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8日上午,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讲座第1038场在孔学堂六艺学宫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贵阳孔学堂学术委员会执行主席徐圻教授主讲,讲座主题为“生命之重——从生命价值观革新看中国的文明进程”。贵州大学出版社副社长、贵州大学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员郭晓林担任本次讲座的学术主持。
徐圻教授首先从“活,还是不活?”这个严峻的问题展开对生命话题的讨论。徐圻教授强调,生命是暂时的,甚至说是短促的、短暂的,死亡是生命的归宿。所以生命一开始就进入到了一个“悲剧”的进程,因为这是生命走向终结倒计时的开始。人生的所有价值和意义都以生命存在为前提,因此生命是第一位的。无论生命或长或短,或者惊天动地或者平淡无奇,都跟我们自然生命的获得(生)与失去(死)这个历程相关。生命历程完全是主观性的、私人性的感受、体验、领悟和思考,而且这个历程是唯一的、一次性的、无可替代的,因而弥足珍贵。为此,我们必须善待、尊重、敬畏我们的生命。不管是对自己的生命还是他人的生命,不管是对直接的、现实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还是对可能的、未来的、长远的生命事件,我们都应当抱一种珍重、崇奉和礼赞的态度。
对生命的态度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有关。徐圻教授认为,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人越来越“怕死”了,这是我们文明进步的标志。他从纵向历史的维度,比较了各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关于生与死的观念。进而指出,随着我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文明程度的提升,中国人的生命价值得到了真正的凸显,大家觉得活着是一件美好的事。所以,作为现代文明人,除了要敬畏、珍惜、敬畏我们的生命外,还应该对生命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有所理解。我们现在越来越关注生命、珍惜生命。这是伟大的进步。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生命安康是最高的“获得感”。徐圻教授比较了中西两千多年的历史,指出环境对人们的性格、观念,特别是对待生命的观念,都有着深重的影响。他特别例举了十字军东征、两次世界大战等重大历史史实予以阐明。所以,我们看到,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也就是最近几十年我们才第一次有了整体的、全民族范围内的巨大获得感。虽然不同社会阶层的获得感不一样,但是每个阶层都有了幸福感。这种幸福感、获得感,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是现实和理想的统一。因此,我们的生命承载了太多的意义和价值,生命本身更显得尤其珍贵。所以,活着就是充足的理由。
处于不同的社会形态和生命状态的人,对于幸福感、获得感的理解有差别。徐圻教授对不同的社会形态中人的生命存在状态进行了比较。比如农业社会,人就活得比较简单,心理负担就比较轻。一方面,生命本身的长度有限;另一方面,也没有那么丰富的价值,表现为活着而已。但是,现代社会一切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我们付出了重要的代价,即心累了。虽然这是文明进步应有的代价,但是徐圻教授语重心长地和大家分享认为,当我们心累的时候也不妨打盹一下、静思一下,让精神喘口气。徐圻教授最后强调,个体生命是极其偶然的一件事;生命既然成为现实,就有充足的理由活下去,就应该在人生的道路上阔步前行。我们要用自己的理性去认知生命,去理解生命之于我们的价值和意义,去捍卫生命的尊严。
文明的进程中还有很多值得基于生命进行反思的重大问题。徐圻教授结合现代社会自杀率的状况以及不同国家对待死刑的问题和大家做了分享和讨论。
徐圻教授以广博的学识、丰富的经历、敏锐的洞察、真挚的关怀,将生命价值观念的革新与人类社会文明进程关系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和阐发。听众中既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青春洋溢的大学生。大家在讲座中获得了重要的启发、深刻的共鸣,现场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主讲人:徐圻,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贵阳孔学堂学术委员会执行主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贵州省首批“核心专家”。曾担任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贵阳孔学堂等部门和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出版学术专著15部,发表论文300余篇,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项目十余项,多次获奖。
主持人:郭晓林,贵州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伦理学专业负责人。曾就读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中国社科院哲学所访问学者。现任贵州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经理)、贵州省“中国共产党人‘心学’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高端智库”副主任、贵州大学-孔学堂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中国伦理学会理事。
文:贵州大学 郭晓林 图:贵阳孔学堂
一审:王凤梅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