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教授张新民
在首届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演讲
大家都知道,以龙场悟道为标志,阳明思想发生重大转折,其思想一生有前三变和后三变。前三变是学之三变,后三变是教之三变。通过分析可以发现,龙场悟道的前三变,主要是从方法进入本体,如何寻找方法进入本体是他一直所思索的,并在龙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本体。阳明认为人内在的、光明的人性就是人成圣成贤的本体根据。如果说,前三变是从方法进入本体,那么后三变就是教之三变,它是从本体开出方法。所谓从本体开出方法,就是依据人性的本体。这个本体通天,天道相通以寻找方法。这个方法帮助“人人皆有良知”之人,正自我本体与人心的光明面。所以说,他在龙场悟道之后又有教之三变,他在寻找各种方法正本体。“心即理”、“心外无理”、静坐、知行合一、致良知等,都是阳明正本体的方法,而致良知是他最终的定论。
一、良知是本体论亦是存在论
阳明的良知学或说他的良知思想,可以分四个层面来理解——“良知”、“致良知”、“良知教”、良知理论。首先是良知的本体——“良知”;良知的实践——“致良知”;一种教化人的方法、正本体的方法——“良知教”,以及良知理论或良知学说。
良知在阳明这里是一个本体,是至善的心体,是《大学》里所讲的“明德”之意,良知也是天道、天理,是内在于人性的存在方式。他说“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天命之性”就是张载所讲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阳明讲“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良知是天理、天道的昭明灵觉之处,是天理、天道的敞开,依靠心体可以正知、正觉到良知。当人自觉到这个天理时,心也可以开窍。心开窍于眼,人可以观看周围的世界;心开窍于耳,人能够听到周围的声音。如果没有心的直觉功能,这个世界是不能呈现的。所以,心开窍于身体,身体开窍于视听言动。但是视听言动在儒家文化与阳明自己看来,具有一个主人翁的精神。这个主人翁,就是人的主体性,也就是人的心。
中国哲学中所谓的“天人合一”,就是人性由心经过下学上达证悟到那个形而上的道,那个道与人性打成一片、合二为一,而这个道既是人道又是天理。良知与天地在阳明看来,是生生不息、创生不已的。“良知是天之灵根”。是天赋的、生生不息的,本质是创造性的源头与价值本源。因此,良知是本体论的也是存在论的。良知是本体论的存在,因为良知是成圣成贤的根据而内居人心之中。
二、良知是天赋的、不可剥夺的、人人具足
风雨雷电一扫而过,人的喜怒哀乐也是一扫而过。良知不齿于喜怒哀乐,但是可以发用于喜怒哀乐而得其中,符合人情、符合人性的道德规范。这样一个本体,当然具有超越性。可以说它是先天、先验、天赋的。
西方讲“天赋人权”说,认为人权是天赋的,是自然法所赋予人的,所以是内在的。因为是内在的、天赋的,所以是不可剥夺的。而中国文化早已具有这一思想。
《诗经》里面讲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一切存在都有它的规律和本质,“民之秉彝,好是懿德。”“秉”是天赋的善良的本性,一定具有它内在的本来美德,这个美德是天赋的,所以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良知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有良知,人人都有本体至善的内在的潜质或者说潜能,是在这个意义上讲西方天赋人权论。其实西方天赋人权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是,天赋人权具有正念,正念是不可剥夺的,因为它是天赋内在于人自己的。良知学说也代表了人为什么有正念。因为人有至善的人性,而这个至善的人性、这个本体论的良知就是人正念的本源。假如良知承认受到异化,受到私意的遮蔽,也就意味着正念的丧失。
三、良知与道德律令
阳明讲良知无是无非,却有知是知非的能力,即好恶,好恶也就是知是知非,知是知非也就可以应万变。知的万变就是道德发出的道德律令。它可以根据不同的伦理情境做出不同的道德判断做出相应行为,如见父知孝,见兄知悌,见君知忠,与朋友交言而有信。道德律令就是我们天赋本善的人性或者说良知,良知可以唤醒昏昧中的人们。所以阳明讲“未扣时原是惊天动地,既扣时也只是寂天寞地”。需要追问的是,人的道德动力之源是什么?答案就是人的意识,这个意识在阳明看来就是人意识的清静面。意识的清净面具有意向性,面对一定的道德对象,发出相应的道德律令。一切道德行为的主体都是我们的良知,良知是学问的主要对象,本质生生不息。没有良知到场,我们人类社会将会是一片黑暗。
四、良知的实践性指向——“致良知”
阳明在讲良知本体的时候同时讲“致良知”,“致良知”在黄宗羲的解释系统里,“致”就是“行”;“致良知”就是行良知。行良知是主体行为,所以从本体论和存在论,转入到主体的世界,从主体世界进入本体世界变成主体的实践行为。因为他是主体的行为,所以有一个实践性的指向。“致良知”一定具有一个实践性的指向,因此它又是实践论的。它从本体论、存在论转成主体行为,又转向实践论。因此良知是主体论、存在论与实践论完全打通的,是“知行合一”。
良知也可以从先天与后天来讲。因为良知的先天一定转为良知现象和良知行为。我们在生活中到处都可以看得到各种道德行为,譬如说助人为乐、慈善行为等都是良知现象。良知的现象是可以经验的,经验又与先验是可以打通的。所以良知通过我们心的活动,通过道德活动,可以变成道德现象。而我们可以通过道德行为应用,来正见良知本体。譬如因为孝、因为忠,我们可以感知良知本体。良知是应用见体,但是可以离体显用,通过良知本体展开人的道德行为,所以,良知是人的主人公。
