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从科技哲学视角认知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态哲学意涵 新质生产力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创新

发布时间: 2024-03-27 浏览次数: 14


从科技哲学视角认知新质生产力

 作者:曹耿献 邬焜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是新发展阶段党中央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面对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施中国生产力战略的新布局、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作为一项新战略举措,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当前我国生产力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综合施策,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能,具有重大实践意义。基于科技哲学视角,从技术革命、社会发展、生产力要素提升层面充分认知和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同样具有推进重大基础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新质生产力蕴含深刻哲学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突出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以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提升,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未来产业,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的蓬勃壮大,从而实现我国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形成以信息技术、数字经济等为牵引的先进生产力,夯实面向未来制造强国、数字中国的综合国力发展根基。

  站在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长河看,每一种社会形态的更迭,都反映出生产力内涵与实质的变化和演进,每一次生产力的创新,都会对生产关系、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变革。从原始社会到农耕文明,再到近代工业文明、电气发明乃至现代的信息社会、智能技术,技术发明、科学探索的每一次创造,都为人类文明发展、社会进步赋予了更迭动能,也是新思想、新理论诞生的重要起源。马克思的《数学手稿》不仅记录了马克思本人长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和哲学认知,更直接引导了政治经济学思想的孕育产生,他将微分学看作一种科学发现的新事物。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蕴含着有机自然观、辩证思维的形成,是在唯心主义辩证法批判基础上建立的,其独特的科学观、自然观、方法论代表了科技哲学发展的文献经典。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不仅根植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的历史实践,更从国家民族发展的历史角度揭示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普遍性、特殊性的哲学内涵,指导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实践,取得了无产阶级革命在中国的伟大胜利。

  自18世纪以来,全球前三次工业革命都是在技术发明、科学探索的基础上实现了生产力的重大变革更新,蒸汽机、内燃机、电动机、计算机等成为工业1.03.0的典型代表,经典物理学、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系统论、相对论、量子论等,掀起了学科发展与科学范式的时代巨变。在当代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工业4.0突飞猛进的背景下,科技创新成为生产力大发展的内生源泉。面对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新材料、新能源、新制造的颠覆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的新质生产力,印证了人类科技史与科技哲学层面的演进轨迹,展现了生产力与社会发展的“技术—经济”逻辑,指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崭新路径,具有思想性、政治性、哲学性有机统一的战略高度。


从技术、科学到哲学、艺术

  人类认识世界从知识积累到科学发现,逐步形成了学科体系,也积淀着哲学思维、创新思考。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了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认知过程。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技术发明在人类文明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仅在工业文明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新技术的诞生便引发了一系列产业和工业变革。造船技术催生了航海探险,蒸汽机、内燃机等技术开启了工业文明;电气工程揭开了能源时代新篇章,原子能、航空航天、电报电话、计算机、集成电路、精密仪器等技术的突破掀起了工业革命的创变浪潮,无不说明科学与技术是生产力发展最主要的驱动因素,不仅蕴含着生产力革新引发社会关系变革的内在机理,而且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也会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成为技术创新应用和社会生产力水平快速提升的“加速器”,展现了技术创新与社会制度变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的最新成果,符合人类生产力发展史的主导性逻辑,顺应当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趋势,并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求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的实践回应,展现了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场景中社会主义的显著制度优势,大力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再平衡,协调了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的战略谋划,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化基本动力,为稳固新发展格局提供根本保障,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奠定物质基础。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直接动因来自于人类探索世界、改造世界的科技发展需要,也来自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中国智慧启迪。把“人类改造自然”上升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超越了西方主客二分法的对立思维框架,意味着我们对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主动,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让新质生产力成为社会有机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量变与质变的高质量统一。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中国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目的。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在哲学、艺术层面探讨、追求的人的创造力紧密相关,如钱学森“大成智慧学”强调量智与性智结合,培养系统思维能力。新质生产力蕴含深刻的科技理性,需要以服务人的主体性为出发点开展思辨与探索,也需要艺术视野的启迪、润色。技术、科学、哲学、艺术既是相对分立的领域,也有内在启发、启迪的有机联系。特别是在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浪潮中,人工智能、量子科技、信息技术产业的前沿趋势,已经将诸多分立领域的复杂创新发展融为一体。而解决复杂系统的复杂性问题,更需要学科协同、资源协同、人才协同,构筑具有新质生产力特质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者辩证统一。基于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畅通“科技、教育、人才”的良性循环节机制,从科技哲学视角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将大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数字化人才、拔尖人才与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开辟发展新路径,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人的创造力与新质生产力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要突出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本质跃升,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培育未来新兴产业、推进数字经济发展上不断发力,取得质的突破,更要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上赓续基因、传承发展。而挖掘劳动者的创造力和潜能,构筑科学合理的人才队伍体系,就成为新质生产力最主要的内在核心。在科技、产业、教育、人才之中,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支撑。

