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贵州》丨范同寿:原始文化的摇篮

发布时间: 2024-06-14 浏览次数: 10

作者:范同寿

    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发展史上最缓慢的一个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人类,靠用打砸方法制成的石器作为工具,逐渐学会使用火,搭建蔽身处或利用洞穴当居所,用兽皮或毛制作衣服遮体。后来才慢慢改进制作石器的技术,提高捕猎的能力,并制造出带石质尖头的矛枪一类武器。

    贵州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多达50余处,几乎每一个时期的旧石器文化,在贵州都可以找到代表。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有黔西观音洞遗址、盘县大洞遗址;属于中期和中晚期的有桐梓岩灰洞遗址、水城硝灰洞遗址;属于晚期的有兴义猫猫洞、普定穿洞、桐梓马鞍山、平坝飞虎山、六枝桃花洞等遗址。

    蜚声中外的黔西观音洞坐落在黔西市沙井乡锦山村的一片封闭洼地里,那里有一股溪流由西北方向流淌而来,从洼地中穿过,静静地向东南方向流去,注入两个潜水溶洞。

    观音洞是一个高出洼地底部15米的狭长形石灰岩溶洞,洞内有南支洞、北支洞和进出口。它的出名既不是因为洞穴本身的奇特,也不是由于周边景色的秀丽,而是由于20世纪60年代以来,考古部门在这里进行的多次发掘,发现了让世人震惊不已的史前文明。

    1964年至197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裴文中教授及贵州省的考古工作者,对观音洞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先后在这里出土了石器4000多件,哺乳动物化石数十种。

    观音洞出土的石器有砍砸器、刮削器、端刮器、尖状器、雕刻器等,不仅类型多样,而且都经过仔细加工;发掘到的动物化石有大熊猫、猕猴、猩猩、东方剑齿象等。专家们研究后认为:观音洞是南方首次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与旧石器共生的文化遗址,也是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代表。它与北京周口店遗址、山西西侯度遗址一起,分别代表着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三种文化类型。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昔日身处穷乡僻壤的贵州人,文化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增强。盘县大洞的发掘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排在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首位的盘县大洞,一度曾是当地人的熬硝场所。这个20世纪90年代举世惊叹的古遗址,位于盘县珠东乡十里村,距城区约49公里。据清光绪《普安直隶厅志》描述,这一带曾经有着“光明宏阔,无幽暗之苦,地平坦”的优越地理环境。

    地质工作者发现了大洞的史前文化遗存,在当地有关部门和群众中引起了高度重视。1990年,六盘水市文化部门将几件采集自洞口堆积物的石制品专程送到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进行鉴定。该所专家研究后发现,大洞石制品的修理台面技术,痕迹清楚而标准,过去,这种技术一向被认为是西方同期文化所专有,其他地区不可能存在。大洞石制品打破了这一神话,它所蕴含的文化信息,意义非同寻常。

    1992年至1993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考古工作者先后对盘县大洞进行了试发掘和正式发掘。两次发掘共获得人牙化石4枚、石制品2000余件、动物化石万余件及一批灰烬、灰屑、烧骨等。发掘成果显示:盘县大洞是旧石器早期的古人类遗址,具有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的重大价值。无论在遗址规模、文化堆积物年代、考古材料的品种和数量方面,盘县大洞都可与北京的周口店媲美。

    盘县大洞的考古发掘成果固然使人感到无比喜悦,但边远地区的人们,从不了解到主动将石制品送到科研部门鉴定,这反映出的文化价值观念的进步,却更加令人振奋。

    桐梓岩灰洞文化遗址是贵州首次发现猿人化石的地方。1972年,考古工作者在黔北桐梓县九坝乡的岩灰洞进行考古发掘时,意外得到了十多件石制品和2枚人牙化石。1983年再次发掘,又获得人牙化石4枚。

    桐梓岩灰洞属于旧石器中期文化遗址,从获得的人牙化石特征看,门齿呈铲形结构,较为粗壮,已开始表现出黄色人种的特征。岩灰洞出土的石器不够精细,这些石器只有一件属于小型多面体石核,其余的都是刮削器,但与观音洞发现的石器有相似之处,说明两者在文化上有一定的联系。

    位于贵州省西部的六盘水市,有“中国凉都”的美誉。大概因为凉爽舒适、滋润清新的气候特别适合物种生存繁衍,生活在距今5万多年前的“水城人”,才会将这里的硝灰洞选作自己的天然住所。

    在贵州的旧时器时代遗址中,硝灰洞是第二个发现古人类化石的地方,洞的名称是因为有人曾在里面挖土熬硝而得名。硝灰洞洞高1.5米,宽13米,长约5米。洞口向南,高出河床40米左右。197312月至19741月的考古发掘,出土古人类老年男性左上犬齿化石一枚,东方剑齿象、野牛、野羊、野猪、野鹿等化石多件和石器53件。

    硝灰洞是贵州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代表。这里发现的人牙化石,齿枚粗壮,齿根较完整,末端稍缺,齿冠咬合面严重磨损,石化程度较深。经研究考证,化石代表的古人类应较“柳江人”和“山顶洞人”原始,较“北京人”进步,考古学上将其命名为“水城人”。

    “水城人”是一群聪明智慧的古人类,他们在打制石器时创造的“锐棱砸击法”,展示出独特的区域文化特点。在“水城人”生活的洞穴里,发现了含有多种颜色的灰烬、烧骨和烧石。专家们认为,硝灰洞应是我国华南地区古人类用火年代最早、文化遗存最丰富的遗址,对人类进化、演变、发展历史的研究,有极重要的参考价值。

    贵州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星罗棋布,已经发现的就有数十处,而且文化内涵都很丰富。其中,普定穿洞出土的遗物数量最多,文化信息量最大,简直像旧石器晚期的一个文化综合体。

    位于安顺市普定县城西5公里一座孤山上的穿洞,因洞口南北对穿而得名。穿洞内高9米,宽13米,长18米。1979年以来的几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包括石斧、石锤、石刀等众多种类的石器万余件,磨光骨器1000多件,还发现了用火遗迹以及鹿、猕猴、箭猪、熊、虎、板齿鼠等10多种哺乳动物的化石。穿洞出土的人类化石数量众多,包括一个完整的头盖骨及下颌骨、股骨、桡骨、牙齿等近百件。

    穿洞遗址具有重要的考古研究价值和极高的学术地位,它已经与黔西观音洞、盘县大洞一起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贵州高原曾经是人类史前文明摇篮的有力见证。

    兴义猫猫洞是贵州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又一代表。遗址出土的石制品可分为石锤、石砧、打击砾石、石核、石片、石器6类,石器一类又分括削器、尖状器、砍砸器、雕刻器等若干种。最令人感兴趣的是猫猫洞出土的骨角器,有骨刀、骨锥、角铲等,而且都磨制得很光滑,给人以精致感。考古学家们认为,猫猫洞出土的骨角器,在类型和加工方式上有许多属于国内首创。

    贵州的旧石器时代文化是辉煌的,这种辉煌远远超过了长江以南的许多地区,即使与黄河流域的原始文明相比也毫不逊色。把史前的贵州称作中国南方原始文化的摇篮,一点也不为过。


来源:《当代贵州》2024/24

一审:王凤梅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