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段丹洁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极端重要。高校作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必须牢牢把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近日,《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专访了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杨未,她表示,新时代新征程,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勇担使命,守正创新,牢牢把握“七个着力”要求,扎实推进“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建设,培育有志、有识、有为、有德的各类高层次人才,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充分彰显文化育人功能
《中国社会科学报》: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科学行动指南,对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办学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您认为高校如何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杨未:2011年5月9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志到贵州大学,参加学校师生们正在举行的“溪山论道”读书会。他寄语同学们“要树立远大、正确、崇高的理想,并在实践中去考验、磨炼,虽九死而犹未悔,才是真正坚定的理想”。
高校既是教书育人重地,更是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前沿阵地。面对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高校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始终把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贵州大学充分彰显文化育人功能,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育人特色、符合高校办学实际的文化建设之路。
在精神文化建设上下功夫,做好铸魂育人工程。大学的精神文化是一所大学之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基。贵州大学坚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着力,积极引导广大师生做“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坚持第一议题抓好学习,组织党支部书记、教学骨干、辅导员分别赴省外高校参加专题培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极开展“理论宣传二人讲”“百场宣讲进支部”“百家社团迎宣讲”“主题宣讲进网络”等活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近年来,学校持续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大学重要讲话精神,连续举办七届“高校青年·思想论坛”,已成为全国研究生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重要平台。积极打造“金课”,坚持校领导上思政课,积极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让所有课都上出“思政味”;坚守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之“魂”,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作为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育人的重要阵地,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推出艺术思政课,使其成为让广大师生“震撼一瞬间、激动一阵子、铭记一辈子”的红色文化精品。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贯穿到学校铸魂育人的全过程、各方面,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在物质文化建设上下功夫,改善文化育人环境。物质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是物质化的校园文化形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要准确把握大学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辩证关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紧紧抓住物质文化这一重要手段和载体,积极推动校园文化空间建设。近年来,贵州大学大力实施“文映溪山”工程,传承红色基因,加强博物馆群、校史馆、党建思政文化中心、中国文化书院等理想信念教育基地建设,培育建设具有红色基因、符合时代要求、体现贵州特色、具有贵大品格的特色校园文化。今年,学校联合新华书店建成了“溪山书房”,促进书香校园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推进数字校园建设,不断满足大学生数字文化生活需要,积极抢占数字思政育人主阵地。
丰富拓展文化育人实践
《中国社会科学报》:加强高校文化育人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以丰富的文化育人实践为抓手,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养。请您谈谈贵州大学在文化育人方面做了哪些探索实践。
杨未:高校担负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使命,必须准确把握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意义和实践要求,高质高效全面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见效。贵州大学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不断创新育人载体、改善育人环境、提升育人能力,全方位构建文化育人工作新格局。
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着力打造文化育人特色品牌。贵州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始终将思政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创新开展“红映溪山·研学行动”“红映溪山·讲学行动”“红映溪山·联学行动”等系列活动,形成了“红映溪山”思政品牌。学校作为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不断通过丰富实践载体、创新实践模式,积极探索集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立德树人新路径,逐步构建了“三全育人”实践体系。近年来,学校通过组织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建设,形成了“一院一特色”“一院一品牌”的“三全育人”新格局。学校以获批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自主试点高校为契机,持续推进本科生“三长制”楼栋建设和研究生“党建进宿舍”建设,建立了一套具有贵州大学特色的学生社区育人机制和工作体系。此外,学校聚焦本科生精准培养与全方位发展,深入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为新入校的本科生配备学业导师,为二年级以上的本科生配备专业导师和论文导师。
突出党建与思政教育互动融合,探索“大思政”育人模式。作为首批入选“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贵州大学结合新时代党建工作和思政教育的新使命和新要求,积极探索“党建+思政”协同育人实践路径,努力树好“贵州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学校率先在全省高校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打造红色地标“党建思政文化中心”。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带头上好示范课,创新性讲好“开学第一课”,办好毕业典礼“思政大课”,鼓励和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在拼搏奋斗中实现价值,在创新创造中成就青春梦想。此外,积极探寻思政育人新模式,结合专业学科特色,打造“移动思政课堂”,开展“田野思政”,引导学生从“学校要我学”变成“我要主动学”。2022年3月,1个学院党委入选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1个党支部入选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个党组织入选“贵州省高校党建示范点”创建工程。今年3月,1个研究生党支部入选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本党支部”。目前,学校实现了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工作培育单位三级党组织全覆盖,示范标杆集群初步形成,同时实现高校党建“双创”工作国家、省、校三级荣誉全覆盖。
