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岳麓书院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精神传统 木铎金声:明清的徽州书院

发布时间: 2024-08-07 浏览次数: 10

 

岳麓书院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精神传统

作者:肖永明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这副高悬于岳麓书院文庙的对联,道出了湖湘文脉的渊源有自,高扬了舍我其谁的气魄,也深刻地折射出岳麓书院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精神高地的历史底蕴。

 

  在战火纷飞、割据混战的五代十国时期,僧人智璿在岳麓山下、湘水之滨购置了一些土地和书籍,搭建起几间屋舍,供往来士人读书治学之用。伴随着北宋王朝的建立、崇文风气的兴起,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唐末五代僧侣建屋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建了岳麓书院。草创之初,筚路蓝缕,此时的岳麓书院尚未被纳入官学体系,时废时兴。直到二十三年后,潭州太守李允则在咸平二年(公元999年)扩建书楼、礼殿,确立了讲学、藏书、祭祀、学田四大规制,邀请硕儒名师以传习,储纳图书以广智,祭祀圣贤以崇道,购置学田以保障书院运行。李允则的作为很快引起了学界瞩目,北宋著名文学家王禹偁在《潭州岳麓山书院记》中称道:“谁谓潇湘,兹为洙泗;谁谓荆蛮,兹为邹鲁。”岳麓书院的创设与发展,使潇湘大地不再是文化落后的边荒之所,而是可以与孔孟故里相提并论的人文渊薮。

  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尊孔崇儒的宋真宗召见了岳麓书院山长周式。彼时的岳麓书院办学规模大为扩展,已有生徒数百人,这些办学成果得到宋真宗的青睐。但周式婉拒了国子监主簿的任命,回到岳麓山下。真宗为其精神所感动,亲题“岳麓书院”匾额并御赐书籍。从此,岳麓书院声名大噪,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

  两宋之际的战火曾让岳麓书院化为一片废墟,而随着士人的南渡、湖南的开化,岳麓书院在艰难困顿之中迎来了复兴的生机。南宋绍兴年间,原籍福建的理学家胡宏在衡山之麓撰作《知言》,被后世誉为“道学之枢要,制治之蓍龟”。作为胡宏的高足,张栻在乾道、淳熙年间,主教岳麓书院,他传承了周敦颐、张载、二程等学者开创的理学传统,将理学的核心精神与书院的办学宗旨融贯为一。张栻在《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中特别强调:“岂特使子群居佚谈、但为决科利禄计乎?亦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在张栻看来,岳麓书院既不是供学子闲谈废时的环境清幽之所,也不是服务科举考试、培养奔竞之徒的名利场,而应造就一大批体认道统、精研学术、造福民生的有志之士。在此背景下,一批向学之士慕名前来岳麓求教问难,甚至有学者“以不得卒业于湖湘为恨”,南宋事功学派的代表学者陈傅良也在《重修岳麓书院记》中称赞“张先生(栻)所为记,及于治心修身之要,湖湘之后亦既知所指归”。这些史料都生动反映了岳麓书院在南宋时期的巨大影响。

  尤值一提的是,在张栻主教岳麓书院期间,朱熹于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从福建武夷山出发,不远千里来到长沙与张栻交游讨论,两人围绕理学概念的阐发、儒家经典的诠释、身心功夫的践履等问题展开学术论辩,时间长达两个月,远近学子纷纷前来。这次活动史称“朱张会讲”。会讲促进了不同学派之间的自由交流对话、相互质疑论辩,对朱熹思想理论体系的完善与成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南宋以降的学术思想演进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明代弘治、正德年间,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思想,提出了“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命题,打破了明初以来理学教条化的禁锢。明代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王阳明在贬谪贵州的途中路过长沙,于岳麓书院拜谒朱张祠,并写下了“缅思两夫子,此地得徘徊”的诗句以表达对朱熹、张栻两位学术大师的崇敬之情。尽管明代后期禁止自由讲学、禁毁书院事件时有发生,岳麓书院的师生却能在困顿中求索圣贤之道,在艰苦中承续古人之思。明末山长吴道行延请东南名儒高世泰讲学,书院学子王夫之怀抱孤忠,著述不倦,揭示“天下唯器”“知行统一”之旨,彼时的书院穷且益坚,逆流而上,媲美东林,声光益显。

