。

 

文图:龚晓康  贵阳孔学堂

一审:王胜军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