但是王阳明为什么要那么强调致良知的重要性呢?观察历史现象可以发现,社会中总是善恶夹杂,有善有恶,有道德行为,也有很多丑恶的现象,各种各样的贪污腐败、堕落与功利行为。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儒家强调本体至善,但它是性善习恶论。虽然强调性善论,但是对历史文化中的丑恶现象具有非常清醒地观察,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一部褒贬大法。因为在这个时期,人们对各种现象展开既肯定又否定的批判,这样的批判在中国历史上叫做扬善弃恶,阳明在四句教中也讲到过这个问题。在现实中看到大量的邪恶的行为,我们回到阳明良知本体寻找原因。良知本体是无所亏欠的,良知永在。用阳明讲到的小偷的例子来说,虽是小偷,但是当人们直接唤他为小偷,他自己也会忸怩、不好意思。这个忸怩、不好意思的状态就是良知本体的发用流行。
五、良知的三种境界
人人虽具有天赋的良知,但是良知会被人的习气、欲望、杂念、私意所遮蔽。阳明拿太阳比作良知,认为人性有无限的光辉,良知是有温暖的,它能够传递道德的温暖与力量。良知在阳明看来有三种境界。
一是圣人境界。让良知充分的敞开、流行发用,最后变成人的道德行为。圣人的良知就是万里无云万里天,没有私心杂念的干扰,是本体自然的发用流行,如同太阳照耀人类,给予温暖,所以称之为圣人境界。第二种境界是贤人境界或者说君子境界。正如太阳光辉有时候会被乌云所遮挡,当然良知也会被像乌云一样的人之私欲所遮挡,但是不能排除良知在这层境界中也会摆脱乌云做好事,发挥良知本性。第三种境界是小人境界。小人境界中太阳还是存在,但太阳完全被乌云遮蔽掉了。看到现实的雾霾,难道我们心中就没有雾霾吗?乌云、雾霾将人的良知完全遮蔽,让人堕落下沉。
熊十力讲“千古无圣人”虽然有些极端,但是生活中小人现象屡见不鲜。所以孔子讲“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修身的本体在孔子那里就是仁,而良知就是仁,是生生不息。因为人人不一定都是君子、圣人、贤人,所以我们就需要致良知的功夫。致良知的功夫可以是个体行为,个体的功夫,因为人人依据良知而为人处世。不是以功利为判断标准,而是以良知作为判断的准则。要堂堂正正地做人,要有良知。用良知装点人生,良知是人类的基础。
六、集体性良知对于社会建构的重要性
良知既是一种个体性行为,也是一种人类集体性的行为。合理、道德、健康的国际秩序的建立,或者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需要良知的到场。良知是超越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可以用良知展开国际性的对话。这个意义上,良知可能是把我们一切人联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道德共同体的本来就有的力量之源,或者说天赋存在的素质。
道德行为是所知,是多,良知是能知,是一。多样的道德行为都源于一的良知本能。天赋的心智能力、道德能力,也就是良知。我们因此要建立起一个系统,主体和对象以道德来连接,主观与客观通过知识来连接,知识和道德都是人同世界发生连接的环节和桥梁。丢掉良知与知识的连接,我们无法想象人与人之间怎样连接、人与人怎样团结。
七、良知与道德理性和道德情感
良知除了道德理性以外,还有道德情感这一面。这里的道德理性与康德所讲的道德理性是不同的。康德的道德理性讲纯粹的理性。但站在阳明的立场上,道德理性具有道德的向度。因为道德理性指是非,是非就是好恶,好恶就是人本来具有的道德情感。这个情感是感通的,我们通过情感感受温暖。这个情感可以沟通人与人的生命,人与万物的生命。这个情感不同于道德理性,是情理交融,情中有你,你中有情,情以渡人。它可以变成我们的道德行为,也可以变成艺术审美的享受等等,是一个有理有情的世界。
八、良知教是生命之教
阳明还讲良知可以帮助他人证悟,这中间就有一个良知教的问题。良知教就是教化人的生命。良知教的一个前提就是“天下无不可化之人”。只要方法得当,都可以教化人的生命。这是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一个发展,这个发展在阳明这里就是一个良知教。良知教就是要教育人找回本来的人性良知,同时又把良知推行出去“致良知”,实践良知,让人堂堂正正做人。因此良知教是生命之教而非知识之教。是需要通过心性点化,变化自我气质,让人从自然生命转化为文化生命、道德生命。所以良知教在阳明看来是圣人教人的第一义。这个第一义就是教人如何成为一个真正有尊严、有人格、有良知的人,这是非常重要的。道德与知识的教育要相互配合,缺一不可,相互配合。这个意义上,良知是一个方法论的展开,从本体转为主体论再转向实践论,然后变成一套教化的方法。是沟通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
九、良知是建构理论的根本依据
当理论脱离人们的道德、生命、现实的时候可以解构,但是良知作为人类存在的本源是不能够解构的,因为旧理论的解构与新理论的建立所依靠的本源还是良知本体。如果连良知都解构了,那就意味着人的异化与堕落。
我们不否定人本身存在的价值。反而,要有极大的动力资源推动人自身向前发展,但仍然要规范。良知就是滚滚不息、不断推动人向前走的轨道。它要人驶向正确的方向,不要步入危险的境界。所以阳明讲良知是定盘针,不论是作为个体的良知还是作为集体的良知,良知的这个太阳应该永恒朗照在人类晴朗的上空,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良知的客观面就是天道,天道就是生生,生生换做今天的话说就是发展。良知的客观面是生,是让万物活泼泼的发展,让每一个个体的生命都按照自己的天性活泼昌兴的发展。
来源:北京三智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传习塾”公众号 2024-06-07
一审:王凤梅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