  岳麓书院在清初被纳入官学体系,列为省会书院,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为表彰岳麓书院传道济民、作育英才的成效,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康熙皇帝御赐“学达性天”匾额,勉励士人通过对天理与人道的学习体悟,达到恢复天性、天人合一的境界。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乾隆皇帝御赐“道南正脉”匾额,表彰岳麓书院在理学南传中的正统地位。理学与书院的一体化,在这一时期的书院学规中得到了充分显现。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著名学者旷敏本任岳麓书院山长,他将儒家的道统、儒学的文脉、儒士的境界和使命融贯书写在一副长联中。上联是:“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下联是:“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这是岳麓书院史上字数最多的对联,至今仍高悬于书院的核心——讲堂,成为激励后世岳麓学子奋发兴起的座右铭。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时任岳麓书院山长的欧阳正焕手书“整齐严肃”四字作为院训。七十年后,山长欧阳厚均将“整齐严肃”四字刻石立碑于书院最核心的讲堂。从岳麓书院走出的曾国藩对于程朱理学主张的“整齐严肃”深为服膺,他说:“敬之一字,孔孟持以教人,春秋士大夫亦常言之。至程朱则千言万语,不离此旨。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整齐严肃”正是理学主敬工夫的外显与落实,从检束身心到整顿时局,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概莫能外。强烈的自省精神与忧患意识,既是宋明理学的内核,也是联结近代湖湘人才群体的精神纽带。

  近代,在岳麓书院求学问道、格物致知的湖湘英杰恢宏修己安人的儒学传统,为中国的救亡图存、民族复兴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既有以理学经世的湘军集团、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口号的思想先导,也有推动变法改制的维新志士群体、推翻封建帝制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如果说书院大门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公元1812年书院山长袁名曜、生徒张中阶合撰)在此前只是湖湘士人的自我激励与冀望,那么近代湖湘人才辈出的历史事实,让这副名联成为湖湘文化大放异彩的真实写照。

  与近代社会发展相适应,古老的岳麓书院也走上了革新求变的征程。公元1903年,岳麓书院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4年后,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湖南大学前身)迁入岳麓书院旧址,时任校长宾步程将“实事求是”制匾悬挂于讲堂。今天的湖南大学,仍将“实事求是,敢为人先”作为校训。这一校训,与清代书院山长王文清所定《岳麓书院学规》中的“通晓时务物理”不谋而合。因为无论是传统书院,还是现代高等学府,所培养的人才绝不是埋首故纸堆、不闻窗外事的书虫,而是心怀家国、洞察世局、通权达变、不懈求索的栋梁之材。

 

  人才因教育而兴,书院因制度而盛。岳麓书院史上人才群体蜂拥而起,既有时风际会的显因,更藏寓着书院制度这一潜因。书院是中国古代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组织,萌芽、肇始于唐,定型、兴盛于宋,普及于明清。在一千多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书院的组织管理、学术教学、书籍典藏、四时祭祀、经费保障等日常活动逐步体系化和制度化,形成了完备的书院制度体系。以岳麓书院为例,制度的创设、因革、发展无不体现着与时俱进、其命维新的特质。

  具体而言,岳麓书院在历史上有自主聘任名师宿儒担任山长和教师的选聘制度,既可以保证书院师资的学术水准,又能使书院在学术风格上体现自己的特色;有学生择师而从、自由流动的生徒管理制度,体现了在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性、自主性的尊重,这是官学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岳麓书院有“疑误定要力争”的学规,有鼓励师生切磋砥砺、质疑问难的教学制度,区别于死记硬背、强制灌输的俗流,蕴含着催生学术创见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书院有邀请不同学派、不同思想观点的学者同堂讲学、互相论辩以及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会讲制度,克服了官学教育的僵化与封闭,使书院以一种兼容开放的崭新姿态崛起于当时社会,承担起创新学术、教化民众的社会责任。

