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之光 | “人民江山论”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超越 增强青年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发布时间: 2024-04-15 浏览次数: 10


“人民江山论”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超越

作者:黄梓根


    民本思想传统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中国古代的治国理政有过深远的影响。但是,囿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土地制度等方面的局限性,古代民本思想价值内核中的民本追求和民本功能实际上难以真正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民江山论,秉承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民立场,结合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价值要素,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诸多方面实现了本质性的超越。

 

江山属于人民:由从属主体的超越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萌芽于殷周之际,形成于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达到成熟,汉唐以降趋于完备。古代中国所提出的诸如敬德保民”“民贵君轻等尊民、重民主张,虽然一再强调了人民之于国家兴衰成败的重要作用,但始终改变不了人民处于从属地位这一事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代民本思想的积极意义更多在于提醒统治者们要多重视老百姓的存在,因为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古代的统治者们在风起云涌的人民抗争历史中意识到,很重要,他们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因此,他们强调贵民、爱民、惠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最大的特点就是为人民谋求利益。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第一理论特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政权、土地等都属于全体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真正摆在了国家的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源于人民,服务人民,也完全代表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不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人民不再居于被支配的从属地位,而是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改革创新的主体力量和动力来源。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历史不是由少数英雄创造的,人民的幸福生活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他们将个人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本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处理一切党务和政务,通过一系列民主制度的设计和运转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人民意志和实现人民利益,使人民真正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主体,实现了从替民作主由民作主的根本性转变,体现了实质性意义的民本。最终衡量、判断党的工作成败得失的是人民。发展的成效由人民来评价,权力的运行由人民来监督。坚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意味着人民本位的真正落实,人民在地位上实现了由从属主体的本质性超越。

 

守江山守的是民心:从异路同向的超越

    在任何一种社会结构中,利益的方向决定民心的方向。在中国古代,代表统治阶层的和代表被统治阶层的,其利益的主张不是朝着同一方向发力的,古代谈民本,总喜欢把君民关系比作鱼水或者舟水关系。例如,《尸子·君治》讲,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国语·周语》中说,圣人知民之不可加也。故王天下者必先诸民,然后庇焉,则能长利。古代的统治者们很清楚,一定要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前面,自己才能长久地得到好处。从历史上看,每个封建朝代的临终期,往往都是老百姓的利益空间受到了无以复加的挤压。

    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下,问题才可以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利益是同向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有着共同的追求目标,是高度契合、荣辱与共的同心圆和利益共同体。因此,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把人民群众摆在最高位置,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最大追求,始终在治国理政的答卷中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人民根本利益、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的坚定代表者和忠实践行者,党与人民是平等同向、一体同心的关系,是生死相依、休戚与共的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守江山守的是民心。与古代民本思想相比,中国共产党在对人民江山论的坚守和实践中,使得国家与人民在利益追求上实现了从异路同向的超越。

 

人民就是江山:从治术信仰的超越

    以民为本的价值理念,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有其积极意义,代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方向。在中国古代,统治阶层对民本的强调,实质上只是起到了政治怀柔的作用。《尚书》讲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虽然强调了之本,但邦宁才是目的;舟水之训也一样,强调的是君民的依存关系,但关心的是社稷安危。孟子主张民贵君轻,但更道出了有利于统治阶层的制民恒产的治理考量——“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可以看出,古代的民本思想往往是工具性的存在,停留在了古代统治阶层的治术层面。

    与此不同的是,中国共产党坚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把人民当成了一个政党的最高信仰。这对古代统治阶层的民本思想是一种本质上的超越。

    中国共产党把人民当信仰,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目标和价值立场决定的。人民江山论的核心内涵就是人民至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充分彰显出我们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满足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

    中国共产党把人民当信仰,还因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进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的深刻认识,是对人民群众智慧和能力的充分信任。习近平总书记所宣告和践行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是人民的勤务员”“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等信条,生动诠释了他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人无比深厚的人民情怀和无比高尚的精神境界,既是新时代全体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行动准则的鲜明示范和生动注解,也是对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信念的伟大坚守。

(作者系湖南大学机关党委书记、组织部副部长)

 

增强青年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作者:颜隆忠


    文化的本质是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者密不可分、互促互融。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为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学的行动指南。志气、骨气、底气,既是一个人情怀操守、品行特质的集中展现,也是其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的直观反映。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不断深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引领青年以高远志气立心、浩然骨气立命、深厚底气立业,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向党和人民交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满意答卷。

 

一、坚定文化自信,涵养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理性平和的文化心态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的文化自信,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认识,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更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历程的实践经验。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增强青年的文化自信,要加强科学理论武装,深入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一步涵养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理性平和的文化心态。

