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远舰
通讯员 韩壮波 李炜钰
冷门绝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冷门绝学学科可持续发展,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在3月30—31日举办的“‘贵州大学因明论坛’开坛暨因明绝学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学者畅所欲言,共同探讨因明学的可持续发展。
因明学研究意义重大
因明缘何而起?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教授萨尔吉表示,因明学不仅是佛教逻辑学的重要部分,而且与印度哲学、认识论及宗教立场有着密切联系。他通过分析因明学的起源、发展以及在藏传佛教中的应用,凸显了跨文化交流和语境分析在深入理解因明学中的核心作用。他探究了因明学如何跨越宗教与哲学边界,转化为跨文化知识交流的方式,其中不仅包括佛教内部的交流,还涉及与印度其他哲学流派及思想体系的互动。要全面理解因明学,需要综合历史、文化、语言和宗教等多个维度进行考量。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任晓明认为,学派间的辩论不仅深化了佛教哲学的思考,也对后续佛教哲学的进展产生了影响。中国形成的汉传因明和藏传量论的传承系统,正是通过不同派别的辩论促进了佛教的接纳和本土化,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佛教哲学体系。
因明学又有何现实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主任纪华传提出,因明学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人的理论思维能力,还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融合,展现了因明学在传承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重要性。
中国逻辑学会因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西藏大学文学院教授旦巴次仁介绍了因明学在西藏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西藏大学一直致力于维持因明学的教学和研究活动,包括举办专业课程和学术活动以推广因明学知识,呼吁社会提供更多支持和资源以培育新一代因明学专家和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尕藏加介绍了藏传佛教因明学及其逻辑思想在拉卜楞寺等寺院的发展和教学情况。作为藏传佛教核心教学内容之一,拉卜楞寺的量论因明学教学过程特别强调逻辑推理和理论概念的重要性,目的是建立一个系统化且逻辑严密的佛学理论体系。因明学不仅为学僧提供了理解复杂佛教哲学的基本方法,还为藏传佛教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促进了藏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重视多元文献资源整理与挖掘
汉译佛教文献在佛教中国化进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李四龙讨论了印度佛教文献经汉语翻译和解释后对中国佛教的深远影响,尤其在佛教哲学和逻辑推理方面,汉译因明文献不仅拓展了中国佛教的教理体系,还促进了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尽管现存的汉译因明文献数量有限,但它们依旧是研究中国佛教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源。要加强因明学的研究、拓展汉传佛教学术视野、开拓新的研究范式,帮助汉传佛教在保持传统的同时进一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实现与时俱进。
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献研究所原所长马德认为,敦煌遗书因明文献研究不仅为理解古代逻辑学开辟了独特视角,也为当代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他以敦煌卷子《因明论三十三过》为例,详细介绍了因明学在敦煌地区的传播与发展,深入讨论了敦煌文献的书写特征、内容结构和学术价值。他认为,敦煌因明文献不仅体现了古代学者对逻辑学的追求和理解,也展现了当时社会文化和学术研究的广泛性与多样性。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索罗宁表示,西夏佛教文献不仅在地理上覆盖广泛,涵盖中亚等众多区域,在内容和体系也展现出诸多独到之处。通过深入研究这些佛典写本,学者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西夏的宗教信仰、文化特征以及佛教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交流等。
中国逻辑学会因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曾昭式呼吁,当代学者和教育机构应关注因明学科发展,认识到因明学术传承、文献整理与翻译以及佛学研究在全球学术界的地位和作用,并建议采取创新方法进行人才培养,以推动因明学科的进步和文化传承的延续。上海政法学院教授沈海波表示,当代学者在进一步探究因明学的同时,尤应重视文献的系统整理与研究方法的创新,进一步推动因明学研究向前发展。
让冷门绝学后继有人
从冷门绝学学科整体建设来看,不断强化冷门绝学的科研功能,其核心意义在于提升民族创新意识和综合思维能力。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盖建民表示,对冷门学科的研究绝非只是学术探索的一部分,同时与国家的文化战略和文化安全密切关联。我们需要关注学科建设中应该如何处理好冷门与热门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冷门学科研究促进知识的传承与创新。