  人才的创造力来自于先天的自身禀赋、后天的高水平教育和实践的技艺训练。先进的科技知识传授、卓越的技能素质培养、创新的思维意识熏陶,都离不开哲学、艺术元素的介入。在人的思维、劳动、技艺、素养中,艺术具有重要的启蒙与启迪意义。我国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管仲,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经济学家、哲学家、散文家,也是最早在音律上提出“三分损益法”的艺术家。中国古代“六艺”,强调“礼、乐、射、御、书、数”综合训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培养人才综合素养的重要认知;中国明代的朱载堉,将八度音平分为十二音律,用珠算开平方、立方,集数学、音律发明于一身,且在地理学、舞蹈方面造诣颇深。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集哲学、艺术、工程于一体,堪称跨学科、集大成的大师。可见,中外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力发展状况,造就了不同阶段卓越人才的脱颖而出,对人类文明演进、科学探索、技术发明、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思想引领、知识贡献和技艺支撑作用。人的创造力在生产力大变革的背景下不断涌现、发展,成为铭刻时代的历史缩影,是生产力发展中最为活跃的因素。

  新时代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亟待将科技、哲学、人文、艺术的综合素质与技能培养,纳入新时代拔尖人才培养框架体系,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仿生技术、生物科技、量子科技等前沿技术的工具作用,加强类脑计算、脑机结合等技艺共创的工具性与创造性之间的相互统筹协同,积极应对人工智能等颠覆式技术重大挑战,探索人的创新创造力机理与知识、思维、训练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创新人才资源的重要内涵支撑。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态哲学意涵

作者:韩升 王雪钰

    20241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绿色发展,究其本质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作为新时代生产力发展的先进质态,新质生产力是对人类生存道义的高度自觉和现实演绎,呈现了文明跃迁与自然解放之间的互参,诠释了高质量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有机融合的话语叙事。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生态哲学意涵,应当承续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内核精要,从实践理性的本体论根基、系统思维的方法论引领、和谐共生的价值论彰显三个维度予以充分展开。


实践理性的本体论根基

  从生态哲学视角看,实践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根本命题和逻辑主线,实践理性超越了主客二元对立的工具理性,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体论根基。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实践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是人头脑中观念的现实生成,将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有机统一于“现实的人”的社会历史活动之中。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依托实践架构起对生态危机的深层次考察,揭示出社会生产与自然形态变迁之间的内在关联。自近代工业革命以来,机器大工业生产在经济理性的宰治下抽离了原始社会人与自然的相对和谐,对自然的超负荷消耗和巨大破坏所引起的不仅仅是生态危机,更甚是人类文明与发展理念的哲学危机。进入现代社会,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社会生产已经实现了从旧质向新质的转向升级,并从根本上开辟了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作为社会生产力“质”的有效提升,新质生产力突出强调渗透性要素与实体要素的互动融合,符合数字化条件下因生产力突破衍生的实践新质态,代表生产方式的优化跃升,是立足于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谋划发展。

