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江作为贵州的主要河流,其源头有二:南源为主要源头,系发源于黔南斗篷山的马尾河北源重安江。该流域的历史文化是贵州历史中的重要部分,从锦屏阳溪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打制石器遗存,到新石器时代的辞兵洲遗址、战国秦汉时期征集的丰富青铜器,再到清代清水江文书,都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而在明代,伴随明廷开一线以通云南的经营策略,清水江成为当时的汉夷边界。其中下游主要分布以铜鼓卫城、隆里所城为代表的卫所遗存,上游文物遗存则较少,但却能反映整个明代至清代中央王朝因时制宜的边疆治理策略。

置兵以守——黄平红岩堡
红岩堡遗址位于黄平县谷陇镇岩门司村东北。地处百余米高的红岩山,江水环山东去。该山十分陡峭,仅一径可达山寨之中,地势十分险要。从江边沿着以石块铺就的林间小路,可至寨门处。寨墙、寨门保存完好。寨门门洞高1.9米、进深1.5米,临江面筑有高2.9—3.65米、厚1.5米的寨墙,寨墙两端与绝壁衔接。如今因为清水江干流平寨水电站的修建,水位上升,但乡村公路尚能沿河进入村寨。走进寨门,即可看见两排民居。民居目前还是以砖木结构的瓦房为主,分布于干道两侧,干道以鹅卵石平铺,整体显示出早期布局的规划格局。在实地踏查之中,遗憾并没有采集到明代文物,但是在河边的悬崖上保存了一段洪武年间的摩崖,极为重要。该摩崖为阴刻楷书,载:“黄金关堡。欽差镇御兴隆卫錦衣卫指挥蔣瓛建。洪武二十四年岁次辛未三月二十一日。”明成化六年,设岩门长官司,红岩堡隶属岩门长官司。当地流传,堡内原有刘、王、李三姓百余户军民屯居,清咸丰五年张秀眉领导苗族起义军攻克岩门司,红岩堡亦在此时失守,驻军、居民或战死或逃亡。苗族起义失败后,仅刘氏重返红岩堡,至1950年前红岩堡居民仍全为刘姓。如今红岩堡现有居民40余户,苗汉杂居。
根据摩崖记载,红岩堡最初名为“黄金关堡”,内容明确了时间处于洪武二十四年,且是特殊机构锦衣卫所建。“黄金关堡”,顾名思义,该地在明代早期即为军事寨堡,这种以军事寨堡为据点的治理方式正是洪武年间的主要策略。朱元璋对于贵州治理以经营云南为直接目的,对于贵州主要是控制“一线路”的畅通,对于地方势力实行较为保守的方式,归则善抚之,使其各安其生。而在蛮夷出入之处、交通要道等地则置兵守之。施秉县原为施秉蛮夷长官司,洪武五年所置,隶属于思南宣慰司。永乐年间建省后,改属于镇远府,正统九年才改置为施秉县。天启元年废除,至崇祯四年复置。旧县治位于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马号镇老县村,地处清水江北岸1700米处。东南方向倚靠山麓,北部、西部为山间平坝,胜秉小河自北向南从坝子中流过注入清水江。今该地北部尚存局部城墙,系土墙。康熙二十六年裁卫併县移施秉县治于卫城。至乾隆二年题请修建县属,旧施秉城同时题建。胜秉城位于原旧治南边1500米,清水江北岸,为胜秉汛土城,位于老县村胜秉欧家坡一带。
将镇远府南部的清水江北岸改置为县,是明廷对苗疆治理的深入之举。贵州民族大学叶成勇教授对清水江上游明代后期的苗汉关系和社会变迁进行分析,在明廷控制驿道畅通的过程中,于清水江上游设置府县。明廷与诸苗在此产生交织,具体包括了冲突的消极互动和经济往来的良性互动。依托于“一线路”控制与发展,改土归流,以汉治夷势在必行。明代朱燮元曾说,“施秉县治向以苖乱题材,其实我退一步贼进一步,舍门户而守堂奥非,计之得也。”这也反映了以汉治夷的策略在汉苗边界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巩固,中央朝廷在贵州纵深治理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红岩堡远景
以夷治夷——重安长官司与岩门长官司城
重安长官司置于明洪武八年,即今重安镇一带,隶属播州。其治所位于重安镇江边,明弘治元年在此地设重安守御千户所。如今该地保存有北门遗存和局部石砌城墙。在北边数公里处,保存有一座明代石室墓,建造于明嘉靖二十三年。系双室石室墓,均为青色料石造就。墓门仅一扇完好,左右墓室棺椁无存,墓室顶有藻井,左墓室枕壁上凿有神龛,墓室为青色料石精砌,除三扇墓门和左室一铺地石板被毁外,其他构件保存完好。该墓系明代重安长官司张大杰及夫人倪氏合葬墓,曾于清乾隆三十五年被盗掘,同年农历四月初二,张氏族人立碑重葬,后又被盗掘。现墓室内棺椁无存,左墓室尚有青石墓门半扇,右墓室两扇墓门均毁。

红岩堡寨门