  可以说,这一系列的书院制度是儒家士人秉承儒家的教育理想,基于对当时教育弊病的反思而探索出的一条教育发展新路径。这一创新使书院具备了超越当时其他办学形式的独特魅力,在不同历史时期焕发出强大生命力。

  作为教育制度创新的产物,书院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文化传统、教育理念、办学风格,逐渐积淀、凝练为一种具有特定内涵的精神传统。总体而言,岳麓书院的精神传统可以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

  ——崇道尚德、修身为本。对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念的阐发与践行,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内圣外王事业的求索,构成了岳麓书院精神传统的儒学底色。收载于《岳麓书院志》的历代学规、学约、书院记等文献,将“成人之道”作为一以贯之的育人宗旨,指出书院培养的生徒不仅致力于学问的研究与传播,更要重视德性养成,通过不断反省和自我约束提升道德境界。只有具备高尚品德的人,才能承担起传承与发扬儒家文化的重任。

  ——穷本探源、实事求是。书院是研究儒家高深学问的文化教育组织,研经读史是书院师生的生活重心。书院的经史教育不同于填鸭式、应付式的教学模式,正如王夫之所说“尽废古今虚妙之说而返之实”,要求学者在思接千载的脉络中体察儒家穷理尽性之道,关注对大本大原问题的探究。同时在治学精神、学术方法上,书院师生秉持实事求是的宗旨,不满足于表面的知识与现象,重视实证、实修、实行,反对空谈与玄想,挖掘儒家经史之学的思想理路与现实关怀,追根溯源地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有教无类、兼容并包。书院在招生上往往打破传统官学的种种限制,如门第、地域、年龄等,为更多士子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书院不仅接纳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学子,还常常跨越地域界限,吸引各地学生前来求学。同时邀请不同学派学者讲学论辩,包容、接纳不同的学术观点。在日常的教学与研究中,师生之间既讲求师道尊严,又鼓励师生之间平等交流、质疑问难,充分保障学生的自主性。

  ——明体达用、经世济民。“明体”指对儒家之道这一本体的认识与洞察,“达用”指在道德感召、人格教育的基础上,将儒家之道应用于具体的社会实践领域之中。张栻曾说:“世之兴废,生民之大本存焉,其可忽而不讲哉!”凸显了关切国计民生在书院教育中的突出地位。因此,书院教育强调内圣与外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想与行动相结合,旨在培养具有高度文化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备致君泽民能力的明体达用、经世济民之才。

  这些精神底蕴不仅为古代书院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成为我国现代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借鉴,更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肖永明,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四书’学史”首席专家,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教授)

 

木铎金声:明清的徽州书院

作者:李琳琦


    书院是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和学术传播阵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形成于唐、五代,前后存在了一千多年。书院的数量成为衡量宋代以后区域教育发展程度和学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书院的发达,对明清徽州的学术发展、教育繁荣和人才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书院分类分层

  民国《重修婺源县志》言:“闻诸故老,婺在昔四郊书院常相望,乡先正集徒讲学声相闻。”其实,不只婺源一县如此,徽属其他各县亦然,故康熙《徽州府志》云:“新安讲学书院较他郡为多。”明末阉党禁毁书院,其党张讷也曾疏言:“天下书院最盛者,无过东林、江右、关中、徽州。”据不完全统计,徽州在宋元时期共存在书院42所,明清时期则有93所。从目前的资料来看,徽州最早的书院是北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绩溪人胡忠在龙井建立的桂枝书院,比欧阳修主政颍州时创建于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的颍州西湖书院还早40多年。明清时期,徽州知名的书院有府属紫阳书院、古紫阳书院,歙县的斗山书院、问政书院,休宁县的还古书院、海阳书院,婺源县的紫阳书院、福山书院,祁门县的东山书院、神交精舍,黟县的碧阳书院、中天书院,绩溪县的颍滨书院等。书院的发达,成为明清徽州社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主创者”来看,明清徽州众多的书院可划分为民办和官办两种类型,而以民办书院为主体。官办和民办的划分,是仅就“主创者”而言的,如果从经费来源和经营管理来看,徽州除府属紫阳书院外,大体均可划归民办序列。因为这些书院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民间捐输,特别是徽商的资助;在经营管理上,所实行的是民间自主经营管理的模式。这也是明清徽州书院的重要特色之一。