当前,各类冷门绝学研究团队初步形成了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但对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对此,南开大学哲学院院长翟锦程建议采取高校联盟、省部共建等灵活形式,实现研究优势整合,以促进包括因明学在内的冷门绝学专项研究的跨越式发展。
从冷门绝学的人才培养与可持续发展来看,依托于冷门绝学学科研究基地,拥有一支有能力、有情怀、有坚守、有传承的素质全面的人才队伍,是冷门绝学发挥学科积聚作用的重要体现。贵州大学佛教量论因明研究院院长顺真表示,为确保冷门绝学真正做到“有人做,有传承”,相关主体在进一步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加大课题投入力度的同时,还需要专项政策支持,鼓励并扶持建设国家级冷门绝学专项研究基地,为冷门绝学研究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依托,真正实现冷门不冷、绝学不绝,薪火相传、持续发展。
会议由贵州大学人文社科处、贵州大学哲学学院、贵州大学佛教量论因明研究院主办,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协办。
会议现场 那贺/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刘远舰 通讯员 韩壮波 李炜钰) 3月30日,“‘贵州大学因明论坛’开坛暨因明绝学学术研讨会”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勉学堂开幕。会议由贵州大学人文社科处、贵州大学哲学学院、贵州大学佛教量论因明研究院主办,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协办,新疆笑厨食品有限公司特别赞助。贵州大学原党委书记、贵州省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建军,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张学立,贵州大学原副校长、贵州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贵州省社会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漆思,贵州大学党委副书记骆长江,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新疆笑厨食品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贵州大学因明论坛”资助人王勇,以及来自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上海政法学院、中山大学、四川大学、青海民族大学、西藏大学、敦煌研究院、甘肃民族出版社等特邀专家,贵州大学相关部门领导、本硕博学生代表共50余人参会。
开幕式由中国逻辑学会因明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贵州大学佛教量论因明研究院副院长汤伟主持,骆长江、张学立、漆思、王勇分别代表贵州大学、贵州省社科院、贵州省社科联、新疆笑厨食品有限公司致辞。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要重视这些学科,确保有人做、有传承”,突出了冷门“绝学”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独特价值,为冷门“绝学”研究指明了发展方向。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专门设立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研究专项,2020年国家社科规划办又首次设立冷门绝学团队(重大)项目,使冷门绝学抢救发掘的文化战略得到体系化的具体落实。“贵州大学因明学研究”团队在张连顺(顺真)教授的带领下,先后获得2018、2020年冷门绝学类因明绝学重点、重大项目立项。贵州大学高度重视因明“绝学”研究,并于2021年决定成立贵州大学佛教量论因明研究院,2023年“新疆笑厨食品有限公司”捐款100万元设立“贵州大学因明论坛专项基金”,贵州大学因明“绝学”研究实现了重大突破。为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冷门“绝学”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促进贵州大学因明“绝学”研究的发展,本次论坛邀请冷门“绝学”及宗教学、逻辑学等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共同研讨因明“绝学”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以及教育部冷门绝学专项研究基地的未来筹划与建设、冷门绝学研究核心期刊建设等事宜。
重视冷门绝学学科建设
开幕式后,“贵州大学因明论坛”开坛正式启动。开坛仪式由中国逻辑学会因明专业委员会主任、贵州大学佛教量论因明研究院院长顺真主持,特邀嘉宾中国逻辑学会因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青海民族大学藏学院教授达哇作了“藏传佛教量论学科的知识论、方法论、逻辑论意义”的开坛演讲,从“量”与“量学”或“量论”之内涵与外延、“量学”或“量论”的文化学科地位、“量学”或“量论”的知识论意义、“量学”或“量论”的方法论意义、“量学”或“量论”的逻辑论意义五个方面,全面展示了量论因明学学科体系的基本内涵与体系构造。随后,在30日下午和31日全天,专家学者们进行了精彩纷呈的学术专题研讨。
王勇详细回顾了在北京大学创立“因明论坛”以及论坛从北京大学南移贵州大学的历史详情,同时基于方法论的向度着重阐释了量论因明学在人文社科研究领域的基底作用与巨大价值。他呼吁,要高度重视作为冷门绝学的因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作为企业法人代表,他以能够直接支持冷门绝学建设并直接参与因明学方法论研究为自豪,并表示将继续支持逻辑学教学与人才培养,为人文科学的繁荣发展尽力。