深入挖掘文化育人潜能
《中国社会科学报》:高校作为传承文化、创新文化的重要载体,孕育着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请您谈谈贵州大学是如何挖掘和利用文化育人资源,充分释放文化资源中蕴藏的育人价值和动能的。
杨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贵州大学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弘扬“明德至善,博学笃行”的贵大精神,秉持“实事求是,育人兴学”的办学宗旨,不仅营造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育人环境,还充分利用网络和传统文化资源,不断激活传统文化、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的育人价值,让广大青年学子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和智慧。
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价值。贵州大学主动融入多彩贵州重大文化工程建设,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拓展阳明文化、红色文化研究新领域,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早在2014年7月,学校就成立了阳明学院,通过开展本科通识教育实践,逐步构建了通识教育与阳明思想相融合的本科通识教育体系。2022年,“阳明学概论”“王阳明与贵州文化”等本科通识教育课程被纳入“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2023年,在全校范围内开设“阳明心学导论”通识必修课程,真正把阳明文化教育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起来,激发了新时代青年学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认同和热爱,为他们成长成才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滋养。
充分利用校史文化育人资源。贵州大学历史悠久,创办于1902年,至今已有120余年的历史,蕴藏着鲜活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厚的思想理论资源和追求科学真理的故事,是学校立德树人的宝贵财富。为了传承学校文化和历史,开展红色教育和校史校情教育,学校对校史馆进行多次改版更新。目前,重新建设开放的新馆总建筑面积近1300平方米。学校不定期组织师生开展参观校史馆主题活动,充分发挥了校史馆作为党员教育基地、理想信念教育基地、优秀校园文化育人基地的作用。此外,学校还通过保护办学历程中形成的大量历史文物建筑,赓续文脉传承,大力推进“百年文化工程”,加强校史研究、档案文物收藏保护,充分挖掘一代代贵大人奋斗历程和感人事迹,让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报国情怀。
积极抢占网络文化育人阵地。贵州大学微信公众号自2021年入选首批高校思政类重点建设公众号以来,以溪山融媒中心为依托,开设“溪山人物”“溪山课堂”等栏目,打造“溪山融媒”品牌,讲好榜样故事,以优秀典型和先进事迹春风化雨启智润心,强化思想引领、价值引领,多角度、多元化地展现趣味课堂,营造出良好育人氛围。2022年,作品《杜富国同学,毕业快乐!》入选高校思政类重点建设公众号“优秀”原创内容名单,作品《思政贵州大学走进“课程思政”示范课》入选中国大学生在线“年度优秀内容榜单”。此外,学校还通过打造“浪漫樱花致诚北路”“贵大网红绿色瀑布”等溪山网红打卡点,将“美的教育”融入大美校园。
探索创新文化育人路径
《中国社会科学报》:充分发挥高校文化育人功能,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探索创新有效的实践路径。请您谈谈贵州大学是如何找到文化育人的突破口和着力点的?
杨未:找准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路径,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也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要求。贵州大学高度重视和改进文化育人工作,着力从建强育人队伍、抓好实践育人、营造育人氛围等方面,积极探索文化育人新路径,推动文化育人实践的创新与内涵深化,有效发挥了文化育人的作用。
立足建强“大师资”,着力培优思政育人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思政课教师作为高校文化育人的骨干力量,肩负着培育时代新人的重任。贵州大学通过打造培赛并行的“大资源”平台,举办思政课教师“精彩一课”教学大赛、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溪山明道”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培训系列活动等,打造新时代高素质思政教师队伍。学校坚持“大师资”育人理念,将校领导、管理人员等共同纳入思政队伍行列,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杰出校友、科学家、先进模范等为学生作“做人·做事·做学问”专题讲座,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学校致力于打造“四有”好教师团队,获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全国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团队2个、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1个。学校作为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积极承办了多期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示范培训班。
走进“社会大课堂”,着力抓好实践育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教育导向,是深化文化育人的有效途径。贵州大学全校上下抓思想引领实践育人工作,围绕地方发展需求,积极打造“溪山春雨”思政育人品牌,深入实施“博士村长”“博士工程师”实践育人计划,让广大青年学子在实践中锻炼本领、成长成才。目前为止,学校已累计组织500余支“博士村长”队伍、16000余人次深入贵州省46个县的农村,开展科技、产业、教育、文化服务工作。2023年10月,学校成功举办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并斩获国赛特等奖11个,其中主赛道特等奖3个,“揭榜挂帅”特等奖5个和擂主2个,红色专项特等奖1个,“黑科技”特等奖2个,创历史最好成绩。这是贵州高校首次承办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新的顶级赛事,参赛高校数量和学生数量均创历史新高。《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2023年年度报告》显示,贵州大学在赛事年度贡献力榜单中居全国高校第13位、地方高校第5位。
搭好用好“大平台”,着力营造育人浓厚氛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贵州大学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标高质量发展需求,积极打造一流的文化育人环境。一是高标准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和“三长制”建设,壮大“一报一网两台四微多端”校园融媒矩阵,常态化落实“七进+”精准化服务,实施“五位一体+四早教育+六个平台”心理育人模式,把思政育人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二是以校史馆为主体,依托博物馆群、党建思政文化中心、中国文化书院等,推进“1+N”贵州省教育系统理想信念教育基地建设。三是持续开展“做人·做事·做学问”系列讲座,打造“溪山论道”读书会、硕博论坛、文科讲坛、阳明大讲堂等活动品牌。四是加强汉风府、国学社、书法协会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社团建设,定期举办“国风文化活动月”“茶文化进校园”“贵大青年说”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厚植文化自信。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4-05-13
一审:王凤梅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