  如府属古紫阳书院系由歙户部尚书曹文埴同歙绅鲍志道、程光国等倡议,于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复建:其建造经费,徽州两淮盐商动支了“营运项下款银”,同时诸商个人还“捐银八千两,鲍志道又独力捐银三千两以助成工”;建成后的章程规定“山长以邑人公议延请,官吏俱不为经理,院中司匣一人、司事二人皆公举”。又如黟县碧阳书院,系由知县谢廷杰于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创建,但碧阳书院章程规定:“山长以邑人公议延请,经费由典商领本生息,官吏俱不为经理。院中司事二人,由公举;司匣,每都一人,各举。”再如被称为休宁“一邑之学”的海阳书院,系由知县王佐于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创建,但海阳书院也是“请县申详,其山长听邑人公议延聘,膏火支放不经官吏”。

  明清时期,徽州书院大体可划分为四个层级。第一层级,“凡肄业者由学政于六县生童中挑送”,为一府“俊秀者”所提供的讲学会文之所,与府学比肩,为徽州的最高学府。府属紫阳书院和古紫阳书院属于此类。第二层级,是“聚一邑之秀良者于其中”,为一县“俊秀者”所提供的讲学会文之所,与县学比肩,为各县的最高学府。上述列举的各县知名书院大多属于此类。第三层级,是聘名师“以教乡之俊秀者”,为一乡或一族之“俊秀者”讲学会文之所。一部分乡里书院和宗族书院属于这种类型。第四层级,是塾学、义学性质的书院,为乡族子弟提供启蒙和初级教育。如黟县黄村黄氏家族建“集成书院”,“创会立规,课子侄辈读书其中”;休宁的率溪书院是率口程氏家塾;婺源的玉林书院是项氏为“乡子弟肄业”所建。


助推学术演变

  书院与学术传播结下了不解之缘,二者相互推动、互为因果。这一点在徽州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

  徽州书院促进了宋元时期“新安理学”的形成。徽州是程朱理学的故乡,其书院的兴起与发展和徽州士儒研究与传播理学的关系最为密切。自朱子于南宋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回徽州省墓、讲学,特别是南宋理宗后朱子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徽州地区出现了一大批“笃志朱子之学”的名儒硕士,并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新安理学”派别。

  作为朱子嫡传的新安理学家,他们以发挥朱学义理、光大朱子之学、传播朱子思想为己任。为此,纷纷创办书院,或主持书院讲学,将书院作为光大和传播程朱理学的重要阵地。如休宁程大昌建西山书院,“以淑学者”;休宁吴儆建竹洲书院,“与其徒穷搜经史,四方负笈至者岁数百人”;婺源的胡一桂建湖山书院,远近师之者甚众;婺源的胡炳文建明经书院,四方闻风来学者云集;休宁的程逢午“与族父若庸讲明正学”,“荐授紫阳书院山长”。

  徽州书院推动了明中后期徽州的学术思想由理学到心学的转变。明代中叶,陈献章远承陆学余绪,提出“君子一心,万理完具”“为学须从静坐中养出端倪”的思想,反对朱子的“格物穷理”之学。这标志着朱子学统一局面的结束,也是明代心学思潮的开始。献章而后,明代心学分为王守仁的“阳明学派”和湛若水的“甘泉学派”。阳明学派“宗旨致良知”,甘泉学派“宗旨随处体认天理”。两派相互融通、互为唱和,就门庭兴旺和影响广大而言,甘泉学派远不及阳明学派。

