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沈顺福教授主讲溪山岳麓·大成心境名家讲坛 贵州大学龚晓康教授主持

发布时间: 2024-03-24 浏览次数: 10

    2024324日上午,孔学堂联合岳麓书院主办的溪山岳麓·大成心境名家讲坛第九场在孔学堂明伦堂明德厅顺利举行。讲座主题为自作主宰王守仁——心学的历史与未来,主讲人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二级教授沈顺福老师。贵州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贵州大学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员龚晓康担任本次学术讲座主持。

    讲座中,沈教授从儒家文化的核心出发,引出儒家的天人关系之辩,继而围绕孔子的天命观、董仲舒的三命论、宋明理学的万物一体论进行了阐述,从而彰显出阳明自作主宰思想的独特之处。

    沈教授从儒家的开始谈起。他指出,礼最初源自于祭祀活动,人们希望通过祭祀鬼神,从而沟通代表上天的鬼与神。作为儒家思想文化的最重要形式之一的礼,从其起源来看,与天相关。也就是说,礼是人们用来处理天人关系的产物。而天人关系之辩,主要集中在天命观上。在孔子之前,人们认为上天主宰着宇宙万物以及人类生活。

    接着,沈教授梳理了儒家几种重要的天命观。孔子主张按照仁爱之道所指引的方向去生活,而无需过分关注上天的安排。其目的,是为了应对传统天命观的消极影响。董仲舒则利用感应说,提出了三命论,即受命、遭命、随命。其中的随命说的意思是:人若做善事、上天会奖赏之。董仲舒一方面承认上天对人类的主宰权,另一方面又强调人不能消极地等待上天的安排。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影响天,并进而影响和掌控自己的命运。

    宋明时期,理学家们用万物一体的思想来重新诠释儒家的天命观。在他们看来,人类的有意活动才是宇宙的主宰者。这个有意的活动,便是人文教化。在朱熹这里,人文教化的主要内容便是穷理。朱熹认为,只有通过学习事物之理,才能够让人心获得天理,或让被蒙蔽的理澄明,进而获得觉悟。而朱熹更偏重于将宇宙万物生存的主宰之理视为一种外在于人的存在,因此可以说,朱熹的理论忽略了约束性法则与主体的关系,甚至对立二者。

    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的王阳明发现了朱熹的问题所在,并试图找出解决方案。王阳明将过去的宇宙终极性本原从外物之理转到人心中的良知,以为理在心中。这种转向,彻底将宇宙的主宰权交付于人类。由此,人的良知之心不仅成为人事的主宰,同时也是万物生存的主宰。致良知的过程,无非是让人体中的气息遵循良知而大化流行。这种气化流行,便是仁。在王阳明看来,自然界也遵循人类的仁道,人类因此成为天地的主人。至此,在长达数千年的天人争权中,人类终于掌握了话语权。从此,人类与天地自然的关系从早先的天生人、天主人的立场而彻底转向,从而实现了以人统天的理想。人类不再是自然的仆从,而是一跃成为自然的主人。

    沈教授指出,王阳明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家的天人之辩,将人类视为宇宙生存的主宰者。王阳明不仅做出了世界观上的说明,而且提供了存在论的辩护。从此以后,在天人观上,传统儒家便无新观点。这便是所谓的传统儒家思想的终结。同时,沈教授认为,王阳明思想中已经隐含了现代文明的自由观念,只是未展开论述。今后,阳明学研究可吸收现代文明的成果发展这一向度。

    讲座最后,听众朋友纷纷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向沈教授请教,沈教授耐心地做出了解答。讲座在掌声中圆满结束。

    主讲人:沈顺福,安徽省安庆市人。19672月出生。现任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暨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992年安徽大学哲学系硕士毕业。1993年,读于华东师范大学,师从于冯契、杨国荣。1996年获哲学博士。2001.10-2003.9年,于北海道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07/09-2008/08,韩国高丽大学访问学者。2012.11-122013.6-7德国Erfurt University客座教授。

    主持或曾经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等若干,在《文史哲》《现代哲学》《伦理学研究》《哲学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人性的历程》《德性与生存》《阳明学与人类主体性》等著作。研究方向:中国哲学、知识论与道德哲学。

    主持人:龚晓康,哲学博士,贵州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易学联合会常务理事,贵州省阳明学学会副会长。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空性与解构》《阳明学知识论问题研究》。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中国哲学史》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出版《王阳明年谱辑存》《融会与贯通——蕅益智旭思想研究》《四书蕅益解译评》等著作。

 

文:贵州大学 龚晓康 贵阳孔学堂 图:贵阳孔学堂

一审:王凤梅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