综合来看,包含因明学、西夏学、敦煌学、墨学在内的许多冷门绝学学科目前仍面临投入不足、人才匮乏、研究断档等诸多共通性问题,与会专家学者从量论因明学学科整体建设、本硕博培养、国家级冷门绝学专项基地建设、冷门绝学研究专项C刊建设、冷门绝学个案分析等不同角度展开了深入探讨。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专家、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盖建民认为,从冷门绝学学科整体建设来看,不断强化冷门绝学学术体系的科研功能,其核心意义在于提升民族创新意识和综合思维能力。实践表明,建设冷门学科曾被认为是边缘化的活动,但如今,它逐步成为学术界的热点。他深情地回忆了道教医学学科建设的艰难历程,在卿希泰先生的鼓励与激励下,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道教医学的理念已经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可。对冷门学科的研究与国家的文化战略和文化安全密切关联。深入研究诸如道教医学这样的冷门领域,不仅对知识体系会有所贡献,更有助于促进文化传承,显示了学科建设的深层价值。国家应从文化战略的角度,对冷门绝学研究提供更多的制度性的保障。
从冷门绝学的成果转化和影响力来看,由于全国高校以及学术研究机构考核制度的逐步完善细化,对学者学术成果的要求也日渐提高、更加具体化,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南京大学教授王月清特别强调了冷门绝学专项学术研究期刊的重要性,指出这类期刊在学术界具有显著的影响力,并将对硕博学生的研究提供重要支持。他认为,尽管某些学科关注的人可能相对较少,但这些学科具有独特的价值。在学术期刊建设过程中,国家应更多关注和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冷门绝学的研究,以确保这些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他强调,期刊还要注重利用现代传播工具,如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公众号等来提高“绝学”研究的可见度和影响力。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博士生导师索罗宁教授就西夏学研究作了专题发言。他认为,西夏佛典的重要性和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文献文本方面,这些文本主要存放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等地。西夏佛教文献不仅地理上覆盖广泛,涵盖中亚等众多区域,而且在内容和体系上展现出诸多独到之处。这些佛经写本不只是学术研究的珍贵资源,也是钥匙,能够开启理解西夏及其对周边佛教文化影响的大门。西夏佛教文献是揭示西夏与中亚等地区在佛教传承和文化交流中的关键角色。通过深入研究这些佛典写本,学者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西夏的宗教信仰、文化特征及其历史地位。此外,对西夏文献的探究为佛教历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特别是关于翻译、文献传播以及佛教思想和实践的研究,不仅反映了西夏时期佛教的发展状况,还为研究佛教历史的演变、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视角和资料。
因明学研究大有可为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主任纪华传认为,因明学的发展历史及其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突出了因明学在传承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核心角色。他详细回顾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其他研究机构对因明学研究的贡献,揭示了因明学跨学科的特性及其在逻辑学、认识论、宗教学等多个领域的应用价值并提出了几项具体建议,包括基于国家对冷门学科的关注来加强因明学的研究,加大学术界与宗教界的合作力度,以及将因明学的研究纳入到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阔框架之中。此外,他还特别强调了因明学在促进汉藏文化交流和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作用,指出因明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增强理论思维能力,还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融合。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李四龙集中讨论了汉译佛教文献在佛教中国化进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着重强调印度佛教文献经汉语翻译和解释后对中国佛教的深远影响,尤其在佛教哲学和逻辑推理方面,汉译因明文献不仅拓展了中国佛教的教理体系,还促进了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尽管现存的汉译因明文献数量有限,但它们依旧是研究中国佛教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源。他建议,汉传佛教界应加大对藏传佛教及国际学界新发现的梵文量论因明文献的关注,通过全面的研究和翻译,吸收这些文献中的思想和方法,进一步充实和推进汉传佛教的发展。同时,李四龙还探讨了汉传佛教未来发展的方向,包括加强因明学的研究,促进汉传佛教学术的扩展,以及开拓新的研究范式,并认为这些努力将帮助汉传佛教在保持传统的同时进一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实现与时俱进。