  新质生产力契合新发展理念需要,在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以技术创新为主线,以范式变革为根本,在传统生产力上取得创新性突破。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实现了传统发展模式的有机蜕变,彰显了科技赋能实践跃升的时代向度。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新质生产力这个重要的强大动力支持。新质生产力摒弃高投入、高污染、高扩张的增长路径,以关键技术突破打造智能化、绿色化生产新引擎,孕育低碳环保的产业模式、产业空间、产业体系,在实践中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减轻生态系统压力,是基于资源环境形势而激活的新动能,凸显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高水平保护的新优势。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推动数字产能与产业链的耦合共生,加快实现绿色生产范式转型。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新质生产力在“求新”“求质”中着力造就高技术含量的生产要素,倡导“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生成路径,以小投入大产出创造强大的发展动能,将生态环境等要素纳入生产函数,将社会活动限定在生态合理范围之内,是回应现代化实践要求、顺应产业革命、构筑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系统思维的方法论引领

  在生态哲学视野下,系统思维揭示了自然、人类以及社会之间辩证运动的重要前提,旨在从整体上把生态看作有机复合体。质言之,包括一切生命体在内的生物圈是一个有机联结的系统整体,当系统中的部分因子发生改变时,整个系统的功能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照此理解,深入阐释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必然要从理论层面把握其内在结构与运行机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作为一个复杂系统,新质生产力实现了从低水平向高水平的螺旋式上升。在科学技术的催生下,推动各生产要素系统化整合、协作化流动和高效化开发,围绕生产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转型,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平衡的新规范。

  生产力表现为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现实能力。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传统生产力更多表现为技能型劳动主体以社会大生产条件下的机器设备实现与劳动客体自然条件的整合,是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自然操纵。相比之下,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依托人工智能、互联网等催生劳动工具的颠覆性变革,在扩大化劳动对象发展趋势基础上实现新型生产结构的联结互生,是自然改造综合水平的高度提升。在产业层面,新质生产力以智能化、绿色化引发生产要素转型升级,推动新型业态蓬勃发展,着力打造资源共享、高效合作、广泛协同的产业生态圈,加速发挥各要素融洽无间的系统优势,凸显低碳融合的生态特性。在空间层面,新质生产力通过信息化时代所创造的技术优势,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业能耗,最大限度降低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逐步缩小发展差距,增强各区域发展统筹协调性,亦是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强生态涵养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强化顶层设计着力推动教育、人才、科技联合发力,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潜力和优势。“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新质生产力以教育为提升基础、以人才为发展根本、以科技为创新关键,从系统性战略高度探索构建三者融合体系,充分发挥人才纽带优势,深入思考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培育人才工作与教育、科技相匹配的创新体系,以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理念的系统性转变,推动全社会打造绿色低碳接力链,激发绿色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是以后发优势奋力汇聚教育、人才、科技合力的自然资本。


和谐共生的价值论彰显

  基于生态哲学视域,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共生关系。自然先于人类存在,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是人的生命展开的前提和物质生产生活实践发生的场域。人因自然而生,人类活动无法脱离自然独立存在,自然则因为有了人的存在而具有了无限的生机活力和广阔的演化空间,二者始终处于有机统一的互动关系之中。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资本主义可以超越封建主义在于其拥有更为先进的生产力,但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同样带来了不可解决的自然矛盾,人类对自然带有目的性的无限索取,不合理的物质生产开启了生态危机的负效应。“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改变传统生产力发展的实践逻辑,必然要拨开人与自然分离对抗的历史迷雾,推动社会生产生态化文明转型,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