  心学兴起后,特别是王守仁的“致良知”学说的出现,迅速传至全国,“学其学者遍天下”,心学遂取代程朱理学而成为明中后期占全国主导地位的学术思潮。而徽州这个程朱理学的故乡,在明中后期“天下尊王子也甚于尊孔子”的社会思潮冲击下,也成了王学流布的地域。湛若水亲往徽州,先后在斗山、天泉、中天等书院讲学;王守仁高第邹守益、王艮、钱德洪、王畿、刘邦采、罗汝芳等亦先后前来徽州,依托徽州书院主讲盟会。每次会讲,少则“听讲数百人”,多则“听讲几千人”。在王、湛心学的强大攻势下,恪守程朱、无所创新的新安理学家毫无还手之力,而新安后学则耳目一新,于是纷纷转向“致良知”一途,“崇尚《传习录》,群目朱子为支离”。王、湛心学遂逐渐取代朱子学而成为徽州学术思想的主流。

  徽州书院促成了清初徽州程朱理学的中兴。清朝建立后,大力倡导程朱理学。借朝廷倡导之东风,一批在明后期沉寂的新安理学家们,又以“负担道脉”为己任,决心重振徽州的朱子之学。为此,他们采取了两方面措施:一是纷纷前往徽州各地书院主讲,“非朱子之言不发于口”,一意宣传程朱理学,夺回被心学控制的书院讲坛;二是制定书院讲会会规、会约,规定“会友必择”,非程朱信徒不得入会,要求讲会内容“总括以尊朱宗孔之大旨”,从制度上保证程朱理学在书院讲会中的独尊地位。通过新安理学家们的同心倡率,清初徽州书院“春秋集讲,文物衣冠,彬彬一堂,尽去旧习,化为尊孔宗朱坛席”。

  徽州书院又为清中叶徽派朴学的兴起提供了“舞台”。清乾隆后,徽派朴学兴起。江永的从训诂以求义理的新的治经方法一经出现,就引起了徽州学者们的极大兴趣。乾隆年间,江永讲学紫阳书院,戴震与同郡郑牧、汪肇漋、方矩、程瑶田、金榜等人即从江永受学,继之他们聚集在歙县大商人汪梧凤的“不疏园”中探讨问难,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徽派朴学的干城之将,其中以戴震得江永之学最全、成就最大。在徽派朴学“魁硕迭起”的同时,具有号召力的新安理学家则相继辞世。清代,新安理学的中兴至此结束,徽州书院讲坛遂逐渐被徽派朴学家所占据,如凌廷堪曾主讲紫阳书院、汪龙应聘主讲古紫阳书院等。这些朴学家们以经史训诂教授生徒,从而使徽州学风为之一变,“其所学者,训诂词章之末”也。


助力教育发展

  从宋代起,徽州“俗益向文雅”,特别是宋室南渡后,“新安比之邹鲁,博雅之儒,彬彬如也”,从此徽州“文风昌盛”“名臣辈出”,开始跻身于中国文化教育发达的区域行列。到明清时期,徽州各种教育机构星罗棋布,致有“山间茅屋书声响”“后渐户诵家弦矣”,形成了教育高度繁荣的局面,被誉为“文献之邦”“东南邹鲁”。诚如曾国藩所言,徽州的“典章文物,固宜非他郡所敢望”。

  书院既是明清时期徽州教育繁荣的表现之一,又在徽州教育繁荣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助力作用。徽州书院层级的形成,构建起在传统的社学、塾学、官学之外,与其平行而又互补的另一条教育系统。徽州书院这条教育系统,具有三方面的功能:

  一是为徽州的蒙学教育,或者说“小学”教育的普及添砖加瓦。明清徽州众多的书院,有很大一部分是为普及乡族子弟教育服务的。除上文所列举的之外,还有如明代婺源的桂岩书院,是由桂岩的戴氏所建,“割田购书,以训乡族子”;明代休宁商山吴继良“构义屋数百楹,买义田百亩”建义学以供乡族子弟读书其中,名之曰明善书院;祁门的李源书院,明弘治年间李汛建,“以助族之子弟能读书者”;清代婺源周溪项儒珍“为乡子弟肄业”建玉林书院等。