岩门长官司设于明成化六年,土司世袭长官何氏。据嘉庆《黄平州志》记载,岩门司旧司治所原在清水江南岸,筑有土城。今并未发现有相关城址遗存,方志所言有待考证。但在该地对岸的十家寨,我们在一处路边的断坎之上发现了一座被严重破坏的普通石室墓,是方正的石板砌筑而成,这也侧面反映了明代汉族人群或文化曾经至此。后迁治所到清水江北岸,即今黄平县谷陇镇岩门司村,于乾隆六年依山为城,以水为池。其城平面呈近三角形,城墙以加工规整的方正条石垒砌,顺山势延伸而上,周长1642米,高4.5米、厚2.67米。设有东、南、西3座城门。高险处筑炮台3座,城门有楼,炮台有房,靠江设水关2座。
重安、岩门两司的设置,反映了明王廷对边疆治理过程中以夷治夷的策略。在明代早期,朱元璋以“天下守土之臣,皆朝廷命吏,人民皆朝廷赤子,汝归善抚之,使其各安其生,则汝亦可以长享富贵矣”来安抚地方土官,继续维持土官治理模式。土司、卫所、府州关系既有隶属,亦有并行,特殊条件成熟时,土司向卫所、府州县演变。
相关链接
相关文物遗存保护利用情况的简单认识
文物分布及保护级别情况
根据“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以下简称“三普”),全省现存与明代“一线路”开发的文物遗存数量较多,主要分布于东部黔东南锦屏、玉屏,黔南福泉、贵定、龙里,中部地区贵阳南明、云岩、花溪、清镇,安顺西秀、普定、平坝、镇宁、关岭,西南地区黔西南晴隆、普安、安龙,六盘水盘州等地。其中以黔中地区最为丰富。安顺相关遗存丰富,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顺文庙、武庙、云山屯古建筑群、鲍家屯水利工程以及平坝棺材洞、茶马古道(关岭段—关索岭古驿道、黄果树段—鸡公背古驿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普定平讼摩崖、镇宁城墙、顶营司城垣、圆通寺与西秀山白塔、玉真山寺、镇宁高荡村古建筑群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安顺古城墙、镇宁双明洞摩岩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旧州土官司知州张公墓、顾统墓、旧州城墙遗址、安榨城遗址、吉昌墓群、平坝白云庄明墓、平坝喜客泉、平坝望城坡古驿道、大明定南所摩崖石刻、马场沙家屯遗址、讲义寨古建筑群、镇宁钟鼓楼遗址等。
贵阳境内重要明代文物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昌阁和甲秀楼、阳明祠和阳明洞、茶马古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主要有镇山村、六广驿遗址等,市级文物单位主要有镇西卫城垣、永乐古堡遗址、青岩书院、朱官堡遗址等。
黔东南屯堡相关的资源主要集中于锦屏、黄平、镇远等地。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黄平重安江水碾群、旧州古建筑群、飞云崖古建筑群、锦屏隆里古建筑群、镇远城墙。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湘黔驿道黄平段(旧州上塘段)、青浪卫城墙、镇远何氏甘罗二夫人合葬墓、镇远码头、镇远青龙洞、镇远石屏山古建筑群、施秉华严洞摩崖、云台山古建筑群、黎平何腾蛟墓、祠等。
黔南主要涉及福泉、贵定、龙里、都匀等市县。明代文物中相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福泉城墙、福泉葛镜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贵定阳宝山古建筑群、福泉高石头摩崖、竹王城、瓮安偏岩摩崖、长顺来远写字崖。
毕节织金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毕节卫城墙、城隍庙、七星关摩崖、阁雅驿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黔西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定远城、“欲飞”石刻。
六盘水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盘州北城门鼓楼等。
关于文物展示利用现状及思考
相关文物的展示利用目前案例众多,其中不乏作为国家5A景区,镇远古城、青岩古城、福泉等已成为省内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但整体而言,目前关于屯堡及相关文物的展示利用工作尚需要进一步提升。一是文物内涵的挖掘与研究不够。多数文物的研究薄弱,甚至对于文物本身的规模、构成都尚有模糊。二是展示、利用方式单一。一般仅仅是简单的文物本体展示,或是附带简单的展板内容介绍。三是宣传工作不全面。目前该类遗产已有一定知名度,如安顺屯堡、镇远古城等,但尚有很多文物遗存的宣传工作尚较薄弱,对文物本身反映的历史进程、重大事件等宣传较少。四是文物关联性、故事整体性表现较弱。