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尕藏加详细介绍了藏传佛教因明学及其逻辑思想在拉卜楞寺等寺院的发展和教学情况。作为藏传佛教核心教学内容之一,拉卜楞寺的量论因明学教学过程特别强调逻辑推理和理论概念的重要性,目的是建立一个系统化且逻辑严密的佛学理论体系。因明学不仅为学僧提供了理解复杂佛教哲学的基本方法,还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他详细介绍了拉卜楞寺的教育体系和课程安排,展现了藏传佛教如何将逻辑学整合进宗教教义学习的全过程,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提升了个人的思维能力,还为藏传佛教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他还探讨了因明学在藏传佛教中的地位及其对藏族传统文化的贡献,通过推理和逻辑论证,因明学不仅使学僧能够深入理解佛教教义,同时促进了藏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展示了逻辑学在藏传佛教教学体系中的核心位置和作用。
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任晓明集中讨论了陈那派和正理-胜论派在哲学、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的深刻差异,认为教派间的争议不仅展示了各自哲学体系的独特性,也反映了对佛教教义的不同解读和发展方向。陈那派以其特有的逻辑和认识论闻名,强调经验和逻辑在达到真理过程中的重要性,而正理-胜论派则更侧重于经典的权威及其对宗教实践的引导作用,两学派间的哲学争议不是孤立的,是印度佛教哲学多样性和复杂性的一部分。通过探讨两派在哲学理论、认识属性、真理普遍性及知识来源和本质等方面的争议,可以揭示出印度佛教哲学的发展态势和深层分歧。学派间的辩论不仅深化了佛教哲学的思考和扩展,也对后续佛教哲学的进展产生影响,尤其是这些讨论激励学者们反复审视并重建佛教哲学的基本观念和理论架构,推动了佛教逻辑和认识论的发展。同时,探讨这些学派的辩论如何影响印度以外的佛教演变,特别是在中国形成的汉传因明和藏传量论的传承系统,正是通过陈那派和正理-胜论派的教义及其辩论促进了佛教在这些地区的接纳和本土化,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佛教哲学体系。
中国逻辑学会因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曾昭式概述了因明学科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特别强调了因明“绝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建立冷门绝学研究学术共同体、形成学科话语权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根据国家和社会的需求构建学科和培养人才。他呼吁,当代学者和教育机构应关注因明学科发展,认识到因明学术传承、文献整理与翻译以及佛学研究在全球学术界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建议采取创新方法进行人才培养,以推动因明学科的进步和文化传承的延续。
《逻辑学研究》编辑部主任、中山大学哲学系何杨副教授深入探讨了因明学研究的现状与未来趋势,认为目前的中国高等教育逻辑学课程中,因明学教材尤其缺乏,教学资源不足。他建议应尽快编写更具新颖性的因明教材和与之配套的因明词典,以支持因明教学和研究活动,并突出强调编纂因明学丛书的重要性,提出了系统收录和整理因明学相关文献资料的计划。针对逻辑学和因明学领域相关学术刊物少、发表机会难,他建议应增设专门期刊以促进因明学的研究和发展。总之,要从教材编撰、丛书出版、期刊建设三个方面综合考量,旨在为因明学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关注冷门绝学人才培养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杨武金详细回顾了中国人民大学逻辑学科的发展历史、重要学者及研究成果,特别强调了墨辩学和因明学研究的重要性及面临的挑战。他强调,深入研究墨辩学和因明学需要学者们持续的努力和坚定的热爱。为推动墨辩学和因明学的进一步发展,应进一步举办论坛、读书会等各类学术活动,并从多方面获取支持,包括学校、导师及学术团体的协助,其中包括导师在学生学术道路上的关键角色作用,特别是在面临挑战时所应提供的支持和鼓励。
中国逻辑学会因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西藏大学文学院教授旦巴次仁详细介绍了西藏大学自1985年建校以来始终把因明学作为核心的本科课程,彰显了因明学在西藏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面对资源限制,西藏大学一直致力于维持因明学的教学和研究活动,包括举办专业课程和学术活动以推广因明学知识。他特别提到了建设教师队伍的重要性,指出西藏大学面临的教师资源有限问题,进而呼吁教育部门以及社会应提供更多支持和资源以培育新一代因明学专家和学者。同时,他还指出了西藏大学在推广因明学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缺乏充足的学术交流平台和出版刊物,讨论了如何通过各种渠道提升因明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等具体问题。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教授萨尔吉表示,因明学不仅构成了佛教逻辑学的重要部分,而且与印度哲学、认识论及宗教立场有着密切联系。他通过分析因明学的起源、发展以及在藏传佛教中的应用,突显了跨文化交流和语境分析在深入理解因明学中的核心作用。他从因明学作为佛教逻辑与辩证方法的功能,到其在印度与藏传佛教文献中的体现,再到其于西藏及其他区域新发现文本中的进展,揭示了因明学是一个多维研究领域。他特别探究了因明学如何跨越宗教与哲学边界,转化为跨文化知识交流的方式,这不仅包括佛教内部的交流,还涉及与印度其他哲学流派及思想体系的互动。通过对因明学的权威标准、认知方法、文献翻译以及其在特定文化与宗教语境下的应用进行详尽分析,进一步强调了要全面理解因明学,需要综合历史、文化、语言和宗教等多个维度考量。他还提到了近年来因明学领域的新发现和研究,如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相关工作,为这门古老学科带来了新的研究机遇与挑战。
