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刘悦笛研究员主讲“溪山岳麓·大成心境”名家讲坛 贵州大学方英敏教授主持

发布时间: 2024-06-02 浏览次数: 13

    202462日上午,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团荣誉委员、博士生导师刘悦笛应邀在贵阳孔学堂明德厅主讲第17溪山岳麓·大成心境名家讲坛,主题为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儒佛同体的人生观。贵州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副主编、贵州省美学学会会长、贵州大学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员方英敏担任学术主持人。

    首先,刘教授讲座开宗明义介绍李叔同的神韵灵境,即精神生活和灵魂生活。丰子恺评价其师弘一法师,认为他是最完美的跃迁。丰子恺认为,人的生活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分别对应衣食、文学艺术、宗教。弘一法师则安步阅此三层楼台也。事母孝,待爱妻,精深艺术,精研佛法,实最完美一人也!由于弘一强大的人生欲和贯穿的审美欲,因此,弘一法师归佛乃是当然的。

    随后,刘教授解读了赵朴初《弘一大师诞生百周年纪念诗》。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刘教授谈到李叔同从儒孝佛律审美的贯通。尽孝的李叔同打破了儒家的传统,用一种审美的态度来面对葬礼。在母亲的葬礼上,一边抚琴一边唱歌,而当时唱的歌正是他为悼念母亲创作的歌曲。这不是与儒家的决裂,因为出世乃是李叔同的一生所为。这也不是道家庄子那种吊祭亡妻那种鼓盆而歌的天情,但是却同样注重人之情的抒发。李叔同所做的歌曲《梦》,以古典诗词的韵律体现了对父母的儒家深情。月落乌啼,梦影依稀,往事知不知汩半生哀乐之长逝兮,感亲之恩其永垂。

    其后,刘教授谈到李叔同艺之美的观念,阐述了美术与文明之间的关系。在李叔同看来,美术者,文明之代表也天无美术,则世界浑沌;人无美术,则人类灭亡。而书法则是弘一法师毕生致力的事业,他将人生、艺术和佛修融合起来,将书法作为自身的审美修行方式。这种自我修为直至圆寂之前,同时也是与民众的审美结缘方法。所以,不能说李叔同入了佛门,也就抛弃美门,事实是更为精专与高蹈了。这也就是李叔同一辈子以书艺结缘的佛之美。而弘一法师的书之高境则在笔墨之外,是通过之道而见佛之

    刘教授指出,弘一大师的佛教生活是指向审美的。生活美学既是古典的,也是现代的。李叔同就是民国时期的生活美学的最重要代表,而且是知行合一、觉行合一的表率。弘一法师就是在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为民族文化树立了文化丰碑。

    接着,刘教授解释了何为有世间出世间,认为其为介于出世与入世之间,并谈及出世实为体验永恒真理。而在讨论的意义时,刘教授指出,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反而是样样都有。因缘和合而成,没有实在的不变体,叫做空。真正的佛法实际上不因灭人间。

    在刘教授讲完主题后,主持人方英敏教授对刘教授的精彩讲座进行总结,认为国人的生活审美化不离儒佛二家也不执儒佛二家,只有儒佛同体才能构成拥有感性的丰富性的审美之人生。现场听众围绕着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儒家伦理与出世的冲突、日常生活审美等问题与刘教授进行交流,使得讲座主题更为深入。本次讲座在听众们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主讲人:刘悦笛,男,生活美学倡导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美学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博士后,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团荣誉委员,美国富布莱特访问学者,国际美学协会(IAA)总执委和中华美学学副秘书长,Humanity Research and Review主编、Comparative PhilosophyJournal of East–West Thought编委。主要著作有《生活美学》《中国人的生活美学》《审美即生活》《分析美学史》《当代艺术理论》《生活中的美学》《生活美学与艺术经验》《艺术终结之后》《视觉美学史》《世界又平又美》《生活美学与当代艺术》《东方生活美学》、Subversive Strategie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Brill, 2011)The 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 East and West (Cambridge Scholars, 2014)等;译有五部英文专著,策划中国小镇美学榜样评选等多项活动。

    主持人:方英敏,贵州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副主编、贵州省美学学会会长。研究领域有美学理论、中国美学、身体美学等方向。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先秦身体美学研究、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西方身体美学的思想资源整理研究、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国学单列课题儒家身体美学思想研究等多项课题。曾获多项奖项,2017年入选贵州大学学术骨干,2019年入选贵州省第二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术创新人才,2020年获贵州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

 

文:贵州大学 方英敏 图:贵阳孔学堂

一审:王凤梅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