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都匀,或许你最先能想到的就是名茶都匀毛尖。事实上,都匀毛尖与茅台还有过一段奇妙的缘分。众所周知,茅台最早出名是因为在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大放异彩,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都匀毛尖也参加那届博览会了,并且斩获了金奖。这件事还被《[民国]都匀县志稿》记录了下来。

都匀的地方志,在明代崇祯年间就有《都匀府志》,不过未刊而佚。到了崇祯十一年,徐霞客经过都匀时还曾借阅此书。后又有《都匀卫志》以及康熙时期的《都匀府志》,俱不传,仅能从《古今图书集成》等书上看到只言片语。
一直到民国元年(1912),孙嗣煃(字竹孙)任都匀县知事,聘请八寨(今丹寨)欧阳朝相负责总纂都匀县志。不久后,欧阳朝相出监古州榷务,不久去世,修志之事遂告停止。到民国八年,窦全曾(字莼斋)出任都匀县事,重启修志,聘陈矩为总纂,为了搜集资料方便,设局于省城贵阳,历时三年而稿成,民国十四年付印,名曰《都匀县志稿》。
陈矩是贵州贵阳人,光绪间跟随驻日公使黎庶昌前往日本,办理文案,寻访古籍。回国后曾任四川天全、石泉、井研、三台等州县长官,返黔后任贵州国学讲习所所长。他的著述颇丰,有《日本金石志》《灵峰草堂集》《入蜀文稿》《天全石录》等。

《[民国]都匀县志稿》凡二十二卷,计四十一万字。卷首有孙嗣煃、窦全曾、陈矩三序及纂辑诸人名录,次为目录。全志分八门,卷一至卷六为地理志,卷七为大事志,卷八至卷十一为营建志,卷十二至卷十三为食货志,卷十四至卷十五为官师志,卷十六至卷十七为人物志,卷十八至卷二十一为艺文志。卷二十二为杂志,目录注明“此卷嗣出”,实际是七门二十一卷。
该志于地理一门最为详赡,含舆图、疆里、建置、山水、风俗、农桑、矿产等类。其记疆里,各保所辖诸寨的方位、四至里程非常准确,其记建置,多采莫与俦《都匀南齐以上地理考》,隋唐以后则采《元和郡县志》、明清《一统志》、本省各方志。其记山水,山脉的主干、分支及其走向分明,记水则源尾、流向、分合、明流、伏流,各段长度,无不悉备。其记风俗,汉族、少数民族兼顾,而于各少数民族尤其详尽。如记“仲家(布依族旧称)”:“居龙骨力者,端阳节必全寨分秧毕,始为角黍过节,一户未毕,不为也,节后始全寨补行节仪。门不挂蒲艾。”布依族是稻作民族,稻米生产视为第一要事,端午节正值栽插时节,宁可推迟过节,也要先分秧。于此又可知布依族农忙时节,彼此合作,互相帮助的和谐关系。又云:“婚礼通媒后,男女家各杀鸡一只,视其眼睛顺序乃缔约。男家具猪酒财帛送女家,曰‘敬族’。婚期男家以男一、女一往迎,曰‘拉丫’,女家选青年男女各六人,或八人或十馀人送之。男家又选青年男女接之。至则杂沓唱歌,饮酒为乐。三日新妇及送亲并归,是为回门。逾年或数月始返婿家。”记载准确而详细。我是这个地方的人,到我长大时,此俗并无大变。另外还记录了“夷语”——少数民族语言,土族、苗族、水族对天、地、星、日、月、风起、雨降等数十物事的不同称呼,又附载水书一页,可见编纂者视野比较开阔,有一定的现代意识。该志对物产、农桑的记载也很详细,可供后人资用。

总而言之,《都匀县志稿》是民国年间修纂的地方志中比较优秀的一种。所以如此,是因为任事得人、编纂得当、采访充分。从卷首在事诸人名录可知,除了总纂陈矩,还有分纂梁时宪(字维翰,石阡人)、艾应芳(字兰陔,独山人),协修十五人、督采一人、采访五十六人,共七十五人参与其事,可见当时是举全县之力而为之,所以不能不好。

资料来源:贵州人民出版社

来源:贵州文库 2024-07-26
一审:王凤梅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