上海政法学院教授沈海波简述了近现代因明学的研究概况,表示因明学虽曾被认为是较为冷门的学科,但近代随着西方逻辑学的引进,本土学者开始重新审视因明学,力图挖掘和复兴传统逻辑。这一时期的研究不仅包含了广泛的学术命题讨论,还深入到东亚与欧洲逻辑学的比较分析,反映出学者们努力将因明学纳入更广泛学术讨论和逻辑框架中的尝试。他强调了近代因明学研究的多样性特质,包括对古典文献的再发现与解读及对西方逻辑知识的吸收与整合。不过,同期研究亦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学术抄袭、低层次研究重复、缺乏系统性的文献梳理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因明学研究的深入与发展。总体来看,尽管面临众多挑战,但近代学者对因明学的研究还是表现出极大热情和努力,为后续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和思路。他呼吁,当代学者在进一步探究因明学的同时,尤应重视文献的系统整理与研究方法的创新,进一步推动因明学研究向前发展。
从冷门绝学的人才培养以及可持续性发展来看,依托于冷门绝学学科研究基地,拥有一支有能力、有情怀、有坚守、有传承的素质全面的人才队伍,是冷门绝学发挥学科积聚作用的重要体现。2018年以来,规模性的冷门绝学研究已经持续了5年之久,各类冷门绝学研究团队已经初步形成了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但对于长远的可持续性发展来说,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对此,南开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翟锦程教授在发言中特别强调了知识体系、评价体系、研究平台、创新中心和科研平台的建设,以及重点实验室的作用,建议采取多种形式,尽快实现优势整合,以促进包括因明学在内的冷门绝学专项研究的跨越式发展。同时他认为,中外知识体系发展的历史表明,逻辑乃是知识体系的基础。中国、希腊、印度具有体现各自文化传统的知识体系沿革。西方知识体系以逻辑作为基础,其从古代至中世纪的发展以传统逻辑为基础,现代知识体系则是以现代逻辑为基础得以发展。古代印度有“五明”(包括声明、内明、因明、工巧明、医方明)的知识体系,因明是印度的逻辑,是印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有以“六艺”为基础而赓续数千年的知识体系,从先秦一直持续到清末,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以推类为主导推理的逻辑方法体系。中国传统知识体系也是以其特有的中国逻辑为基础而演变发展的。
甘肃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献研究所原所长马德认为,敦煌遗书因明文献研究不仅为理解古代逻辑学开辟了独特的视角,也为当代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他以敦煌卷子《因明论三十三过》为例,详细介绍了因明学在敦煌地区的传播与发展,深入讨论了敦煌文献的书写特征、内容结构和学术价值。特别是敦煌遗书多以章草书形式出现,反映了敦煌文献独特的文化和学术风貌。他认为,敦煌因明文献不仅体现了古代学者对逻辑学的追求和理解,也显现着当时社会文化和学术研究的广泛性与多样性。此外,他还通过对比分析,探讨了敦煌因明学与中国其他地区及印度逻辑学的联系和差异,进一步突显了敦煌因明文献及研究的独特地位与价值。
甘肃民族出版社编审、《因明》学刊编审张文海概述了参与因明期刊出版过程中的独特经历、挑战以及对出版行业的见解。他从2007年开始涉足因明研究,期间面临了诸多困难,包括与出版局的沟通、稿件的审核难题以及出版刊号的获取问题等,特别强调了编辑的权威性和刊物质量的重要性,以及保持期刊专业性和学术价值所直接面临的诸多挑战。同时,他分享了个人在期刊出版过程中的遗憾和经验教训,包括对稿件质量和选稿标准的严格把控,以及出版社与有关机构沟通的复杂性等。最后,他提出了对未来因明期刊和相关学术出版工作的展望和建议,强调建立有效沟通、确保内容质量和处理政策敏感性的重要性。
研讨期间,作为本次会议主要策划人的顺真做了即席发言。他代表贵州大学佛教量论因明研究院全体同仁、因明绝学本硕博学生,对一直以来给予贵州大学因明绝学研究以巨大支持的专家学者、各级领导、企业家表达衷心的感谢与感激,同时总结了目前研究院所面临的主要困难。一是如何确保量论因明硕博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顺利毕业,成为合格的冷门绝学人才;二是如何尽快创办高质量的因明绝学研究期刊;三是如何尽快争取建立直属于教育部的冷门绝学专项研究基地,以使研究院能够成为正式的实体单位。尤其是第三个方面,对于国家培养出的冷门绝学高层次人才能够进行持续性研究与传承至关重要。上述困境绝非仅限于因明学这一门学科,也包括其他诸多冷门学科,为确保冷门绝学真正做到“有人做、有传承”,相关主体在进一步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加大课题投入力度的同时,还需要专项政策支持,鼓励并扶持建设国家级冷门绝学专项研究基地,为冷门绝学的研究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依托,真正实现冷门不冷、绝学不绝、薪火相传、持续发展。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4-04-18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4-04-11
一审:王凤梅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