  新质生产力作为绿色生产力,本质内涵在于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价值追求。

  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创造新的生产力发展路径,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新的现实前提。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发展模式,所谓“新”,意指新质生产力是奠基于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内涵下“环境友好”的可持续生产力;所谓“质”,则更为强调创新要素,以关键技术突破衍生出新的生产形态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清洁化、可循环的绿色竞争力。新质生产力因而具有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发展特质,顺应低污染、低消耗、低投入的发展需求,从现有生产领域中培育出更为绿色、高效、低碳的新型生产力,从而呈现出人与自然相融共生的现实效应。

  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旨在破解高质量发展难题,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造就蓬勃动力。资源与环境方面的短板是当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阻碍,新质生产力着眼于高附加值产业创新与应用,引入新技术、新材料、新配置,减少化石能源依赖,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彻底改变资源型产业格局,打造生态主导型多元经济格局,是降低资源消耗、优化产业生态支撑的发展样态,对于历史地、实践地、系统地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命题具有重要意义。简而言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人与自然有序性关系的现实呈现,在社会活动中赋予自然特定的秩序与水平,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是其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内在向度。

(作者系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新质生产力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创新

作者:周嘉昕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生产力理论上的具体表达。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

    2023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何如理解新质生产力,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标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提出,不仅生动体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而且深刻蕴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守正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开辟。


生产力标准的正确运用和全面理解

  生产力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支配着整个社会发展进程。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生产力概念存在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在广义上,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紧密关联在一起,作为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演进动力和衡量标准。在狭义上,生产力作为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生产方式。从《资本论》中的相关论述出发,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中,形成了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要素概括生产力系统的观点。这样一种生产力理论更接近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狭义理解。

  生产力概念的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折射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聚焦现代社会结构及其历史发展所进行的理论探索,二者内在关联又各有侧重。在马克思恩格斯早期的探索历程中,生产力作为一种结构功能性的范畴,被用作识别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衡量标准,与生产方式一同构成了建构唯物史观理论框架、从经济基础出发解释上层建筑的概念工具。在《资本论》及其相关著作中,生产力的讨论更多与技术生产方式的分析结合起来,成为分析一定的社会形态、生产方式内在结构系统的理论枢纽。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提出,在直接意义上构成了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在更深层面上折射出生产方式概念理解的拓展。

  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产方式条件是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强调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也就是说,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不同,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强调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这既与马克思恩格斯对生产力作为一定分工和所有制基础上的“共同活动方式”的阐释一脉相承,又立足新发展阶段、面向新发展格局、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要求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蕴含着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生产方式的深刻阐发,体现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标准的正确运用和全面理解。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理论的当代阐释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在马克思恩格斯制定历史唯物主义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现实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受客观时代条件影响,聚焦主要理论任务,他们对于科学进步和技术发展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的考察首先是同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关联在一起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区分了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协作、分工和工场手工业、机器和大工业。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其作为相对剩余价值的各种特殊的生产方法分别加以研究。

  在此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高度关注科学技术创新对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作用和影响。比如,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过程中,恩格斯强调了机器大工业所产生的经济社会影响,马克思专门研究了工厂制度和机器体系对于社会历史的推动作用。又如,在《伦敦笔记》中,马克思关注农业化学的发展,在批判李嘉图地租理论的过程中为制定剩余价值理论奠定基础。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分析固定资本的发展,论述了一般社会知识向直接的生产力的转变,还专门提到“生产力也包括科学”“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等观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立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提出并系统阐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所处的时代特征和历史条件,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聚焦科技创新,阐发新质生产力理论,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在这个意义上,新质生产力之所以“新”,就在于这种先进生产力立足新发展阶段、体现新发展理念、面向新发展格局,以创新为主导,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又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出发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运用和拓展。同时,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过程,总结概括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探索,深刻体现了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求。有理由期待,以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提出为契机,在新的伟大实践基础上的党的理论创新,将在及时科学解答时代新课题的过程中,实现体系化、学理化的不断推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行动的先导、实践的指南。

(作者系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4-03-27

一审:王凤梅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