    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夯实青年文化自信的理论根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锋、交融,给青年思想价值引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必须守牢思想政治理论这个主阵地,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引导青年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领悟,不断增进对新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要认真研究新时代青年精神文化需求的发展变化、阶段特征,不断更新理念、创新形式,丰富第二课堂,以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推进理论宣传与阐释工作,让青年切实感受到党的创新理论的强大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做新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要注重发挥网络阵地作用,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普及,引导广大青年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为指导,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探寻文化自信之源,培养训练学思践悟相一致的思维闭合回路,形成理性思考、触类旁通、归纳总结、提炼升华的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以理论定力厚植文化自信。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青年,厚植广大青年文化自信的思想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审美情趣,是以文化人、铸魂育人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引导广大青年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激发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强化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道德境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实践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也是当代青年成长成才道路上的丰厚精神滋养。要引导、支持和鼓励当代青年以新思路、新话语、新形式、新技术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以现代的文化符号、生动的文化阐释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用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青年,铸牢青年文化自信的精神脊梁。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是文化生成的载体,历史自信是文化自信生成的基础。青年要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了解历史事实、厘清历史脉络,从中深刻感悟,中国的今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的。要在今昔对照、融会贯通中深刻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革,感悟历史成就,知史而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青年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进而构筑起当代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

 

二、坚持守正创新,培育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合格建设者

    守正创新精神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反复提及、着重阐述的重要内容。我们既要守住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守住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守住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又要在思路、话语、形式上谋求创新突破,不断推陈出新,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赢得主动。增强青年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就要在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积极探索面向当代青年的文化育人工作,构建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和时代感召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以守正为前提。一是要坚守社会主义之正。新时代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其话语表达必须旗帜鲜明地坚守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持续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青年的引领力,使青年永远紧跟党、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二是要坚守马克思主义之正。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态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未来方向。当代青年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把培养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各领域,引导青年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切实增强青年应对文明冲突、文化霸权的精神力量,最终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坚定做中国人的底气。三是要坚守立德树人之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就是要聚焦立精神支柱、树价值标杆、育时代新人,不断巩固主流思想舆论、主流价值、主流文化的教育,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将树人作为立德的目标和结果,实现二者相辅相成,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以创新为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这不仅丰富了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也为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担负好新的文化使命,要坚持两个结合,以理论创新引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要立足当代青年实际,着眼培育时代新人的工作全局,建构与时代变化、历史潮流和强国建设相适应的思政工作新话语、新体系、新模式。要注重思想价值引领形式和内涵的表达创新,主动贴近当代青年的接受习惯和审美需求,通过理论转译和话语转化,将理论话语转化为青年话语,切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走深走实、见行见效。要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出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转化为青年爱听、能懂、愿意追随、主动践行的教育内容和价值理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相契合的世界观、人生观、天下观、社会观和道德观,引领青年在理论自信、文化认同中涵养理性平和的心态。

 

三、坚守育人初心,打牢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精神底色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了谁”“依靠谁”“由谁评判这一核心问题。深刻领悟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涵,对于坚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初心使命,创新思路举措,引领青年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长志气,铸牢理想之基。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有着自古英雄出少年的传统、胸怀天下的博大情怀,无论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家国情怀,还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信念,都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志气的民族。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养分,向青年讲清楚其中蕴含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引导青年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坚信中国道路、坚守价值追求、坚定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真正做到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辱使命。

    增骨气,凝聚奋进之力。中华儿女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毅骨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也绝不允许任何外来势力欺负、压迫、奴役我们。中华儿女铁骨铮铮的坚毅骨气是促使中华民族一往无前的永恒精神力量。培育时代新人做中国人的骨气,要从培育使命意识着手,通过深刻的文化作品、生动的文化实践和生活化的文化表达,引导青年充分认识到,只有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培育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以行求知、以知促行,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方能勇立潮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实现人生价值。

    厚底气,积蓄进取之势。中华民族具有突出的创新精神,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早已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化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征程,既是一部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伟大事业的奋斗史,也是一部在持续推进理论与实践创新中取得伟大成就的发展史,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共同构筑成新时代青年锐意进取、建功立业的强大底气。迈上新征程,青年要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在汲取历史经验中坚定理想信念,在严谨求学、火热实践中练就过硬本领,在上下求索、开拓进取中培育创新精神,在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艰苦奋斗中锤炼高尚品格,以实际行动厚植自身实力,夯实做中国人的底气。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处)长)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4-04-15

一审:王凤梅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