展示利用工作的关键,需要注意整合资源,多元展示,因地制宜,利民便民。
资源整合,区域联动。整合:对不同层次的地理单元、行政单元进行资源整合。线性整合、区段整合、区域整合,是有效开展文物遗存展示利用工作的重要途径。相关遗存的线性特征明显,关于线性文化遗产的构成、保护、展示利用等工作已有研究,该研究将屯堡相关的文化遗存与线路结合,提出“屯军遗产廊道”。其中包括了物质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该廊道涉及面积宽、路线长、遗产资源丰富、生态系统良好。结合地理环境、遗产状况、人口密度、经济状况等因素,将廊道分为四个区段,即镇远-施秉-黄平段、福泉-贵定-龙里-贵阳段、平坝-安顺-普定-镇宁-关岭段、晴隆-普安-盘州段,每个区段均有丰富的遗产资源。其整合极大地丰富遗存内涵,也凸显了遗存之间的关联性。在资源整合过程中,突出重点文物资源,不同视角凸显文物遗存之间、区域之间的联动。既可以以文物视角拓宽公众的历史视野,又可以通过成熟的景点带动欠开发的景点。
深度挖掘,多元展示。文物遗存的内涵挖掘,不仅是保护工作的必要,亦是展示利用的前提。多元展示,在展示方式上寻求多样化与在展示内容上多元。注重文物本身时代上的历史性和空间的扩展联动。展示宣传中结合特殊人文文化(如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等)、自然景观、物产资源等,将文物同其他因素结合,形成多元、立体的文化景观。
因地制宜,突出个性。对不同类型文物、不同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要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展示利用方式。不能简单地一以概之,更不能趋之若鹜、千篇一律地进行古城古镇旅游打造。
适度多样,科学利用。对文物的利用寻求多样化,在文物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多元、适度、科学地利用,最大程度地发挥文物的社会功能。
景观立体,环境适宜。对文物地点及内部的环境做出整体规划,打造适宜、和谐、立体的文物景观。
便民利民,服务公众。通过公众调查、民间走访,集合公众意见与建议,开展文物保护、展示利用工作。
根据各类文物现存状况、分布情况等,在此对屯堡文物遗存展示利用作以下建议:
一是打造贵州明代开发研学路线。铜鼓湘滇黔沿线文物遗存,展示明代贵州开发情况,包括城镇化进程、驿道建设。
二是利用重要文物,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明代卫所及相关重要文物为主,整合周边文物资源,尤其是重要红色文物,以此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锦屏县铜鼓卫,本身是一处省内保存最好的卫城遗址,亦是一处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红军战斗遗址,是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优质资源。
三是人文文化与历史文化相结合,打造名村名镇。以锦屏隆里所为例,本身是一处明代千户所城,保存有集中的文物资源,同时保留了特有的人文文化,现在中国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亦是省内一处重要的生态博物馆。
四是利用地表建筑文物,打造城市历史文化地标,展示城市历史文化底蕴。针对诸多城市中保存的局部城墙城门等遗址。
五是对文物资源集中,文化底蕴较深厚,且有一定知名度的村镇,推进古村、古镇打造,成为周边区域的重要休闲观光目的地。如锦屏旧州,安顺旧州等。
六是利用保存较好的驿道,打造公众休闲散步、徒步线路。在驿道旁通过展板形式展示驿道为主的交通遗存情况和相关历史文化。如关岭关索岭驿道,地方已有一些措施,是当地居民业余休闲、锻炼的重要散步场所。
七是对省内相关文物资源整合宣传,突出贵州“一线路”开发史。
来源 | 《乡村地理》杂志
文 | 闵凯 新媒体编辑 | 徐婕妤 二审 | 张芬 三审 | 赵林
转载来源:贵州日报报刊社官方新闻客户端“天眼”新闻 2024-08-02
一审:王凤梅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