  二是为优秀的童生和府县官学不能容纳的生员提供肄业场所,即承担所谓的“中学”和“大学”教育职能。童生是指完成启蒙教育尚未考中府县官学成为生员的学子,童生参加生员的选拔考试称童试;生员则是指通过了童试选拔而进入府县官学读书的学子。清代徽州府六县每次应童试的总童生有八千人左右,而徽州府学和六县县学的录取有定额,平均录取率只有2.3%左右。

  大量落选的童生,特别是想再次参加童试的优秀童生就学无门。此外,府学、县学规模有限,能容纳生员在校就读的人数有限,所以新一届生员进校而往届生员就得离校,这些离校的往届生员也就没有了固定的肄业场所。所以,徽州人建书院,其目的之一就是解决这一问题。同治《祁门县志》载:祁门“儒学弟子员凡二百,而学舍仅百之十”,于是知府留志淑和知县洪晰“作学舍五十间、文会所三间、仰止亭一间、庖四间,以居诸生讲肄其中,榜曰‘东山书院’”。又如徽州府属紫阳书院,“向取内外课生(员)、童(生)六十人给予膏火”,到清嘉庆年间,由于歙商程光国和其子的资助,“紫阳书院内外课膏火生、童始取一百二十人”。再如府属古紫阳书院,“肄业正额生监八十人,童生四十人”;黟县碧阳书院,“正额生监四十人、童生二十人”。由此,徽州学子“学之地,自府县学外”,就是“多聚于书院”了。

  三是讲会与课艺并行,将学术与功利统一到书院的教育教学之中。书院建立的目的本是为传播思想、发明学术,所以聚众讲学、自由研讨是书院教育的优良传统。清初,虽然书院的讲会之风一度颇为盛行,但遭到封建统治者的压制,在清政府的引导下,康熙中期以后渐行废止。于是清代的绝大多数书院,“师儒所教率不出时文帖括”,“书院专究制艺,不务实学,乃一无足称矣”。课艺、应举成为清代书院最主要的教学活动,书院特有的讲学与研究风气几至无存。

  在铨选入仕,学者“舍科第无他途”的情况下,徽州书院自然不能超脱举业的影响,所以徽州书院同样围绕科举考试制定了严格的课艺制度,如府属紫阳书院、古紫阳书院和祁门东山书院都开设有“大课”“小课”,并对开课时间、考试内容、成绩评定和奖惩等作出具体规定。然而,与全国大多数举业书院不同的是,徽州书院并未完全变成“猎取科名”的场所,亦即并未完全变成科举的附庸,而是在课举子业的同时,仍然坚守传统的讲会制度,将讲会与课艺统一于书院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据休宁《还古书院志》记载,直到乾隆年间,徽州书院每年仍在实行春秋会讲制度,如“(乾隆)四年己未仲秋,会讲三日,会友五十五人”;“五年庚申仲秋,会讲三日,会友五十八人”;“六年辛酉仲春,会讲三日,会友三十九人”;“六年辛酉仲秋,会讲三日,会友四十三人”。徽州书院这种讲会与课艺并行、学术与功利并举的办法,既提高了徽州学子的学术水平,又满足了他们应举入仕的现实需要,从而为明清时期的徽州培养出大量人才。

  综上可知,对徽州书院的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宋以后中国学术思想演变提供了视角;为我们系统认识明清区域教育史,特别是区域间各层级教育组织形式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标本;也为中国当代教育的转型升级,特别是众多高校“书院制”教育的实施和完善提供了历史镜鉴。

(作者:李琳琦,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明清徽州书院文献整理与研究”负责人、安徽师范大学教授)

 

来源:《光明日报》(20240807日11版)

一审:王凤梅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